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义胡同佳话

 望月观星 2015-12-07


“仁义胡同”佳话与清朝开国第一个状元有关吗?


傅以渐(1609—1655),字于磐,号星严(岩),祖籍江西永丰,生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知名学者、史学家,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康熙老师。出身贫苦,幼年家境清寒,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工于诗文,终成大器。顺治三年(1646)清廷举行开国入关后第一次殿试,中头名状元。先后任宏文院修撰、会试同考官、明史纂修官、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内秘书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殿试读卷官、会试主考官、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等职。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

傅以渐的父亲因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四邻八乡的人只要一看到他,都会翘起大拇指,把他称赞一番;当地县老爷也是他的座上客,常有事没事向他请教,久而久之,傅老太爷听惯了人家的恭维话,便不由得趾高气扬起来,与人说话的噪门大了,待人接物亦开始势利起来。

一天,傅老太爷闲居在家。左边邻居走进屋来,一揖到地说:“老兄弟,有件事想同您谈谈……”

傅老太爷没等人家说下去,就大声地说:“商量什么?”

邻居因有求于他,只得低声下气地说了下去。原来邻居是为那三尺房基,想与他商量商量。

傅老太爷不听犹可,一听便呼地站了起来,虎着脸说:“这是我家祖宗的遗产,有什么好谈的?”

邻居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灰溜溜地出了傅家。

邻居的两个儿子想了想,气不过,就找上门去与傅老太爷评理。可是,傅老太爷没等两兄弟开口,就叫家人把他俩赶了出去。

两兄弟一气之下,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请来泥水匠,用干石灰把傅家的三尺场地勾划了进去……

傅老太爷见邻居胆敢到泰山头上来动土,气得火冒三丈,连忙叫五六个家丁拿了棍棒上前阻挡。邻居的两个儿子并不买账,急忙跑回家拿出锄头、铁耙……一时两家争执不下。

前来围观的人,见傅家仗势欺人,都不服气,纷纷指责他们蛮不讲理。傅老太爷赶忙派人去县衙请县老爷。县老爷见此情景,知道是傅家理亏,也只是在两家中间用好言相劝。

傅老太爷回到家,便一屁股坐到大厅的太师椅里。他越想越气,赶忙叫家丁拿来文房四宝,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邻居为造房,无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为此,我们与邻居几乎大动干戈。他要儿子写信到县衙,打赢这场官司。信写好以后,便派得力家丁星夜赶送。

数日之后,傅以渐接到了家书。他拆开一看,不禁坦然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儿子附上的那首诗,觉得儿子说得对。当晚他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邻居门上,表示愿意让出三尺屋基。

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便也让出了三尺屋基。结果各让三尺,待邻家房子造好后,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条小巷,后人便称之为“仁义胡同”、“六尺巷”。

傅以渐一封家书,使干戈化玉帛的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美谈。

关于“仁义胡同”的故事,有多个版本。除了发生在山东聊城的清朝第一个状元傅以渐身上的这个故事以外,还有发生在山东济阳的明朝京官董笃行身上的故事,发生在河北丰润的清朝康熙年间曹姓、谷姓京官身上的故事,发生在河北迁安的明朝任姓、梁姓京官身上的故事,以及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与康熙年间宰相张英有关),情节大同小异,基本雷同。

“仁义胡同”是中国人仁义的见证,容让的见证,厚道的见证。真是名副其实啊!

“仁义胡同”佳话与清朝开国第一个状元有关吗?

“仁义胡同”佳话与清朝开国第一个状元有关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