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子·贵义·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敢废此?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取饰车食马之费与锈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反?”对曰:“与我言而不当。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也,为其寡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粱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选自《墨子·贵义》,有删改)
[注]①漆:同“柒”,即“七”字。②翟:墨子,名翟。③徙:五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归之A物B既已知C其D要矣E是以不教F以书也G而子H何怪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典故“周公吐哺”即关于他的故事。
B. 安,指怎么,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字词义相同。
C. “马食菽粟者数百匹”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 故,指缘故、原因,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字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后代子孙知道了古时候圣王留传下来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其实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
B. 因为弦唐子听墨子教导公尚过时说过“揣曲直而已”这样的话,所以他看见墨子车中装载的书很多时感到很奇怪。
C. 墨子劝说公良桓子不要学富人家那样穿衣、吃饭及大手大脚花钱,否则会让自己的家庭陷入破败的境地。
D. 墨子以商人为了获利,突破重重关卡,不顾个人安危也一定去做买卖做类比,鼓励士人要去“言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2)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敦安?
【答案】10. BEG
11. C 12. C    
13. (1)因此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留传给后代子孙,要后代子孙效法它。
(2)如果遇到危难,就命令几百人站在前面,几百人站在后面,这与几百个妇人站在前后,哪一个更安全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于殊途同归的天下事物已经能够把握要领了,因此就不用把书中的东西教给他了。你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同归”是“物”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物”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知”的宾语为“其要”,并且“矣”为句末语气词,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矣”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以书”为“教”的状语,并且“也”为句末语气词,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何怪”的主语为“子”,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在BEG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均为“怎么”。句意:我如何敢抛弃这些书呢?/怎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C.“文言句式相同”错误。两者分别是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句意:吃菽、粟的马有数百匹。/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
D.正确。“缘故、原因;/交情”。句意:为什么回来呢?/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墨子劝说公良桓子不要学富人家那样穿衣、吃饭及大手大脚花钱”错误。由原文“吾取饰车食马之费与锈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可知,墨子劝说公良桓子要“蓄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镂”,雕刻;“法”,效法。
(2)“若”,如果;“使”,命令;“孰”,谁、哪个。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代,因此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 留传给后代子孙,要后代子孙效法它。现在听到了先王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了。”墨子南游到卫国去,车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导公尚过:'书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您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晨读一百篇书,晚上见七十个士人,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还能勤于修身到这样的境地。我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事务,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如何敢抛弃这些书呢?现在像公尚过那样的人,对于事理已达到了洞察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天下事物已经能够把握要领了,因此就不用把书中的东西教给他了。你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墨子对公良桓子说:“卫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与晋国之间,就像穷人家处在富人家之间一样。穷人家如果学富人家的穿衣、吃饭及大手大脚花钱,那么穷人家一定很快就破败了。现在看看您的家族,以纹彩装饰的车子有数百辆,吃菽、粟的马有数百匹,穿文绣的妇人有数百人。如果把装饰车辆、养马的费用和做绣花衣裳的钱财用来供养士人, 一定可以供养一千多人。如果遇到危难,就命令几百人站在前面,几百人站在后面,这与几百个妇人站在前后,哪一个更安全呢?我以为不如供养士人安全。”
墨子推荐一个人到卫国做官,这个人到卫国后却回来了。墨子问他,“为什么回来呢?”那人回答说:“卫国国君与我说话不算话。他说'给你一千盆的俸禄’,实际只给了我五百盆,所以我离开了卫国。”墨子又问:“如果给你的俸禄超过千盆,你还离开吗?”那人答道:“不离开。”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你(离开)不是因为卫国说话不算话,而是因为俸禄太少。”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米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米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了,君子见了,不管他是长、少、贵、贱,一定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就是道义。现在行义的君子奉行先王的道义来告诫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不喜欢、不实行就算了,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米的人了。”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买进和卖出的价钱相差一倍或数倍,即使有重重关卡和艰难, 以及碰见盗贼那种危险, 也一定去做买卖。现在士人坐谈道义,没有重重关卡的艰难,没有遇到盗贼的危险,这样做所获得利益的倍数,是无法算得尽的,即使这样还不去做,那么士人计算利益还不如商人明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