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朝的唐伯虎名列“四大才子”之首,为何被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登记去 2024-05-11 发布于湖北

                 图/文/西风无语

在大明朝,朱佑樘的时代(弘治年间)可以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盛强,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唐伯虎在这个时期就非常有名气。
提到唐伯虎,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我们对于唐伯虎的印象始于这部电影,也止于这部电影。
其实最初的唐伯虎并不是那样的。他的真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
这个世界总有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也不需要“凿壁借光”就可以学富五车,就可以纵横千古,用现在的话说是神童,是天才。
唐寅就是这样的人。他小时候很聪明,读书的悟性非常高,做什么事情好像都不用太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大家都这样夸他,他自己也这样以为,所有他就不想上学了,既然自己这么天赋异禀,那还上什么学呢,在家好好玩不好么?!
于是他就不上学了,就整天饮酒作乐,玩得不亦乐乎。
再好的天才也经不起这样荒废啊,他的好朋友祝枝山(才发现祝枝山竟然是徐有贞的外甥)劝他,要想金榜题名,定要十年寒窗。也就是现在说的要经过系统的学习。
祝枝山的话唐寅听进去了,就不再玩乐,收了心性,闭门苦读,悟出了学业之道。
在弘治十一年,也就是1498年,十八岁的唐寅在南京应天府参加乡试,还没有考试,他就自信十足地说,此次考试,解元(第一名)非我莫属。
他真不是吹牛,他的朋友们都相信,他没有吹牛。他当时可是跟历史上有名的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被合成“江南四大才子”。而他居才子之首。
考试结果是没有悬念的,他是应天府的解元。
一年后进京参加会试。在进京的路上,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影响了他一辈子。
这个人是谁呢?他没有唐寅名气大,但是家里非常有钱,关键是他很崇拜唐寅,又是和唐寅一届的考生,于是他想与唐寅结伴而行,表示愿意承担唐寅上京赶考的全部费用。
唐寅就同意了。
考完后,唐寅非常有把握,就着手准备殿试了。
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呢?因为考卷中有一道非常让人非常费解的题,让他自信满满。
可是,张榜的时候,他出乎意料之外地居然落榜了。
他非常惊讶,觉得自己不可能落榜,就凭那一题就可以让自己遥遥领先其他考生,怎么可能落榜呢?正当他疑惑之际,拿着镣铐的差役却把他抓进了监狱。
这是为什么呢?他简直是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切源于他的自信,自负,狂言。
考试结束后,他对那道让人费解的难题非常有把握,所以在和朋友们聚餐的时候,多喝了两杯酒以后,就开始自负地说:此次会元非我莫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于是就有人猜疑:这么有把握,想必有黑幕吧。
于是乎,一纸状子告到官府,主考们立刻上报,最后到了皇帝朱佑樘那里。
朱佑樘立即派人严查,查的结果是,唐寅果然是会元(第一名)。
这可就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绩还没有公布,你唐寅是怎么知道的呢?
那还用说吗,肯定有黑幕啊。不仅仅是皇帝,考生们一致这样以为。
后来经过审理,和他同路的承担他所有费用的那个人,作弊行为成立,是他买通了主考官的仆人,买了考题。
而他们俩是结伴而行的同乡,并且只有他们俩做对了那道题。

这让大家怎么想?
于是连带主考官程敏政和唐寅都受了牵连。
勒令主考官程敏政提前退休,唐寅和那个同伴贬为小吏,从此不得为官。
至于他到底冤不冤,说不清,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以唐寅的聪明,他应该做得出来。唐寅是全国知名的大才子,是大家公认的优生,放到现在随随便便清华北大。
而那个同伴就不好说了,他是个财主,但是也中了举人,但是没有什么名气,才华肯定不及唐寅,他有可能做不出那道题。而他又有钱,买题目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关于潜规则。
前一年在应天府乡试,他的试卷做得非常好,主考官梁储把他的卷子留了一份,送给了今年的主考官程敏政。
那么我们可以猜想,程敏政会不会根据唐寅的知识范围出题呢?
这只是猜想,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我们更愿意相信唐寅是被连带的。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他在考试后不口出狂言,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那么,大明朝说不定就会多一名才子贤士帮助朱佑樘治理国家了,或许还会演绎出许多有趣的、有名头的故事来。

 那个承担唐伯虎全部费用的财主同伴是谁?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可是有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是不是没有想到徐霞客和唐伯虎还有这样一段渊源。

感谢您的关注!

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 升修养。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使人的内心更加强大。

  • 丰富生活。读书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提升认知。阅读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