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这个字里面就写尽了女性为人母的辛苦

 d_lotus 2024-05-12 发布于北京

“妈”字最早记录在 《广雅·释亲》:“妈,母也”。“母”在古代读音也是[mā]。

“母”在甲古文中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形象:


母 甲骨文

双手交叉,中间有两点,代表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更强调哺育后代,所以才有“有奶便是娘”的说法。

要注意的是,中国唐以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母亲用的是“孃” ,音[ráng]或[niáng],后演化为“娘”,指的是生我者。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发音[ráng]意思是“烦扰”,而[niáng]指母亲,也泛指女性长辈。这个在现在的西南地区仍然保留,用以指代姨娘、婶娘、姑姑、阿姨

而“妈”是形声字,“女”为义符,“马”为音符,用作“母”的记音。

马四肢修长、善于奔跑、力大能负重。据记载,早在大禹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马,属于“六畜”之一


马 甲骨文

在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马除了用于劳作,还用于货运,是重要的劳动力和战略物资,只有贵族豪门或者国家才有能力饲养。

作为生产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鼓励女性生育了。

从字形构成上看,也多少可以看出为人“妈”的不容易:

妈,女马,分开来看多少都有点贬低女性,连人都不是,是马,女性的,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身体里最精华的乳汁全部用以哺育后代。任劳任怨、力大负重地担当起培育后代的责任。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发现,里面贾家的子女是绝不会喊生母为“妈妈”,而是喊“娘”。

因为“妈”在那个时代里是指“奶妈”。乳母由于喂养少主人长大有功,得以身为仆人被称妈妈,

“妈”这个称谓不高级,士农工商,社会最底层。所以你才会看到铺天盖地宣传的都是“母亲节”,而不是“妈节”。

现在不一样了,娘、妈、母亲都是一个含义。有细心的人会发现,好像全世界各地无论什么语言,喊“妈”似乎都是一个音[mama],这究竟是为啥?

与其说是语言的巧合,不如说这就是人类出生和生长的自然定律:

[m]是最简单的辅音,发音时不需要用到舌头、嘴唇,对于天生具有吮吸本能的宝宝,吃奶时就都可以发出来。

而[a]是最简单的元音,是婴儿呱呱坠地时的第一音,张开嘴就能发出来。

所以,[ma]成为了你对生你哺育你的至亲的呼唤,各国如此。

所以,不是你家宝宝先喊mama还是papa或者baba就是和谁亲,是它一开始吸奶砸吧嘴那一声的[m~~]就决定了。

但之所以人为地新生儿能发出来第一个的声音和女性而不是男性联系在一起,就因为生娃、哺乳、照顾后代的都是这个人。[ma]这个称呼在这种情况下是对幼崽与母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强联系大大的写实

很显然,妈,无论是从字形,还是从发音,都是女性作为孺子马的辛苦贴切的写照。所以,母亲节不应该只是一天,而应该是天天,是时时刻刻,不是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