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讲《道德经》主要内容

 我的学习文库 2024-05-11 发布于四川

第三讲  《道德经》的基本主张

 

道(世界的本源、宇宙的总法则)——德(人类行为规范)——法(社会治理方法)。

一、世界本源——“道”生万有

1、什么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第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三十四章)。

2、道的功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六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3、万物之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爵)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生物基因——龙生龙、凤生凤。

二、行为规范——“德”合于道

1、辩证论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

故事——牛缺遇盗、有用与无用、支离疏者。

2、忌满戒盈——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古之善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不)成”(第十五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故事——李斯、石崇、东方朔

3、处卑守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故事——司马懿、孙膑装疯卖傻。

4、去欲避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

故事——钱鏐称臣,庄周聘楚。

5、淡名忘利——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忽)兮其若海(晦);飂(寂)兮若(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故事——五柳先生陶渊明,不倒翁冯道。

6、坚守本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

故事——苏武牧羊,李密《陈情》,魏豹判汉。

三、国家治理——“法”缘自然

1、仁义为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故事——“拔一毛不为”,“盗亦有道”,汉宣帝训子。

2、不求“有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

故事——“萧规曹随”,“文景之治”。

3、谦逊诚信——

“太上,不(下)知有之;其次,亲而(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二章)。

故事——为卒吮脓,徙木立信,割发代首。

4、忌急戒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故事——始皇之政,杨广之败,绝缨之会。

5、虚心实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故事-—焚书坑儒,朱元璋斩献天书者。

6、以民为本——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

故事——刘邦纵徒,文帝废肉刑。

7、慎起战端——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兵)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第四十六章)。

故事——苻坚南征、雍熙北伐的失败。

 

 

2024.3.27日于广元欢喜地茶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