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脉诊-扶阳法辨证

 昵称63003163 2024-05-11 发布于湖北

1.1 脉诊是扶阳法辨证的桥梁

摸脉,辨的是阳气的状态,生机的盛衰,可以诊察三焦表里,知病邪所舍,为见病知源的关键。经方扶阳法脉法由六经脉法与三部九候五脏脉法共同构成,可以将病位病性、脏腑功能、病邪之所合而为一辨析。

1.1.1 六经脉法

(1)太阳病,脉浮,浮紧者,属表闭,治以麻黄剂;浮缓者,表虚,治以桂枝剂

浮缓而微弦者,虚中受寒也,可以用麻桂各半汤

久寒者如痹症,脉浮紧而沉取无力,可以乌头汤化裁当之。浮大而弱者,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化裁之。芤脉类浮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之。浮细者,阴不敛阳,滋阴配阳以敛之。至于危重病人亡阳之证,脉象浮散无根者,必以收敛元气为主之治法一试之。浮滑而濡者又见舌苔水滑者,为水气象,当虑五苓散辈。又有肿瘤患者,脉象浮滑,痰浊内生,属邪气之盛,未必外感也,然虽属邪盛之脉,祛邪之中勿忘保存胃气,否则胃气绝则不治。

(2)少阴病者,脉沉而微细,其中细数者,可以用黄连阿胶汤脉阴阳俱沉者,四逆汤以扶其阳;沉弱者,以肾气丸补其虚。然久病阳虚又获外感,则太阳病类方可根据脉象与三阴病方同用也,此则不单为外感而设,乃视六经为一经,如以疏风解表之法治疗却不能痊愈的皮肤病,必有里证,则太阳病类方亦可以与三阴方或祛除内在邪气之方同用,温中以托邪外达。治表证者,非独治太阳也,当知六经皆有表证。

(3)阳明病三部脉洪大滑数者,白虎汤之属。然滑脉者,亦可主痰浊,若舌上白苔厚腻者,橘枳姜汤、平胃散等可消息之。右关独滑聚者,承气汤之辈,以可辅以腹诊为佐。若右脉见寸尺阴脉而关脉独滑聚,则以温脾汤辈温中泻下以袪寒积。

(4)太阴病脉缓,右关尤沉者,脾阳不足,治以理中汤加减,又可根据寸尺阳气盛衰而用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右关弱者,可以资生汤以养其脾胃。

(5)少阳与厥阴病之脉,左右脉象颇不平衡,以为主,而浮沉有别也。左脉弦滑柴胡类方之属,弦紧者,加附子细辛类则无不可。

左脉阴脉,厥阴诸方治之,沉弦者,吴茱萸汤沉弦细弱者,乌梅丸加减之,沉弦细涩者,温经汤抵挡之,而脉微细欲绝者,则属当归四逆汤

1.1.2 三部九候五脏脉法

脉有寸、关、尺三部,故三部九候可知五脏之变、识病邪之处。诊脉时记录左右手六部脉的脉象可以综合分析病情。

三部九候五脏脉法

(1)左寸部脉以候心左寸脉沉,为心阳弱,以桂枝甘草汤为底方主之。

若左寸部脉浮虚而散,或脉象浮空,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收敛心阳。心阳是全身元阳的组成部分,扶助全身阳气亦可以达到充心阳的效果,如郑钦安设立补坎益离丹,用附子、桂心、蛤粉、炙甘草、生姜扶助全身之阳而心阳自充。

若左寸部脉以为主,主心气虚,可与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等养心安神。

左寸部脉若现细弱象,为心血耗伤之象,可以与人参、酸枣仁、地黄、当归、元肉之类养血,但滋补之品多碍胃,可酌加运化之药

左寸部脉亦有细数、滑数之辨。细数者,心血不足,虚热内生,可滋阴养血清虚热,如用酸枣仁汤法;或是滑数,多是心经之热邪势彰,可用黄连阿胶汤或用凉药如栀子豉汤清心经热邪。

如遇左寸脉滑而尺脉沉,可与交泰丸交通心肾。

如感左寸部脉,是肝邪干心,是属于疏肝解郁法的范畴。

(2)左关部脉以候肝气,有寒热虚实之辨。

左关部脉,可以与柴胡、郁金等疏肝之品,若胁肋疼痛,可与少量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而脉,则可以与黄芩、薄荷等清肝热之味。脉象弦而滑,可以予柴胡、黄芩

若左关部脉滑数,多表现为久有郁怒而不得发泄,可予黄芩汤清肝热而疏肝气。

左关部脉滑聚,可予四逆散柔肝解郁。

若左关部脉细弱,可予养肝血之品,如熟地、当归、酸枣仁、枸杞等,然阴柔之品,当以运化脾阳为助。

(3)右寸脉浮滑,外感病中主热、主痰,内伤病则多现肺气不降之象,可予麦门冬汤肃降肺气。

若是右寸浮滑、关部脉亦滑,可予竹叶石膏汤,以减少能量消耗之用。

右寸脉,可予黄芪类方补益肺脾之气。又寸脉细数而上冲,兼现左关部脉之细数或滑脉,可予百合地黄汤,清肺凉肝。

(4)右关部脉弱而上冲者,患者多有呃逆反胃之症,可予旋覆代赭汤暖脾而降胃气,如是由于肝脉弦而引起的胃气不降,可辨是否要从肝论治。

右关部脉或者沉弦,可予理中汤散脾胃之寒。而右关部至尺部脉皆为脉者,可予大建中汤,暖脾下气,大建中气。

右关部脉,可以予山药、黄精、玉竹等填脾精之药。

若是右脉整体浮弱或呈现出大脉或者极虚脉,为虚劳之证,可予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右关部脉滑实有力,可予承气类方

右关部脉呈现出沉紧脉,多是寒积之证,可予温脾汤温下寒积;

若是右脉弦紧而滑,可予大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泻下积滞,使阳气通畅。

右脉弦滑为有饮邪,可予茯苓类方

右关脉浮滑而关下弦紧胃脘痞闷者,可用泻心汤类方加减,在关下弦紧的情况下,用理中汤或者大建中汤暖脾胃作为底方配伍加减,才能有长效。

(5)左右尺部脉同侯肾气,尺部脉沉,可予附子、肉桂类温肾,尺部脉浮,可以龙骨、牡蛎、甚则龟板、鳖甲收敛扶阳。

尺部脉细,可予地黄、菟丝子、肉苁蓉等味补肾阴填肾精。

尺部脉滑,辨为下焦湿热者,治以封髓丹

尺脉弱,容易疲乏者,亦可适量用补肾之品,如巴戟天、仙灵脾,但补肾之法不可过用,否则患者虚不受补,可造成虚火上冲之证,可生烦躁甚至性欲亢进之变。

六经脉法与三部九候五脏脉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六经脉法反应宏观整体状态,三部九候五脏脉法脉法提示微观信息,治病时需要将两者综合分析。脉动处显生机,脉诊是辨证的桥梁,是体察表里、三焦、五脏阳气运行状态的工具,是经方扶阳法辨证证据链中可靠的依据。

1.1.3 经方扶阳派辨脉

总原则:先分有余不足,诸有力、洪大、滑实者为有余,主实证,反之,无力、沉细涩弱、沉弦者为不足主虚证,寒证。临床除掌握大致原则外还要考虑兼挟脉,即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如弦滑,弦滑聚,浮滑,浮弱,浮弱滑,沉弦涩,沉弦滑,沉弦细弱等。

1.1.3.1 右寸,主肺,分虚实两端

虚脉沉弱,浮弱为肺气不足,肺气不敛,人体阳气的上升源于肝,如果肺脉沉弱除肺本身有问题外,其本质原因肝阳升发无力一定要考虑左关脉。如左关也沉弱则可确之。

临床我们除用补肺气的药之外,可结合应用乌梅,柏子仁,炒枣仁等养肝升发肝阳的药,如果右寸脉浮弱或浮弱滑上冲鱼际,多为肺气不能敛降。可为机体功能虚性亢奋虚劳,咳逆,失眠,焦虑,眩晕,头疼等。根据病情如果是焦虑引起的可选用百合类方竹叶石膏汤。如果伴有咳逆上气可选用麦门冬汤胃气挟肺气上逆可用旋覆代赭汤等。

实脉可见滑、数、弦、大、上鱼际等,多为实邪郁肺,痰中带血或炎性病理代谢产物刺激于肺,也就是中医讲的痰,饮,水,湿,瘀,热毒,癥瘕积聚等。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癌等疾患。

如果右脉沉弦,水饮引起可用大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苓甘姜辛五味汤;如果痰浊化热可用射干麻黄汤,桔梗汤,肺癌患者可从肺痿,胸痹,胸痛论治可选用甘草干姜汤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脉沉泽漆汤气逆麦门冬汤胸水十枣汤胸痛气短瓜蒌薤白枳实桂枝汤桂枝茯苓丸化痰浊通心阳;脓痰滑实为主,千金苇茎汤;晚期风引汤破格救心汤,平脉整体辨治。要考虑兼挟脉是否多经合病。

1.1.3.2 左寸,主心,分虚实两端。

虚脉沉,弱,细,为心阳不足,咳血,用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等。

若左关脉弱,加用乌梅丸,左脉尺脉弱,金匮肾气丸。右关脉弱合附子理中汤。

若左脉细数伴心烦失眠。可选用黄连阿胶汤

左寸脉弱而数,右寸浮弱滑上冲,左关沉细滑,可选用炙甘草汤

实脉多滑数或浮滑、沉滑;

如左寸沉滑,右寸浮滑,右关弦滑,可选用小陷胸汤

左寸滑,右关弦滑,泻心汤类方。左寸浮滑,右寸浮滑,右关浮滑伴胸闷短气背痛可选用瓜蒌薤白枳实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化痰浊利水气通心阳。

左右寸浮滑尺沉弦紧,可用引火汤,桂枝加桂汤降冲逆。临床随证治之。

1.1.3.3 右关,主太阴阳明,脾胃运化功能。

虚则为太阴,临床表现为右关沉弱,浮弱,浮弱滑,沉弦细弱,弦弱滑,沉弦涩,沉弦紧等依次选用附子理中,小建中,酸枣仁汤,资生汤,砂半理中汤,温脾汤,大建中汤。温阳散寒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增强细胞能量代谢。

实则阳明临床表现为脉洪大。浮滑,浮弱滑,滑实,滑数,临床热在气分可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热在肠道形成腑实证,可选用承气类处方(调胃承气,大承气,小承气),如果空腔脏器蠕动减慢引起痰浊宿便阻滞中焦可选用橘枳姜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等。

临床特别注意,单纯虚或实易辩,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则易忽略或混淆,比如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方的应用。

1.1.3.4 左关,主少阳厥阴,肝胆运化功能,分虚实两端;

虚者,沉弦紧,沉弱,细涩,为厥阴病。弦紧,弦滑,弦滑聚为少阳病。

临床厥阴与少阳在治疗过程中可相互转换,厥阴经过暖肝养肝可转出少阳柴胡剂,少阳在用柴胡剂把肌筋膜张力半表半里代谢产物一清也会出现本质厥阴脉象,根据脉随证治之,也有厥阴少阳同时存在的,比如有柴胡证但脉上不足柴胡脉时,我们可加用吴茱萸,山萸肉,柏子仁,暖肝养肝促成柴胡剂,就走了,反的大柴胡,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路子。

临床一定活学活用,不可死在条文之下。

左关弦滑,小柴胡汤等;

右关沉弦滑,左关弦滑聚右关滑大柴胡

左关弦滑,右寸关浮滑柴胡桂枝干姜汤

左关弦滑,右脉浮弱,柴胡桂枝汤;

左关弦滑,右寸关尺浮弱滑,柴胡加龙牡

右寸关浮滑,左关沉弦弱滑,不是柴胡剂时可加用吴茱萸,柏子仁,炒枣仁等暖肝养肝药促成柴胡剂。

虚证左关沉细紧沉细弱,可乌梅丸,与熟地,柏子仁同用;

左关沉弦紧,吴茱萸汤

右寸浮滑,关沉弦涩,尺沉弦紧,左关沉弦涩,尺沉紧,可温经汤、温脾汤、去瘀血汤,大建中汤化裁;

左关弦弱滑,舌体胖大,肝血虚,水气不利,可当归芍药散

左关沉弦涩,袪瘀血汤;

左关沉细弱,虚用大量熟地,滋肝养肝时,患者脾胃不好可易柏子仁,炒枣仁,或加大生姜干姜川椒肉桂等用量温化他;

左关浮弱尺沉弱,可用金匮肾气丸

左寸沉滑关弦弱滑尺沉紧,整体脉象有力,黄连阿胶汤

右关浮弱滑,左关弦弱滑,心烦失眠,可用酸枣仁汤;如需降低应激反应,需大剂量应用生地或熟地时,一定要从脉上辨,如百合地黄汤,除右寸浮滑外,还要看左关,滋肝养肝血就用熟地,清肝凉血就选用生地等等。

临床用药处方化裁一定考虑整体脉象。

1.1.3.5 右尺,主肾阳,主大小肠,主下焦分虚实两端。

虚者,沉迟细弱,为肾阳不足。

实者,多迟而有力,多为便秘,如长期便秘患者,中青年,多非实证,参考右关脉,右关沉弦,或沉弦涩,为中阳不运,属寒证,需用附子理中,温脾汤,大建中之类方。

如果是老年患者要注意肾虚引起的便秘,须在整体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用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肉桂等暖肾阳的药。右尺沉弦涩,下焦膀胱蓄血,可用桃核承气汤,或抵挡汤,大黄甘遂汤。

1.1.3.6 左尺,主肾精,分虚实两端。

虚者,多沉弱,沉弦弱,沉细弱,沉迟等为肾精亏。虚而大,浮弱,为肾不藏精,肾精不敛,如果是心火不降,可用桂枝加桂汤,如果因肺气不能肃降,可选用麦门冬汤;如果元阳外泄,可用引火汤,引火归元,如果尺脉虚而不属,虚而有热,表现为弦滑脉时,可用封髓丹;左尺沉弦滑,下焦有湿热时,可选用黄柏或虎杖或瓜蒌瞿麦丸清利湿热,伴有前列腺炎,小便不利的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和祛瘀血汤和方化裁来运用。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两关至尺均沉紧或沉弦紧,沉细紧,除关部用干姜、川椒、砂仁、吴茱萸等温阳外,在尺脉用药选择上要做区分附子,肉桂,细辛,附子,暖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细辛,辛散力强,如果为散少阴厥阴的寒可选细辛,大黄附子细辛,当归四逆;如果暖肾阳可以引火归元,守住暖选肉桂;如果既要暖中焦脾阳又要温肾阳,可选干姜附子,肉桂,临床可同用;但在具体用量上看你治疗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侧重点不同,选药适量加大。

以上只是对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从虚实两端做了一个大体的概述。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单一脉象,单一经病少见。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多半是兼挟脉象,多经合病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既有水气又有痰浊,瘀滞,一定要有整体观念系统的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六经皆有表,里,半表半里。结合五脏的功能观,融入一起,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这里的一息等于一呼一吸。正常人呼吸16-18息/分。每次呼吸脉动4-5次,即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70-90次/分。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正常脉古人称之为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

所谓有胃,是讲脉里面有胃气。脉体现了胃气充足不充足,来说明我们人体的气血的生化正不正常,脾胃的功能健旺不健旺。

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比如说《灵枢》讲,“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是胃气,那脉搏来是什么样呢?徐缓而和。《景岳全书》讲“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就是从容和缓的特点,主要是从势力上来看的。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过去讲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就显得从容大方。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如果胃气少了,就是胃气衰,没有胃气了,一点从容和缓的感觉都没有,那当然是胃气消亡。

脉有胃气,则为平脉,脉少胃气,则为病变,脉无胃气,则属真脏脉,或为难治或不治的征象,所以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2、有神

脉中有没有神,就说明脉里面这个神气怎么样。李东垣讲得好,叫做“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应求其神之有无”,就是说正常的人自然是有神的。从望神的角度讲,主要望这个人神气足不足,是不是少神,是不是失神,是不是神志错乱,现在看脉搏也是这样。脉中神怎么去体现呢?重点是有力无力。

有神的脉象形态,即脉来柔和。如见弦实之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者都叫有脉神。神之盛衰,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在脉象上体现它有胃、有神,就是体现在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这么一个特点。有胃即有神,所以在临床上胃与神的诊法一样。

3、有根

脉有根基,就是脉没有断掉,它有根本存在,扎着有根在那里。我们讲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两尺脉是属肾。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本,因此《难经·十四难》里面讲,“人之有肾,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树叶、枝,到冬天它可能落叶了、枝也萎缩了,但是它根本还是好的,一到春天它又会长起来,所以根本是在肾,如果人有元气,元气是在肾,“故知不死”。《脉经》里面也讲了,“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所以尺脉沉取还有没有脉,尺脉本来它的位置比关脉要稍微沉一点,有很多病人尺脉是显得弱,那么弱的时候如果沉取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就是没有根的一种表现。

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沉取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或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是有生机。若脉浮大散乱,按之则无,则为无根之脉,为元气离散,标志病情危笃。

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四时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如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性别: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此说明情志变化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劳逸:剧烈运动或远行,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称斜飞脉;若脉出现于寸口的背侧,则称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它位置者,都是生理特异脉位,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病理性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属于病脉。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别,历代对于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存在有一些差异,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

我们近代所说的脉象有多少呢?一般是28种。从位置上看,脉分浮、沉;从节律、快慢上看,脉分迟、数;从力量上分,脉分虚、实。我们可以把浮、沉、迟、数、虚、实这六个脉称为纲领脉,对应临床辨证时的表里虚实和寒热。

浮、沉、迟、数、虚、实这六个脉纲领脉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在这六类脉象基础上,出现一些特异性特征的脉象,还可以再细分,比如浮脉,还包括了洪、芤、散、濡、革等5个相类脉,具体6个纲领脉包含的相类脉汇总如下表。

对于我们中医爱好者来说,可以先从掌握六个纲领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开始,与辨证时需要明确的表、里、寒、热、虚、实相对应。其他的相类脉可以先了解,待今后学习深入了,再深入学习,并用于临床实践。

纲领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形容为“浮如水漂木"、“浮如水上负轻舟”。其脉象特点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故可理解为“深脉”。其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这是因为沉脉脉气沉,脉搏显现部位深沉所致。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理分析】沉脉为阴脉,《内经》称其为“石脉”,在时应冬,在脏应肾。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有的人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均可视为平脉,不一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迟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槽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经隧阻滞,脉道不利,故必迟而有力。所以迟脉不可概认为寒,临床当脉症合参。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数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理分析】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数脉还可以出现在气血不足的虚证,尤其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此即“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之谓。总之,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不可概作热论。

5、虚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亦是无力脉象的总称。

虚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不足的状态。

【临床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机理分析】气虚无力推运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无力。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

6、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有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

若为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多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现。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

相类脉

以下的内容,作为中医初学者来说不做要求,只需要知道浮、沉、迟、数、虚、实六个纲领脉下归类的相类脉有哪些即可。至于每一个相类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和机理分析,待有了一定中医临证切脉的经验,能分得出六个纲领脉之后,再细致学习。

1、浮脉的相类脉

(1)洪脉

【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洪脉的脉象特征,主要表现在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三个方面。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由于脉管内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实有力,来时具有浮、大、强的特点。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即所调“来盛”;脉去如落下之波涛,较来时势缓力弱,其力渐渐衰减,并在较长时间内消失,即波幅较平坦且长,即所谓“去衰”。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洪脉为阳脉,在时应夏,在脏应心。夏令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而充实有力。

(2)濡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濡脉的脉象特点是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机理分析】多见于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等病症,而致精血阳气亏虚之人。脉管因气虚而不敛,无力推运血行,形成松弛软弱之势精血虚而不荣于脉,脉管不充,则脉形细小应指乏力。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也可以出现濡脉。

(3)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症。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4)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芤脉的脉象特点是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临床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际。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5)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革脉的脉象特点是,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革脉与芤脉虽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脉为浮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脉为浮虚而软,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

【机理分析】因精血耗伤,脉管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绷急的鼓皮,有刚无柔,此为太过。为无胃气的真脏脉,多属危候。

2、沉脉的相类脉

(1)伏脉

【脉象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伏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临床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

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2)弱脉

【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弱脉的脉象特点是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机理分析】脉为血之府,阴血亏少,不能充其脉管,故脉形细小;阳气衰少,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气不能外鼓,则脉位深沉,脉势软弱。

(3)牢脉

【脉象特征】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者,深居于内,坚固牢实之义。牢脉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3、迟脉的相类脉

(1)缓脉

【脉象特征】其义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跳动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稍慢于正常而快于迟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理分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脉管不充,亦无力鼓动,其脉必见怠缓弛纵之象。湿性黏滞,阻遏脉管,气机被困,则脉来虽缓,必见怠慢不振,脉管弛缓,有似缚之象。若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疾病将愈。

(2)涩脉

【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勢不匀。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匀,呈三五不调之状。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

【机理分析】气滞、血瘀、痰浊、饮食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盈脉管,久而脉管失去濡润,血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总之,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

(3)结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脉经》曰:“结脉往来缓,时止复来。”《诊家正眼》称结脉是“迟滞中时见一止。”故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机理分析】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有力;若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续,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无力。

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

4、数脉的相类脉

(1)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机理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使然。三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不作病论。

(2)促脉

【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促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机理分析】阳邪亢盛,热迫血行,心气亢奋,故脉来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形成间歌。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惫,心气衰败,虚阳浮动,亦可致脉气不相顺接而见促脉,但必促而无力。

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促脉者。

(3)动脉

【脉象特征】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动脉的脉象特点是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故《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临床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

【机理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故因惊、因痛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则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5、虚脉的相类脉

(1)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细脉的脉象特点是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机理分析】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无力。湿性重浊黏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2)微脉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微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机理分析】营血大虚,脉管失充则脉细;阳气衰微,鼓动无力则脉弱,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临床上以心肾阳气衰微较为多见。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3)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代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

【机理分析】脏气衰微,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来时有中止,止有定数,脉势软弱,常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疼痛、惊恐、跌打损伤等见代脉,是因暂时性的气结、血瘀、痰凝等阻抑脉道,血行涩滞,脉气不能衔接,而致脉代而应指有力。

(4)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常只现于寸或关部,尺脉多不显。短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及寸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机理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短则气病。”心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行,则气血不仅难以达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脉道,致使寸口脉搏动短小且无力。气滞血瘀或痰凝食积,致使气机阻滞,脉气不能伸展而见短脉者,必短涩而有力。故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

6、实脉的相类脉

(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皆可感到。

【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机理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滑者,阴气有余也。”痰湿留聚、食积饮停,皆为阴邪内盛,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

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张景岳说:“若平人脉滑而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应考虑为妊娠,若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2)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故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増高,故脉来强硬而为弦。并随邪气性质不同而或为弦紧,或为弦数,或为弦滑等。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阴虚阳亢,也可见弦脉,但应为弦缓或弦细。如脉弦劲如循刀刃,为生气已败,病多难治。“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是以脉中胃气的多少来衡量病情轻重的经验,临床有一定意义。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是由于初春阳气主浮而天气犹寒,脉管稍带敛束,故脉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此为春季平脉。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为精血衰减,脉道失其濡养而弹性降低的征象。朱丹溪指出“脉无水而不软也”,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随年龄增长,脉象失其柔和之性而变弦,属于生理性退化表现。

(3)紧脉

【脉象特征】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临床意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机理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泣,困遏阳气。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故主实寒证。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亦可见紧脉。

(4)长脉

【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长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常见于阳证、热症、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机理分析】若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使气血壅盛,脉管充实而致脉搏搏动长,超过寸尺,如循长竿之状。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故搏击之势过于本位,可见到柔和之长脉,为强壮之象征。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气机条畅的反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