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道家”)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杨杰《道家处世之道》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2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学说的重点。在儒家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亲善而仁爱的。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何谓“仁”?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有身体、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在于人应当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就是所谓的“礼”。儒家并不认为一个人天生就是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成人”。

道家也讲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应当做什么不同,道家强调人不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即“无为”。但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是简单地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事”的意思,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做了一个“无事”。“无为”也是一种“为”。所以, “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艰难。

道家甚至不反对“为”,道家反对的是“争”。道家崇尚的最高的人格境界是“为而不争”。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与“利而不害”是连成一片的。“利而不害”是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原则。“为而不争”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而这两个基本原则,都源自老子对于水的感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利万物”,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一切生物带来生机;二是“不争”,水总是向低处流,不与任何事物相争。水的第一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利万物而不是害他物,这就是“利而不害”的原则,是“天之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高法则。水的第二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不争抢,不能将别人所拥有的,通过强力、抢夺而据为己有,这就是“为而不争”的原则,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做到了“为而不争”,就是一个“圣人”。“为而不争”是“圣人之道”,能以“圣人之道”立身,即是“圣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其利万物而又不争,“故几于道”。人们学道、遵道、守道,而道不可见,水则“几于道”,最接近于道,所以,人们以道为法,应当以水为法。以水为法,就应当“利而不害”,就应当“为而不争”。

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道家反对的是“争”,而不是“竞”。“竞”“争”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竞”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就”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道家提倡“为而不争”,道家并不反对“竞”。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中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对自己的欲望,道家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制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应接他人时自己内心安宁与祥和的境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饮食上保障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必花样繁多,不能奢侈浪费。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不知道保护生命、保全天性。

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对他人不斤斤计较。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也有自己的坚守,只是在他们看来,人性是贵“真”的,人性是真诚的。因此,一个宽容社会的形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有人因循自我心灵的彰显,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戾气太重而在处理事务时容易冲动,欲望的张扬对个人人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价值。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老庄之道收敛自己的性情,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摘编直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儒家看来, “仁”就是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而樊迟就是践行“仁”的代表。

B.儒家和道家都讲究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成为一个遵循“礼”的人,道家强调“为而不争”。

C.道家认为,人性是真诚的,因此与人相处时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又要平和地对待与己不同者。

D.庄子认为,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要失败的。这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知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这说明儒、道两家都从水这一自然现象中汲取了智慧。

B.有人把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什么也不做的避世主义,这种理解是对道家哲学的误解。

C.挖掘、利用道家的思想,有利于当今人们深入传统文化以求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

D.各人言志时,子路“其言不让”,遭到孔子的哂笑,这说明孔子也是主张“为而不争”的。

3.材料一阐述了道家“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3分)

A.知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会感到负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得的人,即使失去也不会害怕;内心修养到家的人,即使没有地位也不会感到失落。 (出自《淮南子·道应训》)

B.在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没有穷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使人富裕;在桀、纣统治时期,天下没有通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使人贫穷:这些都是时势使然。(出自《淮南子》)

C.庖丁为魏国的文惠君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争名夺利;不珍重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思不致混乱。 (出自《道德经》)

4.两则材料在论述侧重点上,有怎样的不同?(4分)

5.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充斥着“零和博弈”的思维。“零和博弈”的意思是,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水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请结合材料,运用材料中道家相关思想对这种思维进行反驳。 (6分)


1.B解答A.“樊迟就是践行'仁’的代表”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提及樊迟问“仁”;C.因果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人性是真诚的”并不与“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要平和地对待与己不同者”构成因果关系;D.“这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无奈”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是说“庄子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不知道保护生命、保全天性”,从中并未体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2.D.“这说明孔子也是主张'为而不争’的”错误,材料一说儒家倡导遵循“礼”,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礼”,而子路却“其言不让”,这不符合“礼”的要求,因而哂笑子路,由此并不能说明孔子也是主张“为而不争”的。

3.D“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是指不做不该做之事。A.强调知足、自得、提升内心修养;B.强调时势对人的重要性;C.说的是庖丁的解牛方法。这三项都和“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无关。D.意思是,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这和“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一致,因而能够支撑这个观点。

4.①材料一将道家和儒家的观点进行了对比论证,还通过区别“争”“竞”这两个概念,反驳了“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错误观点;②材料二论及当今有些人放纵欲望而伤害了个人人性,破坏了社会价值,这从现实角度论证了道家主张有所节制的重要性。 (每点2分)

5.①道家倡导“为而不争”,主张不做不应该做的事,不通过强力手段进行抢夺。“零和博弈”以他人的损失为前提来增加自己的收益,这是不应该做的事。②道家倡导“利而不害”,主张利万物而不害他物。“零和博弈”虽然使自己获得了收益,但是损害了他人,这是不可取的。③道家倡导节制欲望,主张心态平和,宽容于物。“零和博弈”是一些西方国家欲望张扬的体现,这些国家应该节制欲望,求同存异。 (每点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