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开国状元,两代帝师傅以渐的几个小故事

 扈学秋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清朝开国状元,两代帝师傅以渐的几个小故事

时间真的不好经用,时光过得真的太快了,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五月中旬了,龙年五月中旬的第一个周六,聊城的风不和,但是日很丽,现在已经是夏天了,这段时间应该是风平浪静的聊城,风却比较大,有点不像夏天的聊城了。

午休过后,午后的时光总是那么的慵懒,好几天没有这么安宁了,趁着大好周末,去哪里转一转呢?我想去聊城的四河头看看风景,妻子说,四河头的玻璃桥现在收费,还是别去了吧?妻子建议去凤凰苑植物园看看,是呀,好长时间没有去凤凰苑植物园了,去看一看也可以。

妻子骑电动车载着我,沿着东昌湖湿地公园的小路前往水城之眼摩天轮的方向走,到了摩天轮下面,妻子又说,要不去四河头吧,这个时候的植物园也没有什么看头。我也想也是,这个季节的植物园除了月季花,还真的没有多少看点,我扭头向北望了望南关大桥,建议去东昌古城。妻子感觉东昌古城这几天经常去,也没有什么看头,还是建议去四河头。

去四河头就去四河头,反正时光悠闲,去哪里都是消磨时光。既然到了摩天轮,我让妻子沿着南关大街向南,走到水城大道一直往南,到滨河大道再左转去四河头。

妻子骑着电车,沿着水城大道悠闲缓慢往前走,过了南关街,水城大道的西面就是傅坟村,傅坟村的名称应该是得名于清朝开国状元,两代帝师傅以渐的坟就在这里吧?看着傅坟村,我想起了去年和兰州大学王教授,聊城地方史会长范老师以及阿勇哥来傅坟村观摩傅氏祖茔的往事。于是问妻子愿不愿意进去看看。妻子欣然同意我的想法,到了一个好多卖饭的路口,通往傅坟村的路口,妻子右转进入了傅坟村。

我原以为,傅氏祖茔没有开门,在门口看看就回去呢,没想到今天的两个大门都开着,往里面望了望,原来是有村民在里面收割油菜种子。上次来的时候,还是范老师提前联系,有人等待我们开门带我们参观的,今天的机会太好了。我和妻子小心翼翼走进了傅氏祖茔。
妻子是第一次来,我来过一次,自然就成了妻子的导游,我带着妻子,边走边给她讲解这里面的内容。上一次有点来去匆匆,天气也太热,没有认真仔细看,这次我慢慢认真仔细看。
毕竟是坟茔地,很多地方不适合拍照,这也是王传明教授和我说的。五一去山西的悬棺村,我就没有拍照片。我只是认真仔细看这里面的一座座坟茔和一个个墓碑。

这次来收获不少,原来很多关于傅家和傅以渐的故事,很多是第一次注意到,原来我以为我了解很多,现在才知道我了解的其实很少。
在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傅氏祖茔破坏厉害,这一次是傅氏一个在东北经商的后代捐资一千万元于2015年重修的。
傅氏的始祖母的故事,令我比较感动。我根据记忆写,如有错误,敬请傅氏后人谅解。
明朝成化年间,江西吉安府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傅回高中皇榜,被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派遣到聊城冠县出任冠县县令,傅氏师祖母李老太为傅回正式夫人,跟随丈夫傅回到冠县,夫妇二人生育了七个儿子两个女儿。据传,始祖母李老太通堪舆术,选定城南三华里处为傅氏茔地,以后世代居住在聊。老太太会看风水,选择了徒骇河之阳,运河之滨的这处风水宝地为坟茔地,认为她埋葬在这里能够荫庇子孙后代。后来傅回为官期满南返,老太太不跟着回去,因为她坚信太选择的这个墓地是风水宝地,她百年之后要埋葬在这里。于是老太太和三个儿子留在了北方,四个儿子跟随傅回南返。三个儿子中间一个儿子留在了冠县,一个儿子去了博平,只有儿子傅祥跟着老太天留在了聊城。
老太太死后就埋葬在了她选择的墓地。到了第七代子孙傅以渐,成了大清王朝的开国状元。官居先棒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书,乃清朝一品大员,聊城人口中的傅阁老。其他的傅氏子孙都没有这么荣耀,后人将这功劳归功于李老太太选择的墓地好,可以荫庇子孙,尊重李老他太为师祖母。

傅以渐的故事特别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傅阁老的故事。
傅阁老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仁义胡同”的故事了,这个故事绝大部分聊城人都知道,我简单说一说就行了。
仁义胡同的故事

在古老的聊城东关街,一段佳话传颂至今,那便是关于傅以渐与仁义胡同的故事。

当年,傅以渐在京城身居高位,却收到了来自家乡的一封书信,信中描述的,是家族宗祠地基与邻居之间的一场争执。这场争执看似微小,却如同一块顽石,堵在家人心头,令他们夜不能寐。县令久决不下,家人便将此事写成书信,寄予远在京城的傅以渐。

傅以渐拆开信笺,轻轻读来,眉头却未曾紧锁。他放下信纸,不禁微微一笑,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饱含智慧的诗:“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之意,跃然纸上——为了一堵墙而争执不休,何不退让三尺,留下更多的空间与和谐?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虽修筑了万里长城,但如今长城依旧,秦始皇却早已化为尘土。

家人收到回信后,深感傅以渐的雅量与胸怀。他们不再纠结于那小小的地基,而是立即将地基后退三尺。邻居得知此事后,也被傅家的气度所感动,同样将地基后退三尺。就这样,两家之间形成了一片开阔的空地,仿佛一张柔软的网,将两家的心紧紧相连。

后来,康熙帝驻跸聊城,听闻了这段佳话。他亲自来到东关街,目睹了这片空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他亲笔题写了“仁文胡同”四个大字,悬于胡同口,以表彰傅以渐的仁德与智慧,也教育世人要以和为贵,宽容待人。

如今,当你漫步在聊城东关街,仍能见到那座傅斯年陈列馆,其东面便是那著名的仁义胡同。胡同口悬挂着康熙帝亲笔题写的“仁文胡同”牌匾,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美好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傅氏家族的荣耀之地,更是聊城人民传颂仁义、追求和谐的精神象征。

傅家大门的故事

在聊城的东北角,有一片广袤的田野,绿色的田野随风起伏,宛如大地的诗行。田野的尽头,一座古朴而庄重的石坊静静地伫立着,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坊上“傅家大门”四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字体古朴而有力,仿佛每一笔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着一个古老而温馨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名臣——傅以渐。他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爱民如子,对待每一个百姓都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他待人宽厚,性格温和,通情达理,且恭俭自持,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事张扬。每当节日来临,他都会回到家乡省亲或祭扫祖坟,以尽人子之孝。

每当傅以渐回乡,总有一件让他倍感尴尬的事情发生。那些地方官员们,一旦得知傅以渐回乡的消息,便纷纷出城,一路远迎到郊外,行礼叩拜,场面隆重而繁琐。官员们虽然是出于对傅以渐的敬重和礼遇,但这样的阵势却让傅以渐感到十分不安。他认为自己只是回乡探亲,应该保持低调,无需如此大张旗鼓,更不愿因此而打扰到乡亲们的正常生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傅以渐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吩咐家人在城东北十里外的大道上,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石坊,石坊上刻着“傅家大门”四个大字。他告诉家人,每当自己回乡时,进了此门就等于到家了,无得再迎接了,只需在城门口告知一声,然后自己便会沿着这条大道直接回家,无需官员们再出城远迎。

当傅以渐再次回乡时,他按照自己的计划,沿着大道径直前行。那些原本准备出城迎接的官员们,见傅以渐如此简朴低调,不禁心生敬意。他们纷纷停下脚步,目送着傅以渐的马车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从此以后,“傅家大门”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一个温馨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当人们提起“傅家大门”,都会想起那位爱民如子、待人宽厚、恭俭自持的名臣——傅以渐。而那个因“傅家大门”而得名的小村庄,也因为这个故事而变得更加美丽和动人。

村民们纷纷效仿傅以渐的品行,学会了低调做人、谦虚谨慎。他们团结互助,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而“傅家大门”的故事也被代代相传,成为了村庄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瑰宝。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傅家大门”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位名臣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可惜现在的傅家大门牌坊不知道还有没有了,我没有去过。这个村庄的名字随着称呼和汉字的简化,改称为付大门。虽然这个村庄现在不足五百口人,但姓氏却很杂,有人推测现在他们村的村民可能是当时佃户们的后人。这个资料准确吗?这是故事,不是历史,我也就不再追求准确了。


少年傅以渐机智应对赶考秀才的故事

在明朝末期,聊城城南的一个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名叫傅以渐的孩童。他的聪明才智在周围十里八乡都传为佳话。三岁便能识字,五岁便能把经史子集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到了十岁,更是能提笔成文,博古通今。他文思敏捷,性情机敏,令人叹为观止。

一年深秋,天气转凉,傅以渐却穿着厚厚的棉衣裳,却带着一顶破旧的夏天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把羽毛扇,独自一人来到京杭大运河边读书。他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有些瘦弱,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

此时,运河中一艘华丽的船只缓缓驶来,船上坐着几位南方赴京会试的举子。他们衣着光鲜,谈笑风生,不时举杯畅饮。看到河岸上独自读书的傅以渐,他们不由得心生戏谑之意。

其中一位举子站起身来,指着傅以渐吟道:“穿冬衣戴夏帽,不识春秋!”这上联巧妙地结合了冬夏和春秋两季,既工整又新奇,明显是在嘲笑傅以渐的寒酸落魄。

船上的人纷纷哄笑,以为傅以渐会无言以对,颜面扫地。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傅以渐只是微微一笑,稍作思索,便脱口道出下联:“坐南船喝北酒,不识东西!”

此言一出,举子们顿时愕然。他们没想到这个看似寒酸的少年竟能如此迅速地应对,而且下联同样工整新奇,巧妙地将南北与东西相对,不仅回应了上联的讽刺,还巧妙地反讽了举子们不识天下的傲慢。

举子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言以对。他们被傅以渐的机智和才华所折服,纷纷收起戏谑之心,对傅以渐刮目相看。

而傅以渐则继续坐在河边读书,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他的心中只有学问和理想,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从此以后,“傅以渐”这个名字在运河两岸传为美谈。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应对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毛驴宰相与状元骑驴图

在清朝的宫廷深处,有一位身材伟岸、腰大腹圆的官员,他就是帝师傅以渐。傅以渐虽位居高官,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喜欢骑马,而是偏爱乘坐一头小黑驴。每当他乘驴出入宫廷,总是由两名仆人牵着缰绳,悠悠然然地行走于那金碧辉煌的大道之上。

一日,天气晴朗,微风拂面,傅以渐如常乘驴前往朝会。此时,正值世祖皇帝(顺治皇帝)在御花园中散步,偶然间,他瞥见了那与众不同的身影——一位大腹便便的官员坐在小黑驴上,两个仆人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牵引着驴子前行。这一幕,让世祖皇帝不禁捧腹大笑,他停下脚步,仔细地端详起这位独特的官员。

从那以后,世祖皇帝对傅以渐的毛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傅以渐乘驴入宫,世祖皇帝总是亲自出来迎接,有时甚至会亲自为他牵着驴子,两人一驴,在宫廷中漫步,谈笑风生。这一奇景,在宫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傅以渐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雅号——“毛驴宰相”。

有一日,世祖皇帝心血来潮,决定要为傅以渐画一幅画。他亲自拿起画笔,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状元骑驴图》便呈现在眼前。画面上,傅以渐骑着那头小黑驴,满面春风,悠然自得;驴子则精神抖擞,四蹄生风,仿佛正飞奔在回家的路上。

在画的上方,世祖皇帝还题写了一首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诗句中充满了对傅以渐的赞赏和喜爱,也表达了对他们两人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这幅《状元骑驴图》完成后,世祖皇帝将它赐给了傅以渐。傅以渐收到这幅画后,感动不已,他深知这是皇帝对他的一种特殊恩赐和认可。他将这幅画珍藏起来,每当有客来访,他都会将这幅画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段美好的佳话。

而《状元骑驴图》和世祖皇帝的那首诗,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佳话。人们纷纷称赞傅以渐的才华和品德,也感叹世祖皇帝的仁爱和智慧。这段佳话,不仅成为了清朝宫廷中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在历史的长河中,傅以渐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从聊城东关街的仁义胡同,到宫廷中那幅《状元骑驴图》的佳话,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范与传奇。

傅以渐以他的大度和智慧,化解了家族与邻居之间的纷争,留下了“仁文胡同”这一佳话,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他虽身居高位,却不忘初心,坚守着那份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而世祖皇帝对傅以渐的赞赏与认可,更是为这位“毛驴宰相”的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幅《状元骑驴图》不仅记录了两人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皇帝对人才的珍视与礼遇。

如今,我和妻子站在傅氏祖茔钱,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淳朴的民风;当我们凝视那幅雕塑和墓碑的时候时,又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段佳话的韵味。

傅以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一颗仁爱之心,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机遇。让我们铭记这位“毛驴宰相”的传奇故事,让它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