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速递 | 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重磅发布!

 新用户0753Ruur 2024-05-12 发布于陕西

湿疹,湿疹,为什么还要保湿?附对战湿疹的 6 大关键护理要点!图片

敏感性皮肤是指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后,出现阵发性或周期性灼热、潮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的一种综合征,面部为其高发部位。据调查显示,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个体、环境、及其它皮肤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是累及皮肤屏障-固有免疫炎症-神经血管反应-进一步加重炎症的复杂过程,此外,皮肤微生态紊乱也参与其中。

由于临床上常被误诊或误治,为加强和完善对敏感性皮肤的认识,我们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 版)基础上,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就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及分型,以及防治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指南,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敏感性皮肤的诊治水平。

图片

评估方法

以下为半主观与客观评估方法。主观评估方法详见文末。

图片

半主观评估

乳酸刺痛试验

在室温下,将10% 乳酸溶液50 μL 涂抹于鼻唇沟及任意一侧面颊,在 2.5 min 和 5 min 时询问受试者的自觉症状,按 4 分法进行评分( 0 分没有刺痛感,1 分轻度刺痛,2 分中度刺痛,3 分重度刺痛) 。将2次分数相加,总分≥3 分为阳性。乳酸试验分数≥3分仅可用于识别主观症状主要表现为灼热、刺痛和瘙痒的敏感性皮肤受试者。

辣椒素试验

常用来评价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的方法。将直径为 0. 8 cm 的两层滤纸放置于一侧鼻唇沟外约 1 cm 处及任意一侧面颊,将一定浓度的辣椒素 50 μL 置于滤纸上,询问受试者的感觉( 1 分勉强可以觉察,2 分轻度可以觉察,3 分中度可以觉察,4 分重度可以觉察,5 分疼痛) 。如果受试者的灼痛感觉持续>30 s,且程度≥3 分者为阳性。

图片

客观评估

应用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可客观评估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红斑及毛细血管情况。常用定量指标有:

经表皮水分流失

间接反映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敏感性皮肤该数值常增高。

红斑指数

应用分光光度计,根据皮肤中血红蛋白的特定吸收光谱计算红斑指数,对仪器中绿色和红色光发射后的反射光进行检测,可计算皮肤血红蛋白含量,间接测定皮肤表面红斑程度,敏感性皮肤的EI值常显著增高。

皮肤敏感度检测

应用偏振光光谱成像原理,利用红细胞和周围皮肤组织吸收的波长差异测出红细胞的浓度,血流变化,还可提供血红蛋白氧化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

皮肤镜

可观察敏感性皮肤的血管形态,血管无改变评为(-),红斑模式评为(+),条索状或分支模式评为(2+),网状或树枝状模式评为(3+)。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

可以观察到敏感性皮肤的特征性改变,表皮蜂窝状结构以及其出现的深度,海绵状水肿的数量,这些都和敏感性皮肤的症状分值密切相关。

电流感觉阈值

3种不同频率的电流(2000、250、5 Hz)分别检测3种感觉神经纤维(粗有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细有髓鞘感觉神经纤维和细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患者感觉过敏,数值降低。由于CPT在测试过程中需反复进行测试,受试者常会出现对刺激的耐受性,有时会影响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因此,常与某些刺激物诱导的瘙痒或敏感皮肤负担问卷等联合使用。

临床表现及分型

敏感性皮肤临床上主要以主观症状,如: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为主,也可出现持续性红斑。可依据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对敏感性皮肤进行分型。

图片

依据乳酸试验及辣椒素试验分型

完全型敏感性皮肤

面部皮肤都有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自觉症状,还可出现持续性红斑,或乳酸刺痛试验及辣椒素试验均为阳性。

不全型敏感性皮肤

面部皮肤可以某一种或几种自觉症状为主。乳酸试验常为阳性的敏感性皮肤常表现为灼热、刺痛、瘙痒;而辣椒素试验常为阳性的敏感性皮肤主要以红斑、灼热为主。

图片

依据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分型

原发性敏感性皮肤

不伴有其他皮肤病或系统性疾病,主要因一些微小刺激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

继发性敏感性皮肤

可伴有痤疮、面部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面部皮肤病,如痤疮并敏感性皮肤。

 诊断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条件,同时满足一条及以上次要条件。

图片

主要条件

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时易出现灼热、阵发性发红和/或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

图片

次要条件

敏感量表评估,SS-7得分>5 分或SS-10得分>13 分或SS-14得分>18 分;乳酸刺激试验评分≥3 分;辣椒素试验≥3 分。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面部皮肤病常伴有敏感性皮肤,此时可诊断为继发性敏感性皮肤。

图片

分型依据

完全型

该类敏感性皮肤人群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自觉症状都可产生,并伴有红斑,或乳酸刺痛试验及辣椒素试验均为阳性。

不全型

该类敏感性皮肤人群常以一种或几种症状为主,乳酸刺痛试验和/或辣椒素试验有时可为阳性,例如:以灼热、刺痛、瘙痒为主的敏感性皮肤人群乳酸刺痛试验常为阳性;而以红斑、灼热为主的敏感性皮肤人群辣椒素试验常为阳性。

治疗

治疗原则为加强健康教育、控制症状、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以提高皮肤的耐受性为目的。除健康教育、合理护肤、清洁、补水、保湿、防晒等手段外,还有以下药物与物理治疗手段。

图片

药物治疗

敏感性皮肤存在神经血管高反应性,灼热、阵发性发红的患者还可口服卡维地洛抑制灼热、红斑,但需注意监测血压,低血压患者或口服药物期间血压过低的患者则不宜口服卡维地洛治疗;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显著者可选择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合并有其他面部皮肤病,如: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敏感性皮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强皮肤护理。

图片

物理治疗

冷喷、冷膜及冷超

对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常用温度约0~4 ℃,每次不超过10 min。

低能量激光/光疗法

可利用低能量激光/光的光生物学调控作用(光调作用)诱导光生物刺激级联反应,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抑制炎症的作用,加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并通过提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来调节神经纤维的功能。可针对SS发病的多个环节进行有效治疗。

红光和黄光

红光具有抗炎和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的作用,可用于乳酸刺痛阳性的敏感性皮肤;黄光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降低末梢神经纤维兴奋性,可用于辣椒素试验阳性的敏感性皮肤。黄光或红光(LED光)治疗时遮盖双眼,距面部15 cm,照射10 min,强度不超过50 mW/cm2,可在黄光治疗结束后即刻行红光治疗。治疗间隔为1周,5 次为一疗程。

低能量强脉冲光

可在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消退后选择使用。强脉冲光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作用于黑色素及血红蛋白,促进胶原的合成和重排,同时可有效杀灭面部寄生菌。采用590 nm滤光片有较好的光调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的皮损特点、肤色、个体反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选择的原则为低能量、长脉冲宽度、多脉冲次数,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调节能量,每次增加不超过 2 J/cm2 ,能量可逐渐增加,每3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时以患者感觉无症状或轻微发热为宜,治疗的终点反应为无反应或轻微发红。治疗后3~5 d需每晚用舒缓类面膜湿敷10~15 min,减轻皮肤炎症反应,随后每日早晚清洁皮肤后,外搽舒缓类保湿水及保湿霜,加强皮肤保湿,保持皮肤润泽。

强脉冲光及高能量激光

可在敏感性皮肤自觉症状消退后选择使用。精准脉冲光 ( delicate pulse light,DPL) 中的500~600 nm包含有2个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峰,修复皮肤屏障后,对于敏感性皮肤的潮红,可采用低能量、长脉宽多次治疗,治疗的终点反应为无反应或轻微发红,可有效改善敏感性皮肤的红斑。脉冲染料激光( pulsed dye laser,PDL)( 595 nm) 和 M22 血管滤波模式( 530~650 nm 和900~1200 nm) 可有效改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的红斑、灼热等症状。在敏感性皮肤炎症反应轻微时,皮肤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树突状或条索状时,可采用PDL改善毛细血管扩张。但需注意术后皮肤护理,可每晚用舒缓类面膜湿敷,以减轻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何黎.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16[2024-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97.r.20240320.1902.007.html

来源:皮科onli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