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新用户58294542 2024-05-12 发布于重庆

图片

1阳虚感冒——赵明锐医案

杨某,男,86岁。平素阳虚体寒,经常外感风寒。感冒后,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咳嗽,无汗,脉迟,从不发热。给附子10克细辛3克 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一至二剂后即痊愈。20多年以来,每患感冒,即服此方,甚效。
王某,男,45岁,中医师。每感冒后,头项强痛、恶寒、骨节疼、鼻塞声重、咳嗽等外感表证具备,唯不发热,脉迟缓。累用一般治疗感冒之中西药品治疗无效,缠绵不愈。以附子10克细辛3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水煎服最多二剂,即诸证痊愈,每治每效。《经方发挥》
论:脉法三,沉为在里,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寒热项强,骨节疼痛,此为表证,经阳伤寒。脉迟为脏,少阴脏寒,但无发热,故没用麻黄。
案二,脉迟缓者,本气之虚,表阳也虚,也没发热。两案都没有发热,都没有麻黄,并作一条,作变化法看。

2阳虚感冒——刘含堂医案

黄某某,男,45岁,工人。1999128日初诊。平素为阳虚之体,4日前不慎感时令之风寒,出现寒热、头痛诸症,厂医予西药治疗3天,罔效。现症:恶寒,发热(体温38.5℃),无汗,鼻塞流涕,头前额痛,腰以下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诊为感冒,证为阳虚复感风寒。治宜温阳解表。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处方:水炙麻黄6克,炮附片10克(先煎),细辛6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3剂,寒热、头痛诸症已消退,惟腰以下尚有冷感,改拟中成药右归丸,嘱服3个月。
按:本例为阳虚感冒,即平素阳虚,又感时令之风寒。治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因有前额疼痛,故加白芷、川芎入阳明经以止痛,且有助于散风寒。因患者平素为阳虚之体,故在表证解除后,以张景岳右归丸温补肾阳以善后。
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咽痛、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合并感染、肺胀、自发性气胸、急性肺炎等。辨证要点为阳虚感外寒,症如恶寒、发热、肢冷不温,咳,喘,苔白,脉沉等。《经方治病经验录》

3小儿感冒——姜佐景医案

友人周巨中君之二女公子,处年三龄,患恙沉迷不醒,手足微厥。余诊之,脉微细,承告平日痰多,常有哕意,必剧吐而后快。余曰:诺,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生姜与之。嘱服一剂再商。及次日,周君睹孩精神振作,不复沉迷。又值大雨滂沱,遂勿复邀诊,仍与原方一剂。三日往诊,手足悉温,唇口干燥,由阴证转为阳证。余曰:无妨矣,与葛根、花粉、桑叶、菊花轻剂,连服二日痊愈。以后余逢小儿患但欲寐者多人,悉以本法加减与之,无不速愈。人见本方药味之少,窃窃以为怪,是皆未读经书、未从名师之故也。《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平日痰多,常有哕意,此是痰停胃口也。加半夏与生姜(小半夏汤),降胃而化痰饮也。

4感冒——矢数道明医案

55岁男子。平素体质虚弱。公务出差,在寒冷国家温泉浴,患感冒,勉强而归。恶寒发热,体温39℃。精神不振,恶寒难忍疲乏已极。脉沉细而弱,与麻黄附子细辛汤2日量,服一贴全身温,汗出,午后而愈。服用这样良好的感冒药还是第一次,致以感谢。(作者治验)
论:此又有恶寒,又有发热,而脉沉细弱者,少阴脏寒也。脏病连经,麻附辛主之。
此恶寒与发热者,发热为经阳之郁,而恶寒者,又有脉沉细,是肾阳之败,也是外邪。

19伤寒阴证——董正平医案

夹阴伤寒的验方
多年前在江西老家,某个秋天的下午,父亲的一位好友(当时40多岁)前来我家求方。
记得当时还是初秋,气温并不太低,但见他身穿厚厚的外套,即使这样,他还是说身上怕冷,而且腰背、双膝、双肩、双肘关节酸疼。患者甚为困乏,老是无精打采,已经10来天没能下地干活了。
我父亲问他:“是不是得夹阴(后文“理法探讨”有解释,我老家的人都理解这个病名)了?”他点头默许了,并且说:“前些日子一直吃药打针都不好。听说你家有一张治疗这个病的验方,给我开几副吃吃看吧。”父亲就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后来,他照方吃了几副,病很快就好了。
印象中,像这样来我家求方的病人还真不少。前段时间我想起此事,就打电话回家向父亲索要此方,父亲用短信给我发过来了:麻黄3g,制附子8g,细辛3g8g,秦艽10g,荆芥10g,防风12g,甘草6g,元胡12g,川芎12g
本方即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加干姜以温阳散寒,加荆芥、防风、秦光、川芎、元胡以祛风活血止痛,加甘草调和诸药。立法主旨还是温阳散寒。用于治疗夹阴伤寒,确有显效。《经方浅悟》

图片

20脏病连经——李可医案

寒邪直中少阴
扬某,女30岁,197911月7日,患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咽痛,经治三日,注射青霉素800万单位,服银翘散2剂,病势有增无减,邀余诊视。见患者面壁蜷卧,盖两床棉被仍寒战不已。面色青灰,白睛尽赤,扁桃体微肿,色鲜红,体温39.5,查其双膝冰冷,腰痛不能转侧。饮些许桔子汁,便觉胃寒嘈杂。时时思睡,又难以入寐。苔白润而不渴,脉沉细微。从症状看,有太阳伤寒表实证,从脉象沉细,欲寐蜷卧看,又为少阴之本证;面目赤,咽痛,高热则又似温邪。当时正值流感流行,门诊病人十之八九,属银翘汤证。而前医用银翘汤2剂,病反加重,颇滋疑惑。乃详询病史,始得悉素有食少便溏,五更泄泻之恙。较常人畏风冷,腰困痛,时欲躺卧等情,此证素体阳虚无疑。肾元虚惫之人,感邪多从寒化。《伤寒论》辨内外之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可见此目赤,咽痛,高热俱属假象。咽部之鲜红色,等同“面赤如妆”(曹炳章云;舌红并非火)也是寒象。乃断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交虚,妄用寒凉,重伤肾阳,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伤寒少阴篇有“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基本合拍,但仍偏于攻邪。患者虚多邪少,亟需顾护下焦元气。乃疏一方;
  麻黄10克,附子18克,细辛10克,肾四味120克,当归30克,仙茅巴戟各15克乃麻附辛合二仙汤去知柏,加肾四味,以鼓舞肾气。服后得汗,安睡一夜,次日痊愈,目赤咽痛也退。因脾肾久虚,嘱原方去麻附辛,加党参30克,灵脂15克,生芪30克,炮姜10克,5剂,以健固脾肾。4年后偶遇街头,见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据云;其多年缠绵不愈之五更泻竟也获愈,体质增强。往昔每月患感冒三五次,病愈之后4年来只感冒一二次。肾者本也,本固则枝荣。古人谓;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洵非虚语。《李老经验集》185《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脉沉细微,反发热者,脏病连经,咽痛、面目赤者,下焦之阳弱,亡阳之象也,此在少阴篇已经说明;又在太阳篇说明,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在太阳总纲二,申明寒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论:舌红并非火,此是脏寒,亡阳之火。对比参考,肾气丸下医案,血枯木燥,失藏之火。与结尾五则知)
少阴十一: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本条提纲,前句脉阴阳俱紧,是用来辨证少阴亡阳,对比太阳脉阴阳俱紧的辨证的关系。单从后句理解,简化为亡阳者,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也。师解:水旺火盛则咽痛,水旺土湿则吐利。这个火盛,是亡阳之火,也就是虚火,所以会有舌红,所以案中言舌红并非火。所以此虚火不用清热解毒,而是暖水降火,火降则咽不痛。
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为太阳之表证,脉沉细微,寒战蜷卧,时时思睡为但欲寐,皆是少阴之脏寒。而咽痛红肿,面赤者,此为少阴脏寒,亡阳之象也,脏寒火逆(盛),亡阳之证候也。或起卧不安,五更泄泻,畏风寒冷,腰困痛,时欲躺卧,脾肾俱寒,本气之阳虚也。先以麻附辛汤,双解表里,后用肾四味,培元固本。前边用2剂银翘汤,是误诊误用,典型的见热清热,治热在皮肤而失寒在骨髓之过。故师解为重申,申明寒热之义。
黄师解为,此为少阴,脏病连经。众医家多言,此为直中少阴。外有三阳,防御外寒,还有太阴在前,为何能直中少阴,就是本气之里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之阳外伤,则少阴之阴内盛,此即是少阴,脏病连经,太阳之阳伤则发热,少阴之阴盛则脉沉。太阳伤外寒,就是风寒感冒,少阴之阴盛,土话就是肾虚,典型的外感内虚之证。《四圣心源》六气解:内伤者,病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感之。此用白话解,就是皮毛伤外寒,肾虚伤内寒。伤内外之寒,故师经典名《伤寒论》。

34恶寒——闫云科医案

张某,女,42岁,市政府干部。上节育环后月经量过多,初颇忽视,之后渐现腰脊酸痛,眩晕头痛,小便频数,咳则遗尿等肾虚症状。取环后,除经量减少外,其余诸症并未消失。常找余诊治,服滋补脾肾之品,症状多可减轻。今时近立冬,气温下降,彼外出感寒,归来即恶寒不已,时欲添加衣被,不汗出,不发热鼻塞,流清涕,吸入冷空气后眼泪如泉,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观其脉症,知其少阴虚弱,真阳不足,复为风寒侵袭。不温其阳,何以作汗?汗不得出,邪何以解?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10g 麻黄6g 细辛6g一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诸症解。嘱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以增机体抗御能力。《临证实验录》
论:小便频数,咳则遗尿,这也是外感肺闭,气不摄水也。眩晕头痛,太阳与少阳,经气不降也。此应是早就有表证,戴个环哪能出现这此情况。腰脊酸痛,脉象沉细者,本气之虚,阴盛内寒也。

图片

35瘾疹——龚金晖医案

葛某,男,17岁,高中生。一日体育课后饮冷饮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剧烈瘙痒,急来求诊。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患者自诉皮热但不出汗。《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予麻黄8克,附子10克,细辛6克,2剂而愈。[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0):78]《仲景病案学》
论:重点为风疹,此是外感表实之象。麻黄,发表寒泄营郁也。脉沉细者,加附子细辛也。

36红斑——曾辅民医案

杨某,男,16岁。身发红斑,色淡而瘙痒,神倦,舌淡,脉沉细。此证不能按诸痒从心,清热而治,当从肾治:麻黄10g,附子30g(先煎),细辛15g,徐长卿20g,乌蛇20g.2剂。药后即愈。
原按:为何从肾论治?从舌脉看当属肾阳虚而感寒,寒郁肌腠,阳气受阻而痒。选用温肾散寒之品,加用乌蛇托寒外出止痒,徐长卿活血止痒。《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37小儿麻疹发热——娄绍昆医案

1972年的农历四月,我从状元村赶到了永强我二妹家里,3岁的外甥阿津病了,麻疹后持续发热半个月不退。二妹夫的叔叔是当地有名的西医儿科医师,半个月来一直给孩子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注射后热度依然持续不退,但他认为白细胞高必须继续使用青霉素。二妹夫的父亲略知医道,发热后给孩子煎服羚羊角片十多次,然而症状更趋恶化。我的二妹夫出差在外省,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我赶到二妹家中时,她全家人正急得团团转,准备送孩子到市医院住院治疗。二妹求我赶紧给小外甥诊治。刻诊:病儿肢体消瘦,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淡白,安静嗜睡,鼻流清涕,喜衣被,不渴厌食,小便清长,手足凉,额有冷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脉搏100/分,白细胞为19.0× 10/L、中性粒细胞72%,血红蛋白9g/L,体温37.4℃,腹肌菲薄而稍紧。针对以上症状,我认为这正是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反发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我二妹夫的父亲认为发热就是热证,大暑天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的热性药极其危险。我却坚信此方必定有效,所以力排群议,投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2g,附片6g,细辛2g),并停用一切西药。
家里人去寺前街中药店抓药的时候,店里老药工听说这一帖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给发热的小儿服的,十分害怕,千叮咛万嘱咐之后才给抓了药。抓好了药,算盘一算,药价一共只有七分钱。老药工摇摇头说:“我一辈子没有抓过这么凶险又那么便宜的方子。”
服药后5小时,外甥精神大有起色,体温即恢复正常,手足亦稍温,日内排出臭软便二次,鼻水、冷汗均消失。这正如陆渊雷先生所说的:“少阴病,在治疗中,手足温、下利为正气恢复,抗病所生之代谢废物积于肠间者因以排除显为阴证回阳之机。”我知道表证已解,正气将复,连投三剂附子汤,第四天复诊时外甥已能自行下床嬉戏,大便、体温均转正常,唯稍怕冷,易疲劳,脸色仍白,脉细沉,舌尘较前稍红,血检为白细胞16.6×109L、中性粒细胞76%。继予附子汤7剂,药后则证情日趋进步,渐致复常。此证在我诊后的第11天血检才达正常,白细胞为9.8× 109L,中性粒细胞42%,嗜酸性白细胞也出现了。西医认为嗜酸性白细胞的出现,可能是警报解除的一个标志。这个病就这样治好了。《一针一方解伤寒
论:脉沉细无力而数,沉细无力,为阴盛内寒。而脉数者,此是麻疹,经阳不解也。用大热药来退热,这是辨证论治。
小孩子感冒,其表失解,最多见此症。要么亡阳,要么阳实,亡阳则附子类救逆,阳实则病脑炎昏厥。小儿阳弱,脾胃也虚,无脾胃之土缓,一病表实,就这么非病亡阳,即病阳实,非黑即白。皆因外感表郁,是病之来源。管好小儿保温,不要受寒,是杜绝小儿一切大病的根源。小儿肌肤腠理密致,表阳一病伤寒,寒性收缩,故表实而见诸象。
本案脉数,你如何理解?是理解为外感之数,还是理解为沉细内寒,格阳之数?这个算是争论题?中医正是这样的题太多,以致于中医内部纷争不断,然后就是各承家技,终使顺旧。微博网传,张文宏老师谈评价机制:中医的评价机制,应该由中医人自已完成,这也是中医缺乏的。没有评价机制,不仅中西医打架,中医内部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的对话,如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此话说的好,直指中医软肋,此与仲圣序言,各承家技,终使顺旧,其实是一个意思。中医没有评价机制,也如同在制造泡沫。没有评价机制,如何鉴定医疗事故,又如何鉴定临床疗效,如何处理与中西的关系。遇到问题时,难道就来一句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应付所有问题的理由吗?恰恰是评价体制的建立,需要系统清晰的理论,作为支撑。因为理论不系统,没有准绳,只能终使顺旧。

图片

163色寒证 ——冷方南医案

色寒症,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是一种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目前尚未有统一病名。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并介绍了四个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或伴有发热。面色晦黯或苍白。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脉多弦急或沉紧。舌苔淡白或紫暗。因为此病危急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今列举两例如下。
黄某,男,60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脉弦紧。舌淡白。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对曰:可也。遂拟处方如下:麻黄9g,炮黑附15g北细辛5g,川楝9g,桂枝尖15g,葱白15g,急煎服。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饮热粥辅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论:色寒症,阳随精泄而失藏,肾阳虚于里,阴盛而内虚,是为伤于内寒(内感)。赤身裸体,则皮失防护,若在汗出,皮毛窍开,必感风寒以闭之,是为伤于外寒(外感)。阴盛内虚合于外感伤寒,此即是表里,两感伤寒之证。即是太阳皮毛伤于外寒,少阴肾脏伤于泄精之虚寒。麻黄发外感之寒,附子温内感之寒,双解表里。
所以按语中言,本病并非例绝无仅有,只是病理不解,也不善治疗,误为他证,所以很少有记载。在此提醒广大网友,房事有风险,裸体要谨慎,禁欲加保暖,不会病两感。
附:两感病理
借本案色寒两感病,稍带着再解一下,温病之后的两感病。《伤寒之道》伤寒有五的注解中,有附带注解的两感病定义,温病的两感,是外热而内寒,与本案两感,内外俱感寒。
房事泄精,则肾阳失藏,是为伤于内寒;一丝不挂,经阳外裸,皮毛窍开,卫阳不护,是为伤于外寒。伤内外之寒,内外俱感寒,是为两感伤寒。
冬时中风,营风疏泄(或相火蒸泄,也不能内藏),则自汗出,而冬时寒盛,寒气当令,寒闭皮毛,营风不能外泄,则经阳之风热,闭于皮肤与肌腠之内,冬去春来,时令一变,春风当令,泄开皮毛,则汗出发热,是为温病。温病者,冬时令之外感也,春时令之发热,此为一感。
冬时中风,经阳蒸泄,而寒气当令,又闭于皮肤与肌腠之内。冬时收藏,经阳蒸泄,又不能藏,则里阴失其收藏,是逆时令之收藏也。时令一变,寒去风来,泄开皮毛,则变发热也,此是温病。而里阴失其收藏者,是阴寒无阳也。少阴失藏,则阳亡阴盛而脏寒,此是内感。
温病者,症是外发热也。而两感者,症是外热,而又内寒也。春风泄开皮毛,是为病温。而阴脏失藏,变成两感。
温病者,冬时之寒闭,春时之风泄。两感者,冬时之外寒闭,冬时之内失藏,发于春风之风泄,外寒闭则外热,内失藏则内寒,故外热内寒。
两感者,伤于冬时,发于春时。发于春则为热,冬失藏则为寒,少阴无阳,春木无根,不能升发,陷而贼克,阳败人亡。所以温病与两感,皆属伤寒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