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玉风采 战国晚期安徽长丰县杨公楚墓出土玉器(高清赏析)

 长啸_cx 2024-05-11 发布于安徽
安徽省中部的长丰县杨公、朱家集一带,原属寿县,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战国晚期楚国国君及贵族墓地。1933年与1938年两次被盗的朱家集李三孤堆是该墓地中规格最高的楚王墓,出土了一大批楚国珍贵文物。
1977年1月,长丰县杨公公社在兴修水利时发现古墓葬群和车马坑一座。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长丰县文物管理所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协助下,于1977年1月至1981年4月对该墓地进行了四次发掘,清理发掘古墓11座,车马坑1座,出土铜、陶、玉器二百余件,其中以玉器收获最大,最为精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战国晚期·玉镂雕龙形佩

长21.4厘米,宽10.9厘米,厚0.9厘米,

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楚墓群出土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

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玉佩呈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屈身,作张口回首状,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龙身满饰谷纹,中部有一圆形钻孔。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形制相近,分别置于人体盆骨左右,应是成组玉佩的一部分。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其尺寸达20厘米以上,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这种连体龙凤佩是战国玉器中特有的造型,曲线玲珑,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古代玉匠丰富的想象力。

图片

图片

图片战国·玉镂雕双凤式璜

长13.7厘米,高6.2厘米,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图片

图片战国晚期·玉龙凤纹佩

长15.2厘米 宽6.4厘米 厚0.4厘米

1977年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M2:23)

玉呈青灰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性,质地细润,半透明,器表面有光泽。体扁平,主体部分呈珩形。两端雕对称的龙首形,龙背拱起,一端龙首残缺,另一端龙眼圆瞪,独角向上回卷,张口露齿,曲颈,两前足作向前行进状。通体饰勾连云纹,龙身上下雕琢斜刀阴刻轮廓线。双龙之下镂雕背对的双凤。凤鸟长冠尖喙,挺胸而立,凤尾向后披卷,并以夸张表现手法雕琢成镂空分叉状,尾端呈圆弧状并下垂于内刻有三简化凤纹的圆壁(俗称皮球纹)上。凤爪粗壮有力,脚端雕双钩爪,立于勾云纹上,前与龙爪相连,后与皮球纹下勾云纹相接。整件器物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形态生动逼真,这正是楚式玉雕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佩上方有一孔,双龙腹下各有一穿孔,可以贯系其他玉饰,合成组玉佩,供贵族佩用。此器设计奇巧,通过去地浅浮雕、阴刻、镂空雕等工艺制作而成,工艺难度颇大,其纹饰之精细,造型之完美,为战国时期美玉中所罕见。

图片

图片战国晚期·玉镂空龙凤纹璜

长13.6厘米、宽7厘米、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玉龙首璜

长17.4厘米、高6厘米、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璜两端的龙嘴可悬挂其它佩件,因而应是成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图片战国晚期·双龙首玉珩

长11.1厘米、厚2.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战国晚期·双龙首玉珩

长11.7厘米、宽2.5厘米、厚0.35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珩作半圆弧形,呈二龙首合体。两端琢出龙首,口微张,并在两龙首鼻部各钻一孔。龙身表面饰阴刻云纹,线条细巧,宛转自如。龙身中部偏上钻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

图片战国晚期·玉觽

长11.5厘米、最宽处3厘米、最厚0.6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玉卷云纹瓶形饰

长3.2厘米、 厚0.5厘米、上宽4.2厘米、下宽1.8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玉,有赭色沁斑。体片状,上下钻一贯孔,一面平,一面于中间凸起,整形如一瓶式器。两面纹饰相同,均琢对称的勾连云纹。

图片战国晚期·玉璜

长10.5厘米、宽1.7厘米、厚0.3厘米

1979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龙形玉佩

长14.55厘米、宽5.3厘米、厚0.3~0.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文物管理所藏

图片

图片战国晚期·玉凤鸟形玉管

高5.3厘米、宽3.2厘米

1979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玉条形饰

长6.5厘米、宽2.4厘米、厚0.6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玉谷纹璏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吴大澂《古玉图考》把这类玉件称为“璲”,但古文献中把“璲”释为与剑饰有别的佩玉,吴大澂是将剑鞘视为剑衣,将玉饰视为服饰的延伸。

从考古发现看,它是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目前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战国·玉璧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战国晚期·玉兽面谷纹璧

璧径16.5厘米、孔径4.8厘米、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外圈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

图片战国晚期·青玉谷纹璧

外径13,94厘米  内径4.82厘米厚0,3厘米

1979年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杨公战国墓

玉青色偏白。质地细润通透。基本未受沁。器呈扁平状,国形,中有孔。两面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短饱满整齐,头大芽姓。谷芽道动流畅。谷纹间隔舒朗。排列工整。概成行,竖成列。内外边壕分别怖一道斜刀阴刻麻线。制作规垫。表面抛光细致,有校明显的玻璃光泽。

图片战国晚期·玉蒲纹璧

直径13.8厘米、孔径3.8厘米、厚0.4厘米

1977年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图片战国晚期·玉鞋底

长20.8厘米、宽4.9厘米、厚0.3厘米

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