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假货越来越多,底胎鉴别成关键!

 RK588 2024-05-13 发布于美国

如今市面上很多仿古瓷器已经充斥大街了,让很多藏友买了假东西又被一些公司忽悠,两头上当受骗。
因此,我劝藏友们一定要自己学会鉴定,不懂的一定要跟着老师学习。不要买一堆假货,损失财力不说还遭到别人耻笑,所以民间的朋友在不明白真假的时候最好不要入手,没有那么多捡漏的好事。

图片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
“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
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
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
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图片


看底足,如同性别的判断,翻过来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软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元青花瓷来说,元代时“既仔细又随意”的制造风格导致了其造型品种的复杂多样和差异。
这种差异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给真假识别上带来一定影响。

图片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01
圈足之大小


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
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图片

图片

元青花麟凤纹盘,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元 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图片

图片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 高30厘米 口径8.8厘米 足径9.3厘米 1985年山东省青州市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碗,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02
挖足之深浅

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
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图片

图片

元青花 至正型 云龙纹象耳瓶一对,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元代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高27.5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元青花十字杵纹盘,辽宁省博物馆 ,看看这个圈足比罐子深很多

03
足墙之宽窄

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4
足端之形态

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
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图片

图片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图片

图片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带盖梅瓶,1964年河北省保定窖藏出土

图片

图片

元 青花缠枝菊纹玉壶春瓶,高29.6cm,大英博物馆藏

05
胎色

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
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
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
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

图片

图片

图片


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
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
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
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
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
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
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
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
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图片

图片 


06
胎质

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
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
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
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

图片

图片

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
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
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
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图片



07
旋纹

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
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
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
旋纹方向为左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8
窑红

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
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图片

  

图片


09
砂底和釉底

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

图片

图片

元青花狮球纹八棱玉壶春瓶  高32.5厘米 口径9.7厘米 足径9.8厘米 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窖藏出土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

图片

图片

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1980年广西横县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博物馆藏 


10
釉斑


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
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
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

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代青花瓷云龙纹荷叶盖罐
通高36.8厘米,罐高29.3厘米,腹径35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20.2厘米,1980年高安县江西第二电机厂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元青花罐底的釉斑

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
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仿元青花器足底,大家都可以和以上馆藏的老器做对比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