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前村民挖出铜老虎,竟是古代调兵凭证,如今已成国宝

 泽霖文史 2024-05-11 发布于北京

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向魏国和信陵君求援。魏王派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为了驰援邯郸,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虎符是中国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

调动军队时,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需带上右符,与将领手中的左符相配,确认可以密合且铭文一致后,命令才能生效。虎符在战国、秦、汉时期盛行,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同时也是国家尊严和权威的象征。    

197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就出土了一件战国晚期的秦国兵符——杜虎符。那年冬季,北沈家桥村的村民杨东峰在村西的土地平整工作中,无意间用铁锨掘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物件。他清除掉表面的泥土后,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件铜质打造的动物形器物,它有着清晰的头部、尾部和四肢,外形既像猫又似虎。

杨东峰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铜制品,便打算将其当作废铜出售。然而,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认为它过于轻巧,没有太大的价值,杨东峰便将其带回家中,随意放在了院子里。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只“铜老虎”成了孩子们的游戏玩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这只“铜老虎”的长期玩耍使得其上的泥土和锈迹逐渐脱落,露出了更为清晰的虎形轮廓。更为令人惊讶的是,杨东峰发现这只“铜老虎”的身体上渐渐显露出了金黄色的文字。为了揭开这件神秘铜器的真面目,杨东峰带着它来到了西安市文物商店,但商店的工作人员也无法确切地鉴别其来历,建议他到博物馆寻求专家的帮助。

1978年11月30日,杨东峰带着这份期待和好奇来到了陕西省博物馆(现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那里,考古专家戴应新接待了他。戴应新在仔细研究了“铜老虎”身上的铭文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虎符,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自此,杜虎符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杜虎符为青铜质,整体呈虎形,昂首、塌腰、垂尾,形态生动逼真。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现发现的为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内容主要涉及兵符的使用规定和军事调动权限,大意是,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杜虎符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虎符的青铜材质经过精心冶炼和铸造,表面呈现出细腻的光泽和质感。虎符的错金铭文则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错金技术,将金丝嵌入青铜表面,形成清晰可辨的文字。这种工艺不仅增加了虎符的观赏价值,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审美追求。    

杜虎符出土于战国晚期秦国杜县(今西安市长安区)附近,这一时期的秦国正处于变法图强、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律令制度建设,使得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杜虎符作为秦国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土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制度的严谨和细致。

杜虎符的铭文可以说明,通过兵符的严格管理和使用,秦国确保了军事行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物证。国君通过兵符能够直接控制军队的调动和指挥,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这种中央集权的强化为秦国的一统天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杜虎符的铭文采用了秀丽的悬针篆字体,这种字体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杜虎符的铭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虎符作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文物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杜虎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