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蔺州记忆】挑翳子

 古蔺同乡会 2024-05-11 发布于四川

挑    翳    子

永  宁  翁             

年纪大了,总爱忘事儿。但有一件事儿,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挑翳子”。 

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正是国家号召开展“扫盲”运动期间。假期里就要陪本村的婶婶、嫂子们一起下地干活,义务担任她们的小教员,教她们识字儿。
我有一个姓明的叔伯嫂子,依着排行喊她二嫂。人很漂亮,又能干。她会一种手艺,就是帮人挑翳子。
有一天在后山干活放牌(休息)的时候。山下王家的一个嫂子说她眼睛不舒服,我那二嫂看了看,说那是“翳子”,然后就说帮她挑。
由于我们当时年纪小,且都又很熟悉,嫂子们也就不回避我们。二嫂让她坐在地上,解开上衣,露出后背。我那二嫂就蹲在她身后,反手从盘在头上的那几纽乌黑的头发中抽出一根缝衣针来。将那缝衣针放在嘴里抹了几下,然后就在那王家嫂子的后背上(我不懂经络。大约就在“乘风”至“天宗”间的那个区域)不停地刺着、挑着、拨着。挑着、挑着,就能从那肉皮底下挑出一根一根蜘蛛丝一样的白丝来,套在那针杆上闪亮闪亮的,看得清清楚楚。然后,二嫂就用随身带的镰刀顺着那针杆儿将那白丝刮断。就这样,再挑、再刮……不一会儿就结束了。   
…………
“翳子”是个啥东西,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当时,人们们好像将它称作“萝卜花”。我后来认为那就是白内障。在网上一查,说是叫做“翼状胬肉”。严重的话还必须手术,手术费还要几大千。
小时候不懂事,没意识到这门手艺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去留意。遗憾的是我那位精明。能干的二嫂子已英年早逝。她当初是跟谁学的?当地还有没有人掌握这门技艺?……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件事儿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想把它写出来,看看当地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手艺人。无奈我不是学医的,所以多少次想动笔,又都停下来了。
最近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了“非遗”这个话题。于是我在想,如果这门手艺确实有它的医学道理和实用价值的话,那么它也同样是一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