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耳朵隐藏健康密码

 循天园 2024-05-12 发布于广西

大家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却不知道小小的耳朵还蕴含着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中医认为,耳与人体经络及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朵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这些特定反应区域即耳穴,通过刺激相应耳穴可疏通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经络气血畅达,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临床上耳穴放血、耳穴压豆等疗法常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具体了解这小耳朵的大神通。

历史悠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宋代《苏沈良方》记载“摩熨耳目,以助真气”。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和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部以防治疾病的记载,还有以望耳、触摸耳廓诊断疾病的论述,并一直为后代医家沿用。

治疗范围广泛

迄今为止,耳穴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到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其适应证具体包括失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功能紊乱性疾病;头痛、神经性疼痛、各种扭挫伤等疼痛性疾病;结膜炎、咽喉炎、腮腺炎、流感等炎性疾病及传染病;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另外,耳穴还可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以及美容、帮助戒烟戒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临床常用的耳穴疗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的有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刺血法等。耳穴疗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操作方便,不仅疗效独特,更可补体针之不足。

毫针法和电针法

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电针法是在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通电刺激,适应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

埋针法

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压丸法

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方法既能持续有效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接受度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刺血法

刺血法是以三棱针或采血针针刺耳穴,挤出数滴血即可。一般多用耳尖放血来开窍退热、消肿止痛,适用于高热、昏厥、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等。

耳部自我按摩保健

下面介绍7个耳部按摩方法,可居家自行练习,坚持按摩很有益处。

按摩耳根、提拉耳垂

食指与中指从下方稍夹住耳朵,上下按摩耳根部和提拉耳垂,力度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耳轮、对耳轮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及对耳轮充血发热,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三角窝

双手食指指腹按压双耳三角窝,环形按摩一周,拇指在耳背三角窝隆起处与食指对捏,朝耳轮上角方向牵拉,使耳廓向外上方伸展,自动滑动手指松开耳轮,反复15~20次,每天1~2次。

捏提耳尖、耳背

拇指指腹放耳前,食指中指放耳背,向上提、揪、揉、捏耳背至耳尖,反复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每天1~2次。

搓、揉耳屏

食指放于耳屏内侧面,拇指搓揉耳屏,每次15~20次,每天1~2次。

加压双耳道

将掌心对准双耳孔,压紧耳廓后即刻松开,这样能利用空气的负压让耳道内的鼓膜微微震荡,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全耳按摩

双手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10~15次,每天1~2次。

总之,耳穴疗法虽优势明显,但不同的耳穴疗法适应的病症不尽相同,操作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建议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师诊治,由医师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耳部按摩手法,用于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保健。(黄卫玲)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