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中医内科研究总论

 燄艳 2024-05-12 发布于江苏

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各种学历教育必须学习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作为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从本科进入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一方面需要巩固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开阔视野,学习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还要掌握现代内科学的诊疗技术和进展。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编写一本《现代中医内科研究》教材,既反映现代中医内科学最新进展,又介绍现代西医内科诊断治疗要点以及有关诊疗技术。本书立足于强化研究生临床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拓展科研思路和方法。其内容体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各专业研究的方向及发展优势。这是一本适用于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专业的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也是硕士研究生、各级临床医师培训、临床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参考书。

一、中医内科发展史的启示

    中医内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简要地分为几个时期。

    1.萌芽时期 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开始以药酒和汤药治疗内科疾病的实践。《周礼》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2.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东汉时期,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编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后被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著作,从理论到实践为临床内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历代医家奉为内科学经典。

    3.充实时期 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也得以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李东垣首创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4.成形时期 明清时期,薛己在学术上受李杲善于温补的影响,又有所发展,他所作的《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医书。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充实了内科热病体系。明清时期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成熟时期。

    5.崭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整个学科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表现在:对历代古典医籍和内科文献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编写、出版发行了一大批医学专著,中医内科学教材也不断地更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到七版规划教材。同时在总结古今中医内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和再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一批中医内科学专著,有力促进了中医内科学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保持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优势积极开展中医内科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内科学进一步实行专科分化。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开展对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

    上述发展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医内科学、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不断创新,临床实践不断深化的历史。进入21世纪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医学与科学技术交叉渗透,促使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发展超越任何历史时期。当今,历史向中医内科学提出新的要求,现代中医内科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二、《现代中医内科研究》编写特色

    最早对中医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类;《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为分类依据,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中医内科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一般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把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本书为了更加贴近临床实践,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种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了便于编者对该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进展系统阐述和归纳,为了更好地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实践。编者以西医系统为章,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为目。上篇总论讨论现代中医内科研究的编写目的、研究进展与学习方法等。下篇各论以西医学每个系统疾病为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选择25个常见病、多发病。附篇选择介绍现代常用内科诊疗技术。每个病的编写以概述、诊断提要、中医临床证治、西医处理要点、名医经验荟萃、研究进展分述。

    三、关于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现代中医内科诊断思路

    辨病与辨证:病,即疾病,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所受到的一系列损伤和破坏,阴阳失去平衡的连续的全过程。中医治病始于辨病,每个病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它的规律性,辨证才有原则性,才能更好地在辨证指导下论治。证,是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中医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而辨证就是将诊察所收集的材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出某些疾病的证型。故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术特点和精华所在。中医内科常用的辨证方法很多,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都从不同角度辨识证候。以证为思维的原点认识疾病是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而中医所讲的,是西医所讲的的综合。所以西医的一病,可有中医的数证;中医的一证,也可以包括中医的数病。例如西医所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中医的心悸、水肿、喘证等。而中医的水肿证,包括西医的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营养不良等数病的水肿。现代中医内科临床诊断除习用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外,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运用西医学理化诊断治疗技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加快中医内科的变革和发展,冀望实现中西医病名的对应甚至统一。当然,尚存在少数病证暂时不能统一的。在当今临床实践中,如利用纤维内镜检查扩大了中医对胃脘痛望诊的内涵。冠状动脉造影术,对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诊断更加准确。对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抗原抗体检测、DNA定性定量分析以及肝活检使中医胁痛黄疸病的诊断更加科学化。这些手段不仅没有削弱中医,而且有助于探索疾病规律,揭示疾病本质,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内科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中医药疗效的评价。

    因而,我们应当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发扬中医学的辨证特色,提高中医的诊断水平。临床上尽可能要把中医的病证和西医的病相对应,以便加强对中医证的理解和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辨病除了中医所说的病外,明确西医所称的常见病。要求掌握辨病方法(即诊断的方法),参考现代物理和实验检查,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取得辨病诊断的客观依据

    ()现代中医内科治疗思路

    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然后区分寒、热、虚、实进行论治,实行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辨征论治是具有中医学术特色的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现代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已进入微观辨证时代,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微观地、分层次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准确地阐明疾病的本质。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生化的表现,揭露疾病的实质,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辨病论治结合起来,从中西医两方面进行剖析、研究,极大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水平。微观辨证实质上是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用现代医学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加深对疾病的的认识,促进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临床科研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已经成为中西医学临床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西医辨病可以弥补某些病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西医某些病尚无法可医的不足。如现在很多学者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围绕西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用分期论治方法,根据证候演变规律,总结出系列中成药,提高临床疗效。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技术也被医学所用。我们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辨证论治,用现代科学技术给辨证论治以新的诠释。

    2.中西医结合治疗  自17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中国,中医学界即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中西医结合提高了对疾病本质的深化认识和更趋全面认识,体现了中西医各自诊断学特点,发挥了中西医各自对疾病认识和诊断的长处,互相补充,使之对疾病的诊断更趋全面、完整、准确、科学。迄今,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发展到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新阶段,推动了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的不断发展。

    ()现代中医内科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现代学者在发掘和整理历代文献基础上,对内科病证的名称、病因病机学说及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如很多学者根据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疾病谱的变化提出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的变化,在病证名称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大部分内科病证名称逐渐趋向统一,为中医内科诊疗规范化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疗效,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有学者将医学计量学及数学的有关方法引入中医证候研究中,是辨证论治进一步客观化、定量化。运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esig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nical researchDME)的方法,在中医病证诊断规范化与定量规范化研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有助于对中医药疗效的客观评估。内科临床中药方剂向简、便、廉方向发展,有复方也有化学单体,剂型种类不断扩大,从传统的膏、丹、丸、散,发展到片剂、胶囊、颗粒剂、浓缩丸、喷雾剂、注射剂等,以实现中医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3.实验研究实验医学是由假说发展到理论的验证环节。近年来围绕内科临床有关实验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开展病证药效学研究,筛选有效药物。研究中医的本质,主要从症状学手,结合整体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状况探讨辨证论治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运用现代客观指标评价疗效。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先进诊断仪器被应用到内科临床研究中。中医内科的诊治方法向客观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一步。

未来中医学的特色,将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又吸收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既有西医所有,更有西医所没有。现代中医内科学学科应当走在前面,把传统中医学的特色推进一步,

    使中医学矗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四、《现代中医内科研究》学习方法与考核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学方法和模式与本科生、硕士生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那么博士生应当学会相对独立地更加创新地开展课题研究。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工作、更富创新。《现代中医内科研究》以专家专题讲座为主要教学形式,辅以分组学术讨论、病例讨论、学术思想辩论等形式,重在素质培养。考核形式:开卷书写论文或结合自己专业方向学习心得。我们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多读书:结合专题读中医经典和古医著,读相关的专著、学术刊物,浏览阅读专业网站的报道和文章,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多临床:中医之生命来自临床,要通过临床加深对讲座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临床型博士生更应该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并且掌握所学专业的现代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本教材介绍很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勤于思考,希望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思路,从经典著作到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到临床实践,探究现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使自己培养成为现代中医内科的高级人才。正如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所说: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之上,既善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有广博的知识,能与21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优秀人才,乃铁杆中医也。”(冼绍祥吴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