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39 “斯己而已矣”解

 阳谷人说论语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历代注家多认为本章表达的是孔子对荷者的规劝不改初衷,坚守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是圣人天下大治理想的美德体现。

基于这一认识,各注家们对经文的理解虽有差异,但大体一致。“有心哉,击磬乎”多译为这击磬声大有深意啊,即磬声流露着心声;“鄙哉,硁硁乎”多译为磬声铿铿,似乎心有不甘或似有鄙薄人生之意;而“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多译为“没有人赏识自己啊,便做你自己吧。”或“没有人赏识自己啊,只为自己就是了。”且认为荷者引用《诗经》文句也正是为了规劝孔子,一如邢昺所言:“荷蒉者引之,欲令孔子随世以行己,若过水,深则当厉不当揭,浅则当揭而不当厉,以喻行己,知其不可,则不当为也。”这是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

但读《诗经》中的引文,却感觉此诗的意境,并无劝人退却的意思,相反倒是激励人前行。“厉”是过河的办法,“揭”也是过河的办法,二者都是说如何过河,并非是一种应当过,另一种不应当过。二者的区别只是过河时候,如果水浅,你提起衣襟就能过去;如果河水很深,都淹到你的胸口,甚至淹到脖子了,既然要过河,那就别管衣服湿不湿,穿着衣服过就是了。引申到掌权执政上,如果想要得到行政权力,当权者讲礼义,你凭礼义能行政;当权者不讲礼义,你也就别管什么礼义了,不跟他们同流合污,你就始终得不到权力,你的治国理想也就不用提了。《诗经》中的诗句随口就能引用,短短六字强过长篇大论;铿铿的乐声中能听出击磬人的心声,这个背筐的肯定不是什么白丁。“深则厉,浅则揭”的内涵意思是:“走到哪儿就说哪儿的话,别跟现实较劲”。水浅的时候你还能把衣服撩起来趟水过去,水深了怎么办?既然不能裸体,那就穿着衣服过河吧。

看背景,孔子在卫国的情况非常尴尬。卫灵公想用孔子,但却被权臣所阻。这时候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和卫灵公的宠妃南子都向孔子表示,只要你来讨好我,就能帮你在卫国一展抱负。而孔子不希望通过歪门邪道取得执政的权力,他怕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就没法秉公了。

这种尴尬的情况让孔子心情恶劣,所以才会在击磬的时候发泄心中的愤懑,传出了粗鄙之声。而这个路过的人肯定非常了解孔子,把磬敲成这样,自然是烦恼极了。于是就在门口留了一句话:“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没人赏识自己啊,只是你自己的感受而已。犹如过河,水深你怕湿了衣服当然也就过不了河。

古注认为荷蒉者引用诗句是劝夫子不要与世强求,诸如“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等,笔者倒认为荷蒉者并没有阻劝夫子之意。夫子说贤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则夫子知辟,知舍之则藏,并无需荷蒉者提醒。荷蒉者既是知音,怎又能不知夫子之志?所以,“深则厉,浅则揭”其实是荷者规劝夫子要敢于卑鄙,为了理想须向邪恶低头。

孔子定位自己是政治家,但是政治家必须有圈,有妥协,有交易,有缓急。由于他的正义感太强,他无法去妥协和退让,因此在官场上他难以做到游刃有余。尽管做到了很高的位置,关键时候还是被排挤了,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失败。不过这也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使然。如果他真的能够左右逢源,当好一个大官,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孔子了。所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搞政治孔子权谋不够,或者说不屑。搞宗教他又不肯编故事,所以他只能搞教育,从而也就成了至圣先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