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儿童玩具叫泥搕,你小时候玩过吗? | 尚仁恒

 新用户339933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我们这群与新中国一同长大的人,孩童时期的玩具非常接地气,因陋就简,五花八门:截一枝树杈,就能做把弹弓;几块碎布缝起来装满沙子,就可以打沙包;一方手绢,大家围成一圈,就是游戏“丢手绢”;拔三根公鸡尾翅,托上一枚铜钱,就是一个漂亮的毽子;

用粉笔在地上画几个格子,就可以“跳房子”;几页旧报纸、旧书本叠成纸质驳壳枪,就能抓“特务”;一根橡皮筋扯起来,就能边跳边唱花样翻新,就连杏核、羊拐骨、猪拐骨也有许多玩法,小伙伴玩到兴奋时,常常会忘记回家吃饭。

玩得最多的要算泥土玩具,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取之不竭,如捏泥人、捏飞禽走兽、垒城堡、摔泥娃娃等。有一次玩摔泥娃娃,和泥的水不够,一个玩伴竟急中生智,一泡热尿解决了问题。

如此随性,的确顽劣得可以。现代儿童完全陌生的泥搕(烟台土话叫mī kǎ),是泥土玩具中比较高雅的一种,与其他玩具、玩法比,带有一些技术含量和创作成分。

泥搕学名泥模,采用胶泥烧制而成,属于低温陶,呈凹陷状,内刻各种图案,以圆形为主,也有椭圆、簸箕、瓦片等形状,直径7cm左右,大小和孩童的手掌差不多,小巧玲珑,宜于把玩,所以又叫娃娃模、火烧模等。

泥搕的图案有阴刻、阳刻、浅浮雕等不同雕刻手法,取材非常广泛,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直观形象为主,主题鲜明,不蔓不枝。

通常有戏剧人物、神话传说、说书故事、历史典故、飞禽走兽等,其中又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戏曲人物形象较多,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图文无关

除传统题材外,还有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如农耕、走亲戚、儿童娱乐、纺线织布、五谷六畜等的图案。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题材。

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了工农兵和飞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新题材。笔者的一枚泥搕,是一位农民赶牛犁地的图案,刻有“耕者有其田”五个字,这显然是土地改革时期胶东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后农忙的形象。

泥搕作为模具,可以翻拓出不同图案进行玩耍。玩法是,先把黄泥兑水和成泥团,选好陶模图案,将泥团均匀地压进泥模里,刮掉多余的泥抹平,然后把图案从泥模中翻拓下来,一件凹凸有致、栩栩如生的作品就诞生了。

几个玩伴边拓边摆,看谁拓得快、拓得多、拓得好;比一比谁对图案人物、事物的知识面广,品头论足,评出优劣。有一次,两个玩伴为图案人物是《三国》的赵云还是《说唐》的罗成争论得面红耳赤。

由于没有裁判,无果而终,至今还是悬案。不经意间,泥搕成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是识图、动手、动脑、交流的好教材,许多知识都是从玩泥搕中获得的。

谁的拓品多、品种全、质量好,可以在伙伴间神气好一阵子。作品制成后,还可以按自己的想象涂上五颜六色,增加“科技”含量,在发小中炫耀显摆。当然,也可以在孩子间相互交换,互通有无。

一块彩色泥拓,可以换得两三块质量好的普通泥拓,我曾经用彩色泥拓和其他玩伴交换过自己没有的泥拓,也交换过几枚打弹用的新玻璃球和玩具,有一次还换来一本心仪的崭新小人书。

          图文无关

玩泥搕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力气活,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要把泥中的杂质清除干净,兑水使劲搅拌成团,然后将泥团高高举过头顶,使劲往干净的地上反复摔打,增加泥团的黏稠度,直到非常筋道,方可使用。

泥和稀了,容易黏在泥搕上,拓不下来,影响下次操作;和稠了,图案欠清晰,不容易成型。总之,湿了不行,干了不行,急了不成,慢了不成,操作不好,出不了好成品。

拓出来的成品要慢慢阴干,切忌暴晒雨淋。如果泥处理不好,晾晒时表面会泛起一些小包,造成“麻脸”,影响美观。如果暴晒,会龟裂变形,成为残次品,导致功亏一篑。有一次下大雨,等我放学归来,快阴干的泥搕全部淋成了一抔抔黄土,好可惜啊。

说到玩泥搕,烟台真是物华天宝。本地有种叫“黄岩泥”的黄土,黏性很强,用途非常广泛,大到可以垒房子、抹墙皮、烧砖、与沙和石灰搅拌成三合土铺路,小到可以拌煤、拖煤饼,甚至做玩具。

那时没有暖气,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像贮存大白菜一样贮存一些黄岩泥,拌在煤里烧火炉、做饭、取暖、烧水,既耐烧少烟又省煤。

有需求就有市场。秋冬季节,会有人专门沿街叫卖黄岩泥,作为一种营生。“卖黄——岩——泥喽,黄——岩——泥!”那土腔土韵的叫卖声,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畔。这种泥也是玩泥搕的上好材料。

          图文无关

在老烟台,泥搕不仅作为一种儿童玩具存在,而且演化为一句俗语。如说某人“你真是个泥搕”,是形容其土头土脑、呆板、俗不可耐的意思,可见影响之广。

泥搕植根民间,源远流长,它借鉴和延续了古代铸鼎、造钱的模范方法,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融制陶、雕刻、绘画、翻拓等多种工艺为一体,成为玩具中独有的一个种类。

在形式上,它与木版年画、陶器雕花、剪纸、拓印、画像砖石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应属姊妹艺术,具有造型生动活泼、构图简约概括、线条疏密有致、装饰质朴天真的特色。

在使用上,与它同出一辙的是烟台居家过日子用的饽饽搕子和巧果搕子。这类搕子比泥搕实用、高级得多,大都是木制的,少数也有陶制的,内刻莲子、寿桃、锦鲤、绣狮等各种吉祥图案,做出来的面食极富喜庆色彩,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美食。

逢年过节,蒸饽饽、做巧果都离不开它。生产中这类搕子也很常见,笔者收藏有一件烟台食品厂的桃酥搕子,长方形的木搕子上整齐地排列着7个桃酥模具,分别阴刻着“烟台食品厂桃酥”几个字。

有这样的体会吧?品尝核桃酥时,诱人的“桃”“酥”几个字会循着香味激活你的味蕾。这种搕子,早已被工厂的机器所取代,现在很难寻到踪影。我想,泥搕大概是由蒸饽饽、做巧果、制桃酥的搕子演变而来,因为民间艺术植根于生产生活,儿童玩具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的孩子,机械玩具、电动玩具、电子玩具、仿真玩具等应有尽有,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还是儿时的玩具更值得回味,那时的童真童趣也更值得留恋。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