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词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上)

 茂林之家 2024-05-12 发布于湖南

宋朝是一个相对开明和宽仁的朝代,是一个裹着一身书香气的朝代。有“优乐系天下”的范仲淹,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东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等等,文人志士层出不穷。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就让我们来唠一唠这些文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吧。

一、 范仲淹与欧阳修:哥俩好

范仲淹比欧阳修大18岁,范仲淹在醴泉寺“划粥断齑”的时候,欧阳修呱呱落地了。而两人之间真正产生命运的交集,还要从一封信开始说起。

前一篇的读书笔记中,我们也提到了范仲淹多次被黜,数次打压,但仍赤心不改。他不停的对着官场各种黑暗开炮,打得那是又刚又猛。最烦心的估计要数吕夷简了,成天被范仲淹怼,说他是今日张禹。气得吕夷简破口大骂,他先是硬刚,后来见刚不过,就开始以退为进。几番连消带打,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把碍眼的范仲淹打发去了江西。

欧阳修可以说是范仲淹的“小迷弟”,正对范仲淹的贬黜伤心不已,这时候高若讷偏偏又跳出来高喊:贬得好、贬得妙、贬得是呱呱叫。欧阳修一个眼神刀过去,提笔就写下《与高司谏书》,在信中,那是对高若讷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了全方位的问候:

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问足下之贤否?知足下非君子也。

今足下又欲欺今人,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这一封信欧阳修写得是酣畅淋漓,高若讷看得是血压飙升。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拍案而起,转身去就去找大哥大--宋仁宗哭诉。高若讷何许人也?最后官至枢密使的人,放在现在那可是妥妥的国防部部长啊。即使在当时还没有当上枢密使,那也是响当当的大谏官。最后这场战争,以欧阳修被赶出朝廷,贬至湖北当了一名县太爷作为结束,但从此,江湖上有了哥的名号。

欧阳修小弟算是登上了范仲淹的大船,一路上有范仲淹的身影,就有欧阳修的脚步。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主导者,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拥护者,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庆历新政废了。重压之下,范仲淹辞去宰相的工作,欧阳修还不忘为范老奔走相告,只是最后因为这事又被赶出了朝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对难兄难弟。刘禹锡比柳宗元大一岁,闻名遐迩的“坐怀不乱柳下惠”就是柳宗元的祖先。两人是同科进士,又同进御史台工作,关系那是好得不得了。80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唐朝换了三个皇帝,也是这一年永贞革新失败,刘柳二人双双被贬。

好不容易在外熬了十年,朝廷也终于想起了他们,将他们召回京城。结果刘禹锡刚从朗州回来,就约着柳宗元一起去看桃花。你看就看吧,他还作诗,你作就作吧,他还要暗含讽刺。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写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

紫陌红尘拂面,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可惜笔墨未干,就又被贬了。可怜同道看花的柳宗元,啥话也没说,也受了池鱼之殃。一个被贬去了播州,一个被贬到柳州。但是柳宗元很讲义气,他看刘禹锡还有老母亲要照料,主动上书,想代他去更为边远的播州。唐宪宗也被他们的友情感动,可是感动归感动,贬还是要贬。只是将刘禹锡由播州改到广东连州,柳宗元还是去他的柳州。就是在柳州他写下了那首千万孤独--《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到柳州他过得很不开心,生活的窘境和精神的压力一直折磨着他,去世时才47岁。 而同样被贬的刘禹锡,那心不是一般的宽,无论在哪都怡然自得。最后他熬走了政敌武元衡、熬走了唐宪宗……把那些讨厌他的人,基本都熬走了,最后当了太子宾客、礼部尚书,晚年还和白居易一起吟诗和唱。走的时候71岁高龄。所以,人啊还是心要宽些,《寒山问答》中就有句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忍、我让、我避,哪怕过几年,我看你,嘿,小样还挺好,那就再过几十年,只要我寿命够长,我熬都把你熬走。

哎呀,话题又点扯远了,让我们重新由唐朝回到宋代……

二、王安石与苏东坡:英雄惜英雄

王安石比范仲淹小32岁,王安石的父亲和范仲淹是同科进士。而苏东坡则是欧阳修的学生。

其实作为 “千古伯乐”欧阳修,他发掘了很多人才,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在宋朝,其中五位是他的学生,另一位就是他自己。在苏东坡与欧阳修之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苏东坡那年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太妙了,欧阳修下意识的认为这肯定是出自他的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就把改判为第二名,后来才知道那篇文章其实是苏东坡写的。苏东坡也因为欧阳修的大为赞赏,一时名动京城,开启了他入仕之路。

王安石比苏东坡大16岁,两位都是宋朝闪耀的两颗大星星。但在官场上那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两人因政见不同,在朝堂吵得那叫一个热闹,二人的争吵至熙宁变法时达到高潮。其实王安石一开始提出改革措施的时候,苏东坡是支持的。但是随着政策的推行,落实到下面,慢慢的就变了味。

譬如青苗法,就是在需要播种的时候,由农民自愿向政府借钱,等到谷物收成之后,归还本金(利息按照20%左右算)。这方法挺好的,在新陈不接之际,由政府出面,缓解农民的压力,即可以避免农民受到地方土豪高利贷的剥削,又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刚实施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国家的财政收入那是肉眼可见的蹭蹭往上涨,龙心大悦。各地官员也都想要让圣上看到闪闪发光的自己。于是通过各种腌臜手段提高借贷利息,又强行摊派借贷任务,最后搞的民众苦不堪言。苏东坡在地方看到了青苗法的弊端,开始提出反对的声音。但王安石不愧为“拗相公”,那真是又硬又难啃,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他之前的顶头上司包青天,王安石也是“直抒胸怀”的,更何况是苏东坡。最后苏东坡不仅没能撼动王安石还被贬出了京城。

两人在政治见解上争锋相对,但那绝对是君子之争。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曾经很多所谓的友人避之不及,而王安石却毅然向皇上求情。其实那个时候王安石已经被罢相回到了民间,在自身也很不妙的情况下,仍直言上疏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只有十岁),高天后垂帘听政,那句“王安石乱天下”就是她说的。她一掌权,新党们纷纷被贬出朝,司马光、苏东坡重新重用。对于新法,高太后、司马光采取的是一刀切,通通废掉。这时候苏东坡站出来了,说王安石的变法虽有弊端,但是还是有些好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司马光心想,好啊,你小子,不应该是我们“旧党”人士吗,当初怎么被贬的不知道吗,还帮人家。就算你不支持我就算了,还要讲东讲西的拖我后腿!说王安石是“拗相公”,此时的司马光也是八头牛也拉不回来,气得苏东坡直呼司马光是“司马牛”。但至此苏东坡既不容于新党,又不能容于旧党。

高太后去世之后,哲宗亲政,又把王安石招了回来,重新新启动。这次又是一个极端,把原来元祐期间的反对变法大臣,一股脑儿的全部贬黜。苏东坡也被贬去了儋州。

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朝堂经常互怼,但王安石发自内心的欣赏他的才华。苏东坡出了诗集,王安石就第一时间买回来细细研读。苏东坡被贬黄州,只要有客人是从黄州来的,他都会问“东坡近日有何妙语?”。很多人喜欢苏东坡的豁达以及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苏东坡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豁达,这首诗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写的。他被贬黄州第一年写的是《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二年写的是《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江海寄余生”再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心路历程不断的变化。

晚年,苏东坡到江宁拜访已归田园的王安石,二人相谈甚欢。王安石热情的邀请苏东坡来与他做邻居,但被婉拒了。王安石望着苏轼离开的背影,感慨的说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