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难的意义|等等,苦难有意义吗?

 无尽对话 2024-05-11 发布于上海

Hi~

“无尽对话”第231话:

不要爱上你的苦难。

《苦难的意义》(保罗·布鲁姆著,王培译)将“苦难”一词用得太轻率了。

《苦难的意义》中译本书封。头图为《苦难的意义》原版,直译过来应是甜蜜点,又叫“金发姑娘原则”,在这个点之前甜蜜盖过痛苦,过了这个点就是痛苦超过快乐。

我主观认为,《苦难的意义》讲的大部分不是苦难,而是苦头。齐泽克说,永远不要认为苦难能证明你什么,不要爱上你的苦难。

谈苦难的意义是在给苦难强加意义。

苦难不等于苦头。

苦难会、带来长期、深痛的身心折磨,苦头不会,它顶多在某一段时期之内让你的日子过得没那么滋润。书中提到的登山者选择高难度的攀岩、马拉松运动员进行艰苦的训练,都属于苦头。

相比苦难,苦头轻多了。

2024年上海半程马拉松赛

在我认知里,地震、海啸、战争、浩劫、饥荒、瘟疫等是苦难,苦难是一个极端,远远超过了“甜蜜点”。书中所提到的看恐怖片、攀登珠峰等“良性自虐”,都算不上苦难。把“良性自虐”等同于苦难,是对苦难的消解。

因此,接下来本文基于《苦难的意义》一书的讨论,皆避开“苦难”,转而用苦头、痛苦等更为贴切的词来指代。

人类爱自找苦吃,保罗·布鲁姆发现了。

他用长跑来虐自己,他儿子每天坚持爬楼梯,朝着目标——喜马拉雅的高度努力,锲而不舍;不少观众喜欢看恐怖片,两股战战,欲罢不能;同样的爱好也体现在过山车、大摆锤等游乐项目上。

此之谓“良性的受虐”,既苦又甜,且痛且快。

电影《127小时》剧照

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不超过甜蜜点,恐怖片观众确认自己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影片中的苦难体验不会真的危及到自己;能提供别的价值,比如赢得他人的敬佩、提供末日生存指南。

早些年有朋友说“穷人能吃苦,富人能受罪”,我一直没想明白吃苦和受罪有什么区别。看了《苦难的意义》,我感觉受罪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意图在受罪之后获益,有选择的余地;吃苦则是一种被动的承受,你只能无奈地承受,别无选择。

苦难是极端的苦,不可等同于普遍的受罪。布鲁姆所谓的“苦难”,“良性的自虐”,是有选择余地,在甜蜜点之前,算不上苦难。

人类擅长用自讨苦吃来逃避无聊、找乐子。

《苦难的意义》讲了一个实验。科学家找了男男女女,电击他们,然后让他们选,要么干坐15分钟,要么继续接受电击。结果让我打开眼界:2/3的男性和1/4的女性选择电击自己,还有一个男人电击了自己190次!

人们如此厌恶无聊,宁愿疼痛也不愿无聊。

电击 

自找苦吃也有乐子,这很费解。苦和乐怎么会同时存在呢?我觉得这是书中别有趣味的洞见。布鲁姆讲到,人类一方面可以经历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自己经历的痛苦。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方面自找苦吃,另一方面又可以反过来消费自己的痛苦,从中获得快感、快乐,很好玩是不是?有的人间歇性地沉入同样类型的痛苦,可能就是痛苦中有蜜糖,是甜蜜的痛苦。

苦可甜,甜可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督二脉有没有打通一点?

阅读《苦难的意义》时,恰逢一个朋友失恋了。

大概的故事就是她爱上了他,他假装他爱她,她误以为他爱她,她千金买他一笑,没想到他笑着提出了分手,还说他1分钟也没有喜欢过她,带着她送的所有礼物走了,走了?

电影《一代宗师》剧照

我学着用《苦难的意义》来看待这个故事。

朋友是聪明人,她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为人处事都远在我之上,是我的老师。聪明如她,如果说她事先没有嗅到一丝丝他欺骗她的气息,我认为这是有违常理的。

如果她事先有所感知,却仍然飞蛾扑火地投入这段关系中,聪明如她,她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这段关系中有她需要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家人还有任何朋友都给不了她的。

假定这个其他人给不了的东西是糖。朋友在明知结果苦涩的前提下,仍然忽略自己的直觉,相信他,直到撞了南墙。为了糖,她放下一部分的理性,品了甜,吃了苦,这是她的自主选择。

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也是良性受虐,爱与痛的边缘,一种含糖的苦果,有快感的痛呢?

我不知道。这是我的猜测,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我最近常常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狱。旁人万不可奢望一句话能够改变甚至拯救人于水火之中。一句话能改变地狱的可能性太低了。

《苦难的意义》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引用:

我认为问题出在你们从未弄清楚这些问题本身到底是什么(我经常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而痛苦)。”

《苦难的意义》有一个地方提到苦难是真的在说苦难——战争。

保罗·布鲁姆和朋友讨论战争的影响,作者认为战争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比如捍卫正义,保家卫国。但他一位女性朋友提出了质疑:你儿子在战争中杀了人和被人杀了,你觉得哪个更值得担心?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想想,杀了人未必比被人杀了幸运。布鲁姆大受震动,但还是尽力捍卫自己的观点:我不确定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原来的想法会改变。我认为,这位朋友的反问极为在理,恰恰说明,给苦难强加意义是荒谬的。

有意义的都是自愿选择的,程度轻、危害不大、维度更单一的受罪、自虐,包括作者提到的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进入心流状态、恐怖电影提供的快感、帮助逃避无聊的电击,都算不上苦难。

《苦难的意义》恰恰证明了苦难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电影《我不在那儿》

《苦难的意义》这本书自有其价值,它至少有三个地方启发了我: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给我的启发

🫠自我消失术

当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时,她忘记了自我,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自己好像消失了。

我跑到5公里之后会有这种感受。5公里之前,手手脚脚、眼口耳鼻都是敏锐的,我能感受到我自己。5公里后,我好像进入一个无感区,跑步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我的自我变轻了,变薄了。

有兴趣你也可以试试看。

🦊不确定性的诱惑

如果你知道自己每一次都能成为游戏赢家,你会觉得这个游戏不好玩,你渴望不确定性。

有一场调研问不同的人,如果爱豆可以亲你一下,你希望是什么时候?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应该是现在,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但事实上,人们渴望幸福,但又不希望幸福来得太快,他们想要等一等。

《小王子》中的狐狸说的等待,可能也是这个原理。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让我焦心,给我压力。《苦难的意义》让我明白,不确定性也是快乐溶液的一种溶质。过了这个村,让你焦虑的那个店居然能带给你快乐,这也太奇妙了。

希望我能更淡定地看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一念天堂

如果疼痛可以带来快感,在痛苦中可以找到甜蜜,那我就大胆推测:天堂可以隐藏在地狱之中,反过来也一样。

万丈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

为什么一个聪明人总是踩进同样的坑?原因也许是,ta虽在地狱,但地狱中也有天堂,虽然天堂短暂、脆弱,但歌里唱了“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宫二说了“我不求一世,只图一时”。

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有什么坑是自己一直在踩的,为什么。

苦乐甜痛,地狱天堂,唇齿相依。

我们带着这样的认知,得意时可多一份清醒,低潮时能多一份超脱,然后努力在地狱中辨识非地狱的人和物,使它们存活下去,如在核电站旁造花园,被霸凌后写巧克力工厂,用竹筒保存萤火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