分享

医易闲话 (47) —— 吃货福利(音频版)

 闲人么闲 2024-05-1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有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对养生还真的特别重要。
我在微信“古传中医传承群”里也时不时会给群里的朋友们讲讲食疗,今天Charlie在群里要求:“请先生介绍几个吃苦瓜的菜式哈,比如苦瓜黄豆排骨汤等。”我回了他:“中医就是生活!煮黄豆苦瓜排骨汤的时候记得苦瓜子不用挖出来,苦瓜子坚肾,能治遗尿。夜尿多次者,夏天多吃这个汤就好。”
后来大家聊着聊着,我觉得也有必要写写食疗方面的文章了 —— 毕竟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许多常用的中药,同时是日常的食物。
我常反对中医大夫给患者开粉剂而主张开汤剂用的药材,原因就是药材熬成汤剂,要经过“水”与“火”的“煎熬”,这是一个阴与阳的转化过程!中医玩的水火(阴阳)与大厨做饭的水火阴阳非常相似。中医汤剂,最早就是源于厨房。
所以一个好的中医,一般来说会是一个美食家,不会做饭的中医不是真正的吃货:)


我们知道,药物都有偏性,食物当然也有偏性,但是食物的偏性比起药物来要小得多,对于保养甚至治疗更直接。而且食物比药物“吃”起来方便,可持续性也强。所以学中医的,不能不懂点儿食疗。
神医扁鹊说过:“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药王孙思邈真人也在《千金方》里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神医扁鹊和药王孙真人的这种“先食疗、后药物”的思想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现在的社会,很多人一有病就进医院,然后就大把大把吃药,医生和患者都“习惯”了吃药要吃很多才见效。胡涂医经常给亲友们开中药方都是一两剂,很多人吃过药病好了还老问我再开多几剂“巩固疗效”,真让我哭笑不得。《黄帝内经》说:“一剂知,二剂已。”古代的中医,哪有一个病开几十剂药的道理呢!



图片




请看,一副药也是能把病治好的:)



所谓“食疗”,其实也不复杂,真传一句话:“吃本地产的、便宜的东西最好!”


现在物质文明发达,加上最近几年物流无比发达,快递小哥全国到处跑,各个地方的食材都能轻易买到,大家特别记住上面这句话就好。尽量避免买从千山万水运过来的、特别是反季节的食物。
之所以说“便宜的”食物好,这是经济学的简单道理——供过于求的(应季的)、本地产的(没有长途运输成本),这样的食物对人体最有益!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同样可以是生命能量的来源,更指食材本身具有药物和食物的双重功效。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吃的“山药”(即淮山),既是一种食材(很多时候被当蔬菜吃),更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润肺益肾、养胃补脾等功效。当然,其最直接的“疗效”是治疗肚子饿。
从天然食材中摄取能量(理解为“营养”吧:),是最天然、最健康、最“科学”的方式。山药这款食材,现代医学也指出它含有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知道山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了,诸如胃炎、尿频尿急、糖尿病等症,山药都是好“药”。



食疗的难点是根据不同的体质乃至病情选择适合的食材。
中医对药膳的独特认识,也是基于食物的性味,依循季节的变化去选择食材,所以要懂食疗,就不能不了解各种食材的性味——食物的四气五味。弄明白了这一点,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哈哈,于是吃货就是最好的医生!毕竟“上工治未病”嘛,最好的医生都是“治未病”。



所谓“四气”,也叫“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如果寒热的偏性不明显,就归于“平”性。


所谓“五味”,是指甘、苦、辛、咸、酸。对应人体的五脏就是脾、心、肺和肾(主要是肺)、肾、肝。若偏性不明显,就归于“淡”味。


不管是食材本身的“味”道,还是加入的佐料(调味品)的味道,对五脏都有不同的作用,但也要谨记不能过量。
比如苦味,能把人的心火去掉,苦的另一个作用是固肾,能把肾精巩固住。所以,年轻时有意识地吃点苦,到老了绝对有好处。
吃苦也得掌握度—少量的苦能开胃,但吃多了也会伤胃。——这番话我今天在传承群里的“每日宜忌”里有提到。
同样的,甘味入脾,但是肥甘厚腻太过,也会碍脾。
肥甘厚腻,也是现代人的通病。油腻的食物,比如烤肉,炸串,大量的肉食,越是看起来诱人的东西,油就越多。肥甘厚腻碍脾,生冷寒凉败胃。甜腻、油腻、黏腻的食物吃多了,都会导致脾胃受伤。脾胃受伤后,功能变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湿的能力也差,时间一久,气血不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能及时排出去,堆积在一起腐败发酵,变成痰湿、湿热、浊气。胖胖的大肚腩和嗓子眼里的痰,就是这样来的。
广东人特爱“进补”,特别是大病初愈,人们总爱给患者送补品。其实若是做过大手术,大病之后,千万不能进补的!因为这个时候脾胃太虚,虚不受补!这个时候更应清淡饮食,用小米粥或大米粥(加点儿党参)慢慢养着才好,万不可大鱼大肉!



食物的五味好判断,四气可不容易了。那么,怎么判断一种食物、药材的寒凉温热四气呢?古传中医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半小时内50%的人可以被“教”会——这个得“面授机宜”才可以学会。明年的“瑞士之旅”干脆也教教大家这个吧!
如果没有机会接触古传中医传人获得面授机宜的同志们,就只好死记硬背一些了——比如,芹菜、苦瓜、大白菜、空心菜等都是“寒”的蔬菜。冬瓜、白萝卜、莴笋等都是“凉”的蔬菜。姜葱蒜等都是“温”的蔬菜,辣椒,不用说了,是“热”的“蔬菜”。白木耳、金针菜、卷心菜、胡萝卜等都是偏性不明显的“平”的蔬菜。



一般来说,食物的寒凉温热四性,其实也可以从吃完食物后身体的反应来体察。比如吃完苦瓜黄豆排骨汤后,会觉得解乏、清爽甚至清凉,即说明苦瓜属于寒凉性的。又如吃完四川麻辣香锅之后,身体会觉得舒爽、冒汗、特别是在冬天的话,还觉得有一股暖意,说明这类辣椒类的食物是温热性的。


除了四气五味,还得懂食物的“归经”,才能吃得更加健康。这就要了亲命了,哈哈。“归经”的认知,可是一种内证的功夫,不经过古传中医的传承训练,不可能体证出药物、食物的归经。不怕,死记硬背就好!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常识”,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比如“枸杞子清肝明目”这样的“常识”,很多中国人都有。这句话说明枸杞子归入肝经,服用有益于肝脏健康,由于肝开窍于目,因此也有助于提高视力。



所谓“归经”,“归”是指作用的“归附”,而“经”呢,是指食物、药物之“气”在人体所走的经络。比如大家日用的生姜,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吐等作用。稍微有点儿中医常识的都懂,生姜肯定归入肺经。肺主皮毛,出汗的部位在皮肤毛发。此外,生姜还归入脾经和胃经。“温中止吐”,所谓“中”是“中土”——脾胃嘛。
通过食材、药物的“功效”也推断出其归经。那么大家说香蕉“归”啥“经”呢?若你不懂内证体察,得懂香蕉的“功效”才好判断。香蕉有润肠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显然,香蕉归经:肺经和大肠经。如此这般,举一反三,中医才可以学得会!



除了四性五味,食物跟药物一样,也有“升降沉浮”。所谓“升降沉浮”是指食物的“趋向”。人体活动本身就有升有降有沉有浮,人体的这种升降沉浮失调失序不平衡了,也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人体产生疾病的部位于是有上下内外的不同“趋向”:


向上:如呕吐、哮喘、咳嗽等。
向下:如拉肚子、脱肛、女士阴道不正常淋漓出血等。
向内:如怕冷、怕热、头痛等。
向外:如盗汗、自汗等。


因此在治疗上便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相类似的)食物和药物来帮人体“纠偏”。


那么如何知道药物特别是食物的“升降沉浮”呢?没有内证功夫的,只好从其四气五味上推断了。特别是食物,其四气五味与属性,决定了其作用趋向。比如,上面所说的生姜、葱、蒜、辣椒等,性味温或热,其“属性”就属“阳”,其趋向大多为“升浮”。又如,莲子、冬瓜、杏仁等,性味凉、寒,属性为“阴”,其趋向大多数就为“沉降”。


真传一句话:上表用升浮,下内用沉降。意思就是:病症在上、在表,则用升浮性能的食物来调理、改善病情。病症在下、在内者,则用沉降性能的食物来对治!



升降沉浮还可以通过烹饪来实现。比如酒炒则升,盐炒则降,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等等。举一反三可也!


吃对了食物,是日常保养与养生康复的第一步。祝愿大家都有好心肠、好胃口!


胡涂医
2020年6曰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