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法】置闰

 易玄91wavgkr75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01

在说置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月、年。

有关 “日” “月”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会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 “日” ,又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 “月” 现代叫做朔望月

有关 “年” 。“年” 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中说:“年,熟谷也。”  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了,现代叫做太阳年。

有关 “阴阳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


02

我国古代历法并不纯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因月相变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间,现代测得是29.53天),全年共计354天,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

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25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25日,积累三年就会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中说: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就是这个意思。


03

最后,我们来说下 “置闰”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中说: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中说 “五年再闰” 。而五年闰二次又多了一些,所以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

从现有文献中看,殷周时代就已有置闰了,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 “十三月” ,此时的置闰尚无定制,有的时候会 “一年再闰” ,所以偶有 “十四月” 的现象。而到了春秋时代,便再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


说明:

年岁《尧典》里说 “岁” ,不说 “年” ,这是用 “岁” 表示从今年某一节气(如立冬)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 “年” 有分工,而 “年” 则表示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所以《周礼·春官宗伯·大史》中说: “正岁、年以序事” ,岁、年并举。

② 四时: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

二时: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 “春秋” 就意味着一年。《庄子 · 逍遥游》:“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 意思是说蟪蛄(蝉的一种)生命短暂,不到一年。


——The End——


图文编辑:小四

来源参考:《古代文化常识》/中华书局/王力主编


再小的个体,也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