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淡淡综合征”,教师不能“淡然”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5-11 发布于上海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淡淡综合征”。它是指一些职场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的缺乏热情和动力,常以“随便吧”“没必要”“无所谓”“怎么都行”等话语表达自己的冷漠态度,这种淡漠的生活态度导致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激情。

据笔者观察,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淡综合征”症状,例如: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兴趣索然;不论他人如何评价自己,都显得漠不关心;不管个人表现如何不尽如人意,似乎都不在乎;在与教师、家长沟通时,最常用的回答就是“嗯”“随便”“都行”“无所谓”等。

归根结底,所谓的“淡淡综合征”,实质上是一种“躺平”心态。本应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青少年,为何会展现出一种“看破红尘”、对诸多事物漠不关心的态度?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目标”。

在职业院校中,有志于继续深造或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在无目标的状态下随波逐流地完成职业教育。实践证明,长期处于无目标的状态,人会逐渐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容易陷入“淡淡综合征”。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淡淡综合征”时,这将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进而可能降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面对学生的“淡淡综合征”,教师绝不能持“淡然”态度。

首先,要适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可以从严格考试评价入手,促使学生重视学习,例如无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应有严格的学业评价标准,试题应具备一定的难度,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参加补考,补考未通过者则必须重修。一旦考试评价严格起来,势必会让许多学生开始重视学习。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上进心,这也有助于预防“淡淡综合征”。

其次,要加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职校生的学习重点是掌握生产及行业一线所需的技术和技能,他们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如果仅限于教室和校园,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这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将课堂移到企业,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生活激情。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实现真正的合作,并且保证课时充足,对于防治“淡淡综合征”大有裨益。

再次,要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同时,社团活动也是对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职业学校的社团不应局限于艺体类,还应向专业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可以成立导游社团,并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开展社团活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展现出青春活力。

网络上关于“淡淡综合征”的讨论仍在持续,不少学生已经给自己贴上了“淡淡综合征”的标签,并认为这种状态“很潮”。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

(作者单位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

作者:吴维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