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12 发布于山东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

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写实",因而,应当吸引中西戏剧之长,创造一种“国剧”。中国人引进西方戏剧,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胡适就推崇、介绍过“易卜生主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于处在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在此剧的影响下,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五四”时期是一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当时,西方已经产生和正在兴起的戏剧思潮,几乎都被中国人敞开胸襟吸纳过来。如唯美主义戏剧对中国早期戏剧的影响。欧阳予倩《潘金莲》,女主人公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一个“淫妇”形象。但在作者笔下,潘金莲却成为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对猥琐而矮小的丈夫武大郎毫无感情,却深深爱上了她的小叔、仪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的思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剧作家。它对人之心灵的探索和使之外化的手法,格外引人注目.洪深在他的《赵阎王》里,表现一个中国士兵赵大携不义之财,逃遁于黑森林中,内心惊恐万分,经受着灵魂的拷问和幻象的纠缠。因此,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中国话剧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存有了更深的立足之地,也逐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成为中国诗化现实主义的机构成因素。

五、话剧的确立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分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舶来品”终于在中国确立。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的产生,有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余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爱美”意即“业余爱好者;业余的"“爱美的戏剧”,是借鉴了西方小剧场运动兴起时,反对演剧追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的做法。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是汪优游。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是片面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此后的“爱美的戏剧”运动,曾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包括一出《少奶奶的扇子》(洪深)

轰动上海,使之话剧声名大震。

六、田汉及南国社“五四”新剧运动中,田汉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而由他领导的南国社,则是在中国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田汉(1898—1968)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他与欧阳予倩、唐槐秋、高百岁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组织戏剧演出活动.有人认为,自从有了南国社,新剧才有了生机。独幕剧《获虎之夜》(发表于1924年)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它描写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田汉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写得凄婉动人,颇富诗意。另一著名悲剧是三幕剧《名优之死》。民国初年,京剧名优刘鸿声,早年演出轰动一方,到了晚年却因剧场萧条而失望,悲惨地死于台上。这个真实的悲剧,给田汉留下痛苦记忆。他把一个普通的悲剧,升华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崇高诗意的悲剧。同时代,丁西林在喜剧上出类拔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早年留学业英国的丁西林(1893—1974),把英国式的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成就。《一只马蜂》(1923)、《压迫》(1926)、《三块钱国币》(1939))等,旨在讽刺不合理的现实,语言机智幽默,耐人琢磨,结构巧妙严谨,剧情生动感人,每部喜剧都是精品,为中国新喜剧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七、渐渐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使这一时期,中国话剧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调,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同时,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受和达到世界的水准。1930年底,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上海成立,联合主要的戏剧组织和进步的戏剧界人士,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戏剧运动。1932年—1933年间,工农演剧活动也活跃。一些话剧界人士深入上海工厂,组织工人戏剧活动。一些学生剧团和专业剧团,也来到工人中间,为他们演出,并辅导他们进行话剧排练.同时,话剧了开始走向农村。“红色戏剧”是特定历史年代产生的群众性戏剧活动。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井冈山一带开创了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革命军队.为此,红军特别建立了专门负责启发群众觉悟的宣传队。1932年,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每逢节假日都举行话剧演出,还经常到乡间巡回演出。红军长征后,将“红色戏剧”的种子撒向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纯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崭露表演才华。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一鸣惊人.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名震剧坛。他的三部曲,犹如一座座的丰碑,从而也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奠基地位.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1937年,经过夏衍又创作了影响颇大的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它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颇受契诃夫风格的影响。田汉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写于1935年的三幕剧《回春之曲》。田汉借主人公之口,喊出了不能让中国军人的血不能白流的怒吼,意在召回中华民族的春天,演出时颇具震撼力。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即《五奎桥》(1930)、《香稻米》(1931)、《青龙潭》(1932),较为著名,反映了农村生活.李健吾(1906—1982)的成名作是《这不过是春天》(1934)。

九、职业剧团的出现与20年代的“爱美剧”,即非职业、非营利的戏剧组织不同,30年代出现了话剧演剧的职业团体。其中以中国旅行剧团最为著名。1933年,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其团长唐槐秋曾为南国社成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他带领剧团辗转于南北等地,既演出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话剧,也演出中国剧作家新创作的名剧,造就了一批话剧表演人才和一代话剧观众。

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

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话剧将中国华侨的爱国热情也推向高潮。重大的演剧活动还有重庆的“雾季”公演,举办了4次,共演出大型话剧100台以上.是抗战大后方的戏剧盛事,它的影响遍及全国,鼓舞了人民的抗敌热情.“西南剧展”形成了又一个剧运高涨的地区。主办人欧阳予倩、田汉等,有来自贵阳、昆明等地的30多个艺术团体的近知千人,其中21个是话剧团体,演出了《大雷雨》、《法西斯细菌》等20多部话剧。还举办了戏剧汇演、资料展览、艺术研讨等活动,为抗战时期的中国话剧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战时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剧,以史鉴今.有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等、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于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等。其中,以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最为著名.郭沫若(182—1978),不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而且熟谙历史,文名远播.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以神来之笔,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塑造了一位横遭陷害、处境艰难、的爱国者形象。他浪漫的诗情,高洁的心灵,伟大的人格,光照千古。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颂歌.《屈原》于1942年首演于重庆,轰动山城。其次,剧作家阳翰笙(1902—1993)的《天国春秋》也有其代表性.《天国春秋》取材于清末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选取导致其由盛而衰的关键性事件—-杨韦内讧作为中心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现实主义的深化曹禺在30年代初一鸣惊人之后,在抗战中又大显身手,如写了多幕剧《蜕变》、《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同名话剧。是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深化的代表作,是他创作技巧更加成熟了,要赋予深刻的主题和文化的内涵.夏衍抗战后期的代表作是《法西斯细菌》。吴祖光(1917——)在抗战中崭露头角,并显示了浓郁的诗情和雄健的笔力.代表作《风雪夜归人》,写了京剧名伶魏莲生的人生悲剧,表面上是写爱情悲剧,实际上张扬的是人文思想。宋之的(1914—1956)的《雾重庆》创作于1940年,上演后获得了很大的声名。它写战时重庆一群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与妥协性.陈白尘(1908-1994)的政治讽刺剧《升官图》是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借鉴了《钦差大臣》的喜剧构思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丑角造型,它对官吏制度的腐败、恶人横行、庸俗无耻的社会现实,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嘲讽。老舍(1899—1966)的《残雾》写于1939年,讽刺当时重庆官场的社会现实。老舍的喜剧,意在佛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朽的统治。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俏皮.解放区的戏剧,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解放区的戏剧工作者深入民众,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描写现实生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秧歌剧、独幕剧流行。也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如喜剧《抓壮丁》、歌剧《白毛女》等。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又出现了反映土地改革、工人生活、部队战士的戏.如《反“翻把”斗争》、《战斗里成长》等。解放区的戏剧反映了现实生活,探索了戏剧的民族形式,影响了新中国话剧的发展。

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话剧的发展也随着转入新的历史时期,由过去的民间团体转变为正规的政府统辖的艺术团体,建立有序的体系(如话剧团的布局、戏剧院校的建立等)。在演剧上,推行从苏联引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虽然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但仍然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并逐渐地形成中国特色的演剧学派。从1949年到1966年,话剧已成为全国的一大剧种.团建设上,中央设立的大型院团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49年4月)、中央实验话剧院(1956年)、中国儿童剧院(1956年),隶属于文化部领导。地方上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解放军部政治部话剧团等。戏剧教育上,受到戏剧界和文化部门的重视。1952年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此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等戏剧教育学府,第一任院长为欧阳予倩。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于1956年,熊佛西为首任院长。半个世纪来培养了大量的戏剧人才。除两所高等戏剧院校外,各省的艺术院校有的也设立了戏剧系.初期的中国话剧舞台主要讴歌民主革命的胜利.著名的有《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保卫和平》等.其次是歌唱新中国的主题.如《刘莲英》、《龙须沟》、《春风吹过诺敏河》等。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处处是新的面貌,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天翻地覆之感.于是,他写了《龙须沟》,可以视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继后,出现了标志新中国话剧发展中的一批峰巅之作。首先,是一批“第四种剧本”;如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等。1957年发表的《茶馆》,不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剧中写了3个“朝代",时间跨度50年,写活了70个人物。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含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总导演焦菊隐(1905—1975)为这出戏的成功也有着出色的贡献。焦菊隐从《龙须沟》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着演剧民族化的道路。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他更醉心于如何将中国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话剧中来,并且找到把它同斯氏体系融合,打通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在《茶馆》的导演中,他把这种探索推向一个极致。1958年,田汉的《关汉卿》问世,也是历史剧创作发展的一个标志.《关汉卿》是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诞辰700年而作。它不但体现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新中国成立最优秀的剧作之一。此剧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20世纪60年代前期,政治气候相对的缓解,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创造环境种调适后,话剧创作又出现了一次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如《第二个春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激流勇进》、《南海长城》等.虽然突出理想教育,注重塑造英雄人物,或重或轻地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但艺术上已比较成熟,人物刻画得比较生动。

十三、开放的戏剧世界随着中国打破封闭的格局,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戏剧世界也迎来了一个同外界广泛交流的新局面.为了开阔戏剧视野,也为了同外国戏剧界建立友谊,中国戏剧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或是请外国剧团来演出,或是请外国剧作家和导演来一同排戏。至于翻译外国剧作,那就更多了。话剧出国演出随着开放的深入,相互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茶馆》、《天下第一楼》、《死水微澜》、《家》、《关汉卿》等先后出访,使外国观众一睹中国话剧的风采.最能体现中国戏剧开放特征的,是为了纪念外国戏剧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所举办的戏剧节、专项演出和学术研讨会等。其中,以多次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最具代表性。有力地增强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十四、享誉世界的剧院半个世纪来,话剧舞台造就了不少卓有成就的、有影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便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剧院.以其优秀的剧作和精彩的演出,深得观众。它于1952年建立。曹禺为首任院长,逐步形成自己的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和风格.它拥有自己的一系列的优秀剧目,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名优之死》、《关汉卿》,曹禺的《雷雨》、《日出》,以及后来的《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等。同时,它是一个眼光开放的剧院,演出了一大批外国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名剧。还曾拥有一个以焦菊隐为总导演的导演集体,以及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焦菊隐在20世纪5、60年代的导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功不可设。

十五、话剧的奖项为了鼓励演员,鼓励话剧创作,鼓励戏剧团体的集体创造,总之,为了促进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政府和戏剧团体设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戏剧奖。

话剧“金狮奖”是话剧艺术的主要奖项,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主办.

“文华奖”:此为中国文化部设立的,专门用一无关掖专业舞台艺术的,是最高的政府奖。它的奖项是固定的,包括“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单项奖有表演、导演、编剧、舞台美术等.“文华奖”的评选是严格的,有权威性的。

另一重要奖项为“梅花奖”,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1982年设立的戏剧表演奖,专门奖给具有一定年龄限制的演员。每年一届,对推动话剧表演艺术起到了益而深远的影响。此外,“曹禺戏剧文学奖”(含曹禺戏剧评论奖),它专门用于奖励优秀戏曲、歌剧和话剧剧本及其评论。这些戏剧奖,是中国戏剧的荣誉,也是中国戏剧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