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怀素草书说开去 *** 朱小平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4-05-12 发布于陕西

*

北京晚报 | 2024年05月11日

  朱小平

  观今日书坛,诸家蜂起,尤以草书者触目,怪乱莫是,令人如鲠在喉。穷其究竟,有只知张旭不知怀素者,有貌合神离者,有不临帖而自创一格者。草书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尚且受人非议,遑论其他?

  曾读《中国法书精选》,唐、宋、元、明、清五朝各选四家,爱不释手。唐四家为欧阳询、怀素、柳公权、高闲,草书选怀素而不选张旭,须知怀素草书其来有自,是继承张旭而脱胎换骨,所谓“以狂继颠”,亦并称“颠张醉素”。后世临草书者,取法乎上,多从张旭入手,鲜有临怀素者;即便临怀素,也极难登堂入室。

  怀素横空出世,标榜于草书史,无非以《自叙帖》等为著。《自叙帖》书于大历十二年(777),为其学书经历的自述以及士子对其书法的言论,由于前六行为北宋苏舜钦所补,故后世称其“苏家本”,始有真伪之议,自唐中叶以降争论不休,已一千二百余年。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年不详,《续书断》称其“字藏真,长沙人”,舅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名句而传后世。怀素俗姓钱,十岁皈依,“自云得草书三昧。始其临学勤苦,故笔颓萎,作笔冢以瘗之”,这是书法史上著名典故“笔冢”之由来。因家境清寒,无纸墨可用,他植芭蕉林以芭蕉叶代纸,自号“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

  怀素草书具以规模,大概非少年得志,《宣和书谱》卷十九云其“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辍,秃笔成冢。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斯亦见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暨、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则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故其誉之者亦若是耶!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是卷记“御府所藏草书一百有一”。可见在宋代,怀素墨迹就已被视为皇室嘉藏。

  尽管米芾的《书史》言及多幅怀素墨迹,仅对两幅持赞誉态度,一是《任华歌》,“字法清逸”;一是《祝融高坐帖》,“是怀素天下第一好书也”。

  关于《自叙帖》,后人以为狂放,其实明人早已不以为然。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狂怪怒张,失其本矣。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明人赵宦光也说怀素《自叙帖》是“妙在骨力,是以人不可到。若但取狂荡,真野狐矣”!

  至清代,有识之士仍对怀素草书充满钦敬:“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二)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魏晋法度”更道破了极度苦修的归真。

  怀素存世墨迹中,遗晋法者不少,如《食鱼帖》;部分带有颜真卿之风貌,如《圣母帖》;《自叙帖》等才称得上“自家风貌”。至于《小草千字文》,不见狂放,恪守法度,是过人之笔。正所谓“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

  上述赘引,意在说明狂荡并非怀素草书的本质,后人所学多舍本逐末,故未登堂入室。杨守敬论书云“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顿悟笔意”“字字飞动”,非常人“不可能”;如若“平淡天真”而又“妙在骨力”,更是至高境界。一味追仿狂荡,“随俗缴绕”,得不到真谛,何况当今书家不能楷书者比比皆是,不读书、不临帖,胸无丘壑、胸无点墨,怎能写好草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