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的故事:《肥肉》中的多样性与人情味

 童冰之语 2024-05-11 发布于北京


看上去是块肥肉,但实际上是本书,你没看错。这本书名为《肥肉》,由朱赢椿主编。朱赢椿是一位享誉盛名的书籍设计师,其作品屡获国内外设计大奖,并多次被评为“最美的书”。

此书封面设计别具一格,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白底上放一块红烧肉,另一种则是模拟生猪肉的外观,真的是设计师在市场挑了块肥肉,扫描,拍照呈现出来的。有趣的是,封面可反折,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哪种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所有版税将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饮食。

书中收录了来自不同年龄(8至88岁)、不同职业和不同国家的百余位作者关于肥肉的故事,共100多篇。这些故事丰富多彩,让人发现,肥肉远不止是肥耷耷、油腻腻的代名词,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肥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意义不同。在饥荒年代,它象征着奢侈,人们对它的渴望是一种对苦难过去的回忆和补偿。这种渴望也映射出对于丰盛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肥肉的态度也在转变。从最初的渴望到后来的节制,因对健康的关注,饮食清淡的偏爱等,肥肉不再那么受追捧。对肥肉的情感变得复杂,既爱又恐惧,既馋又别扭着。这种纠结,正是对食物、健康与生活质量认知变化的真实写照。

书中的故事,或真实,或充满想象。随便举几个例子。歌唱家忆起,还在读小学的他,领到的肉票不慎被吹到河里,当时临近元旦,天气已冷,他当时毫不犹豫跳入水中,追回宝贵的肉票。一位诗人在印度街头,看到有个小裁缝在缝纫机前缝制包袋,红白相间的布料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涮羊肉,红的是瘦肉,白的则是肥肉。一位小学生幻想了一块“伤心的肥肉”的流浪记,这块肥肉离开了地球,去往其他星球。

谈肉谈出了历史感。在白居易的时代,肥白被视为美的象征,他用了“凝脂”形容肌肤,对此柏杨赞叹:“凝脂,真不知白先生当初是怎么想出来的,仅此两个字就可以得诺贝尔奖。”

跟随一位古琴师,了解唐宋时期审美趣味的变化及其对琴制变迁的影响。审美观念不断变迁,唐代初年以瘦硬为美,盛唐以肥为尚,宋代则回归瘦削之美。这种审美趋势同样影响了书法和古琴的设计。随着唐明皇对杨玉环的偏爱,书法风格变得更加丰腴,古琴的制作也变得丰满肥硕。

考古专家通过壁画研究汉末至魏晋时期猪的饲养、屠宰和烹饪。跟随他,看到不同的历史场景,甘肃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中的牧猪图,山东诸城前凉台墓葬的画像石上的东汉晚期的屠宰场景,河西地区的彩绘画像砖展示屠宰和加工场面,还有嘉峪关魏晋彩绘砖上的厨房场景。

这些激起了我去旅行,去现场看这些壁画的渴望,也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可谓最著名的一块肥肉,台北故宫的玉雕东坡肉,其精美的工艺让人赞叹。如今,夜市小摊上常见的仿真五花肉挂件,也是另外一番趣味了。

谈到肉,有个绕不过去的大人物,那就是苏轼,他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还有名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比喻书法艺术不必偏重瘦硬,也体现了他对美的包容和欣赏。

书中有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虚构一个名叫“肥肉”的少年。这位少年暗恋着王朝云,并帮她制作出了令苏轼赞不绝口的“东坡肉”。这个故事不仅再现东坡肉的由来,也再述苏轼与朝云之间的爱情故事,提醒我们,千年后的今日吃东坡肉时,不要只记得苏轼,还必须知道曾有个女子叫朝云。

肥肉是可以美容的。在德国,不受欢迎的肥肉皮被转售给制药行业,经过加工后用于制作护肤膏和化妆品。将“肥肉”敷在身体上滋养肌肤,如今已是时尚。古代中国美女们的“凝脂”般的肌肤,据说部分归功于猪油制成的美容膏。现代时尚杂志也会提到“古法猪油美容术”并非毫无根据,《本草纲目》中记载,猪油具有解毒、生肌、治疮癣的功效,常被用于护肤和美容。

设计师们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肥肉也不例外。一位室内设计师回忆儿子小时候喜欢躺在他的肚子上,称为肉沙发,这激发他对软体沙发起源的好奇,引发人类对柔软和肉感的喜爱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要找一个肉感的沙发来体验。

另一位建筑设计师讲述了F先生的减肥故事。F先生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象征肥肉的空间,以此来激励自己减肥。他的设计理念遵循“10%皮+60%肥+30%瘦=100%完美肥肉”。屋顶设计模仿肥肉滴油,油滴通过管道连接到厨房的抽油烟机,形成一种自我惩罚的机制。二楼空间充满肥肉的元素,白色墙壁和随风摆动的百叶窗模拟肥肉的颤动,旨在让F先生感到厌烦,从而帮助他减肥。一楼则是F先生设计的“吐区”,放置了一个桶,帮助他控制食欲。最终,F先生放弃了这种尝试,用他最爱的肥肉来寻求安慰。好喜欢这个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展示减肥的困难和美食的诱惑。

谈肉还要谈出国际感,书中有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美国人对肥肉的分享。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在他们对肉食的看法中也得到体现。在一篇德国作者的文章中,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一块100克的肥肉所含卡路里量实际上与一块40-50克的巧克力相当。”附在这里作为友情提醒吧。

在佛教中,对于吃肉的看法因流派而异。大初法师解释说,汉传佛教僧侣通常不吃肉,这是由于他们遵循的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而菩萨戒律中包含了禁止吃肉的规定。相比之下,南传和藏传佛教的僧侣则允许食用“三净肉”,即肉类不是为自己而杀、不是亲手所杀、且未见未闻杀生过程的肉。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培养慈悲心,而吃素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非硬性规定。人们选择吃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宗教信仰、环保意识、动物权益保护、健康养生以及减肥等。素食餐厅推出的“素菜荤做”是一种创新的尝试,那些仍然留恋荤菜口味但又不敢吃荤的人,同时也为非素食主义者提供一种清淡口味的选择,偶尔吃素被认为有助于清肠和培养慈悲心。

我对肥肉的记忆与姥爷有关。记忆中,只要是姥爷下厨,总能享受到一顿美味的饭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厨房发现了姥爷做饭好吃的秘诀——炼油渣。那热腾腾、酥脆香浓的油渣,让人难以忘怀。沈宏非形容:“如果说猪油是流动的建筑,猪油渣就是凝固的音乐。”姥爷的炒菜之所以美味,秘诀就在于增添风味的油渣。 

小时候,常吃卤面,它类似于现在外卖可以点到的豆角焖面,里面夹杂着五花肉。我那时并不太喜欢肥肉,它与油渣的口感不同。每次吃卤面时,我都会把肥肉挑出来,偷偷放进姥爷的碗里。后来,我才知道姥爷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早年失去了父亲,生活条件艰苦,甚至到了高中时期,还因为营养不良而发育不良。

除了油渣和卤面,红烧肉也是姥爷的拿手好菜。虽然平时为了控制体重,我很少吃这样的食物,但每次回老家看望姥爷,他总会准备红烧肉。那熟悉的味道,至今仍深藏在我的记忆中。遗憾的是,姥爷已经离世,那些美好的味道,也随之成为永远的回忆。肥肉也就承载着情感与记忆。

我对肥肉的记忆,也与爱情紧密相连。初恋时,他是个无肉不欢的人,而我对肉并无特别偏好。那时我们都是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所以我常把食堂的鸡腿或麦当劳汉堡中的肉让给他,告诉他我不爱吃,其实更多是出于让他开心的简单想法。分手后,我发现自己对肉食的喜好突然觉醒,仿佛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我开始真正享受吃肉的乐趣,变成一个肉食爱好者。肥肉也见证我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也让我意识到,食物与情感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我对肉食的热爱在我遇到人生至爱时得到升华。他曾带我去晋阳饭庄,那是我第一次尝试过油肉和肥肠,这些我以前从未敢尝试的油腻菜肴。那次体验让我印象深刻,尽管现在我也不常吃这类食物,但偶尔仍会怀念那一口。我们还一起分享过韩式烤五花肉、日式豚骨拉面和广式烧腊等多种美食。这些共同的美食记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虽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很难再次相见,但我依然期待着江湖再见,能够与他再次相遇的那一天。

在读《肥肉》这本书时,我被其中的故事触动,并回想起了自己与肥肉的往事。现在,我想把这些感受和经历分享给你,希望它们能带给你对美食和生活的双重享受。愿你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注:图片来源于《肥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