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三)

 维以不永殇 2010-10-06

 

佛家供物——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

北宋(960~1127年)
尺寸:高25.1、腹径10、足径6.7厘米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河北定州博物馆藏

    净瓶为佛教徒使用器物。仿佛塔造型,腹部饰仰覆莲瓣纹,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口,其造型非常少见。此瓶制作精细,釉质莹润。净瓶属于佛教僧侣出行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供饮水或净手之器,后也成为佛前供奉之物。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之后兴起的一大白瓷窑系。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

如玉之作——官窑葵瓣式青瓷碗

宋(960~1279年)
尺寸:口径18.2、底径5.4、高5.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如花瓣,口沿与腹部随花瓣而起伏,这是北宋以来较常见的式样,圈足较小但不失稳重。釉色月白,开片。官窑是继汝窑后专设的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的瓷窑,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尚未找到,南宋修内司、郊坛官窑已在今杭州乌龟山、老虎洞分别找到窑址。官窑产品追求玉质感,釉面润泽。因为宫廷垄断,产品存世极少。

宫中陈设之珍——官窑贯耳青瓷瓶

南宋(1127~1279年)
尺寸:高23、口径8.3×6.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后,先后在修内司和郊坛下设官窑,以供朝廷所需,分别称为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两个窑址分别在今杭州市凤凰山下的老虎洞和乌龟山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这件南宋官窑贯耳瓶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端庄典雅,胎薄体轻,釉质肥厚光润如玉,开片如“蟹爪纹”。口沿及棱角处因釉较薄而露出胎色。南宋官窑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弄花盆玩——钧窑海棠式花盆

宋(960~1279年)
尺寸:高14.7、口径24.5、足径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胎体厚重坚硬,底部有两孔。这种考究的花盆由官窑为宫中专门制作,可见当时重“盆玩”之乐。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呈玫瑰紫色,釉层厚润,上有如同蚯蚓走过的泥纹。底刻有楷书“重华宫”、“金昭玉翠用”,以及“四”字。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釉色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调,因釉料中含氧化铜,烧成后可于青蓝中呈现紫红及其他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据考证,“重华宫”是南宋孝宗传位后所居之名,后清乾隆帝所居之处亦称此名。此款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后加刻,由此可见这件花盆曾是清重华宫的陈设器。

燎熏炉炳明烛——青白釉镂空香薰

宋(960~1279年)
尺寸:高14 、口径12.7厘米
1995年南京江浦星甸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宋人熏香有颇多讲究,除居室用香炉外,还有用于熏衣被的“卧褥香炉”,“绣床渐满,香球无数”,在家时可置于衣被中,出行则携于袖中。宋时皇室宗族入内时,妇女袖中常自持两个小香球。北宋刘敞作有《戏作青瓷香球歌》,可见瓷质香球是人们常用之物。南宋有诗曰:“手束柔荑调雁柱,袖翻纹锦出香球。”此香炉晶莹温润的釉色、熏盖的镂雕缠枝牡丹造型配上优雅的清香,无不突显宋人的清新脱俗。

古代妇女身份等级的标志——凤凰牡丹纹金霞帔坠子

宋(960-1279年)
尺寸:高8.5 、宽5.7厘米
1980年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件霞帔坠子呈悬胆形,用两块镂空金片拼合而成。整个造型玲珑奇巧,透雕凤凰与牡丹纹饰十分精致美观。霞帔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款服饰,是贵妇礼服的一部分。唐代已见其名,但那时指披巾,因其色彩艳丽,犹如霓虹彩霞, 故称“霞帔”。福建南宋黄升墓出土有宋代霞帔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相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帔坠”作为装饰。这一形制自宋代沿用至明代。帔坠有金、玉、银等不同质地,妇女身份越高,所佩帔坠越精美。

马背民族的风情物——鎏金银鸡冠壶

辽(916~1125年)
尺寸:高26、底长21、宽16厘米
1979年内蒙古赤峰洞后村窖藏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壶把为鸡冠形状,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壶身形似马镫,又称皮囊壶,其源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皮质容器,易于捆扎固定,方便携带,适合于游牧民族生活使用。盖面錾刻对称的四瓣花纹,外沿錾刻8个四瓣花朵;壶颈四周錾有牡丹纹,壶身两面錾刻精巧,均在菱形图案中錾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錾刻山石、灵芝、海水,犹如仙境,纹饰部位鎏金。纹饰、制作工艺与唐代中后期相近,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此壶是已见辽代金银器中之精品,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件辽代银质马镫壶。

 存亡者之魂气——鎏金银面具

辽(916~1125年)
尺寸:高21、上额最宽处19.3厘米
内蒙古敖汉旗新地乡英凤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藏

    银面具出土时覆盖于死者面部,保存完整。用薄银片制成,面部轮廓清晰,眉骨突出,双目闭合,双唇紧闭,神态安详。耳下及鬓两侧有孔,可系结。契丹贵族死后,面部往往罩一件面具样的金属片,躯体则用锦彩络缠或用银铜丝网络络住。这是因为契丹人相信金属面具和网络可罩护尸体,存亡者之魂并且保护尸体不朽,可以死而复生,与汉代使用“玉衣”的丧葬习俗相同,也是契丹贵族厚葬风尚的反映。

神秘的西夏文字——木刻雕版

西夏(1038~1227年)
尺寸:长10.4、宽24、厚2.3厘米
1974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西夏雕版印刷业发达,目前出土的西夏文木雕版有单面字和双面两种。根据文字大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大、中、小号字版。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创立,笔画繁复,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西夏的立国者元昊精通汉语,但对西夏文字的创立非常重视,命令重臣野利仁荣创制了六千多个西夏文字,被作为“国字”推行,因此,它在西夏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的使用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灭亡后,仍有西夏后裔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此木刻雕版为中字号雕版,两面均刻有文字,字体方正秀丽,刻工细腻有力。

大金国皇室马车装饰物——铜坐龙   

金(1115~1234年)
尺寸:高19.6厘米、重2.1千克
1965年黑龙江金阿城出土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据《金史·舆服志》载,金世宗完颜雍在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审定皇帝所乘坐的车,规定将本朝以前所用之金辂(皇帝乘坐的大型豪华车辆)轼上坐龙改为凤,表明铜坐龙实物曾用于皇室御用专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又据记载,大辇顶轮上有银莲花、坐龙。可见,此类铜坐龙还曾被用在马车的顶轮上。可以认定,铜坐龙应该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现在,其出土之地黑龙江阿城市以之作为城市市标。

炎夏的幽宜——磁州窑虎形瓷枕

金 大定二年(1162年)
尺寸:高12.8、长39.6、宽1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枕以虎为造型。猛兽为枕可镇妖避邪、早得贵子。唐代韦后的姐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此枕将虎的威猛及水鸟的灵巧和谐地组合一起,体现了工匠的丰富想像力。枕底有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张家”11字,应是买主随手写下的。瓷枕为夏季寝具,宋代瓷枕上有题诗为:“久夏天难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特色,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官窑所缺乏的奔放、洒脱的自然之美。

 

着元代服装的秦朝将军像——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
尺寸:高30、口径8.4、足径8.8厘米
1956年湖南常德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壶春瓶为酒壶的一种,古代粮食酒常冬天酿造,春天饮用,故多以“春”为名,唐代司空图“玉壶买春”便来源于此。《水浒传》记有:“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同时也用于插花,有“玉壶先春”之说。青花瓷虽始于唐,但成熟于元,这件玉壶春瓶不仅造型优美,青花呈色纯正艳丽,反映了当时元青花的烧造水平。纹饰取材于元代流行的杂曲人物故事,再现了秦朝镇守北方的蒙恬将军的威严气概,但是人物服饰、道具都为元代风格。

误作插花的酒瓶——四爱图青花瓷梅瓶

元(1271~1368年)
尺寸:高38.7、口径6.4、底径13厘米
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藏

    这种瓶的造型特征是小口、丰肩、深腹,因口小只能插梅枝,故后人名为梅瓶。实际宋元时期这种瓶有自己的专称——经瓶,有瓶上书“清沽美酒”、“醉乡酒海”,表明此用于盛酒。上面一般有盖,盖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用。此瓶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瓶身描绘了四位中国古代高士的闲情逸致及恬静的自然环境,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鲜明,衣纹用笔潇洒自然,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均可谓情景交融。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

精彩的元代杂剧——青白釉镂雕戏台人物枕

元(1271~1368年)
尺寸:高18厘米
1981年安徽省岳西县出土
安徽省岳西县文物管理所藏

    枕身为雕塑彩棚戏台,四面各有演出场面,戏台内塑有人像十八尊之多,前有主人与侍从,两侧、背后有菩萨、八仙及童男、童女,塑工精细周到,人物形象各异,无一雷同。众多演员正在演出一场戏剧,反映了元代戏剧流行的社会风尚。瓷枕镂雕精致,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表现出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及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是珍贵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资料。

祭祀仪礼的瑞玉——玉镇圭

明 万历(1573~1620年)
尺寸:长26.6、宽6、厚1.1厘米
1965年北京市定陵万历皇帝墓出土
北京市定陵博物馆藏

    玉圭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明清时期的帝王大典和重要礼仪中,仍然使用玉圭。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与皇后的合葬墓。共出土玉圭8件,形制相似,纹饰各异,此玉圭系其中之一。据文献记载,弦纹圭是帝王在朔望视朝,降诏,四方朝拜进贡、上表,大臣朝觐等场合使用的。

皇宫药库——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明 万历(1573~1620年)
尺寸:高94.1、长78.9、宽5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为明代宫廷御药房所用药柜,原存太医院御药局御药库。黑漆地,正面及两侧饰描金双龙戏珠图案,背面及柜里饰描金松竹梅蝶纹,四足镶铜下脚。其双开门内有八方旋转式药屉8O个,每屉盛药一种;两侧各有长屉10个,每屉分3格放药,屉面贴泥金标签,写有药名,全柜能放药140种,柜下有三个大屉供放置取药工具及方剂。柜背有金泥书写的“大明万历年制”款。药柜制作精美实用,拆卸开启方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而且反映了当时医学、药学以及中药贮藏的发展水平。

 

皇亲国戚的玩物——嵌宝石龙首金带钩

明 正统至成化年间(1436~1487年)
尺寸:长17.5、重248克
北京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带钩是古代男子服饰中用于勾束腰带的实用装饰物,隋唐以后多成为玩赏品,有铜、铁、银、玉、金多种质地,其中金玉最珍贵。这件带钩选用了最贵重的材料黄金、宝石,造型设计新颖,装饰华丽富贵,具有皇家的奢华和气概。它出土于明宪宗皇帝的舅子万通棺内。万通为万贵之子、宪宗皇帝朱见深最为宠爱的女人万贵妃之弟,生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万贵本为山东诸城县衙里的一名小吏,仗着女儿在皇宫中的地位,一家人鸡犬升天,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死后也以大量的金银珠宝随葬。此件金带钩即是墓主生前使用之物。

  

藩王的薰香器具——玉香筒    

明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
尺寸:高14.5、直径3厘米
1982年江西南城县明益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香筒即为香薰,亦名香笼,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基本造型是细长的直筒,上下各有一个扁平的盖顶和承座,主体部分镂空花纹以散发香烟。筒内有一枚小插管,用以插直燃式线香。香筒是明代颇具特色的香具,延用至清。该香筒出土于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1588~1634年)墓中,筒体镂雕精致,纹饰华美,菊花瓣瓣,梅花朵朵,簇拥绽放。蟠螭穿花,姿态各异。花缠蟠螭,浑然一体。其雕琢粗犷,技法高超,图案生动,纹饰浑厚,具有典型的明代琢玉工艺特点。

雕漆工艺的顶峰之作——“张成造”云纹剃犀盒

 

结婚用的交杯酒具——青玉英雄合卺杯

明(1368~1644年)
尺寸:通高9.9、双连径8.4、单口径4、足径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合卺,为古时成婚的一种礼仪。合卺杯就是婚礼上新婚夫妻喝同心酒的酒具。此杯为青玉,玉质显旧,微有沁色。双筒相连式,均圆口,圈足。口边阴刻回纹。腹部饰带尾的谷纹,下部为仿战国漆器云纹和斜线加勾纹。鹰熊夹于双筒之间,鹰在上,熊在下,熊四肢着地,垂首。鹰双爪攫熊耳,双翅分开贴于两侧筒壁,鹰双角,双耳,尖喙,尾部透雕一兽首。器物上的“鹰”“熊”为主体纹饰,寓“英雄”吉意。至明清时期,此种器物已成为宫廷珍贵的陈设品。

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甜白釉暗花瓷梅瓶

明 永乐(1403~1424年)
尺寸:口径5.4、底径11.5、高27.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梅瓶最早也是盛酒的器皿。甜白釉器以明代永乐窑生产的最为著名,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甜白瓷胎体极薄,明人诗句赞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尤言其轻、薄、透,由此可见其工艺制作难度极高,属于御用瓷器。永乐白瓷大多薄胎,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有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称为甜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甜白瓷的诞生,为青花、釉里红的彩绘做了很好的衬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一代未有之奇——青花缠枝莲纹瓷盖罐

明 宣德(1426~1435年)
尺寸:口径17、底径15.7、高1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已达到了最高峰,成为中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此罐形制朴实饱满,主题纹饰为莲花组成的缠枝莲,画面清新明快,为宣德青花瓷器精品。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

贺寿礼瓶——五彩八仙祝寿瓷梅瓶

明 万历(1573~1620年)
尺寸:高35.4、口径5.2、底径12.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梅瓶纹饰繁密,分上下三层,肩部为缠枝花卉,中层是主体纹饰八仙祝寿,南极仙翁持如意坐于古松之下,东方朔、铁拐李、吕洞宾等人依次庆寿,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下层为海水江崖。嘉靖、万历时皇帝崇尚道教,八仙庆寿题材常用于瓷器装饰。明万历五彩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为明代之冠,其特点是着色浓艳,花纹繁密。这件五彩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结合,用色较为含蓄,少用红色,青花纯正,制作精细,为五彩瓷器中的精品。外底署红绿彩花押款。

“瓷圣”何朝宗的佳作——德化窑观音像

明 弘治十七年至万历十年(1504 ~1582年 )
高20.9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观音像是德化窑的常见题材之一,此尊观音像是闻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 (1504 ~ 1582年)的杰作。他的瓷雕作品, 在1 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 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他雕塑的形态各异的瓷观音,以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象牙白展示其静美柔曼的风韵,朴素典雅 、衣纹流畅、表情传神、形象逼真,在日本及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 被人们奉为神物至宝, 在西欧人眼中, 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精品”。此尊观音塑像距离佛典教义已经很远,她成了人们赋予想像和期待美善与圣洁的化身。

道教大神——鎏金铜玄武

明永乐(1403~1424年)
纵63、横44.5、高47厘米,重73.8千克
湖北武当山征集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玄武即为古代“四灵”之一。四灵中的苍龙、白虎、朱雀分别是三种动物,只有玄武是两种动物龟蛇纠缠的形象。到北宋,道家为避天尊圣祖玄朗神之讳,改玄武为真武,成为道教大神。至明代,明成祖朱棣以一藩王而征伐天子,决意以北统南,不得不乞灵于天神,玄武为北方之神,故对玄武神特别尊奉。明朝各大小衙门一律建玄武庙,而在南方民间信仰玄武尤烈。此鎏金铜玄武原藏于道教圣地——湖北武当山的“金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铸造,工艺精湛,为我国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杰作。

中医教学模型——针灸穴位铜人

明(1368~1644年)
尺寸: 高86.5厘米
湖北武当山征集
湖北省博物馆藏

    针灸穴位铜人是中国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是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目前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是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漆木人。而针灸穴位铜人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成为学习针灸不可缺少的教具。北宋针灸铜人为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有2具,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宋天圣针灸铜人后因战乱被遗弃而下落不明。明清两代,公私铸造铜人很多,习铜人穴已成了针灸医生的基本功。此件铜人表面有经络腧穴,但下半身造型欠准确,是不多见的明代铜人之一。

存世稀少的宫廷用器——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明 宣德(1426~1435年)
尺寸:口径14.7、底径12.2、高9.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烧制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此炉呈圆形,两侧附龙首耳,器形仿自青铜器“簋”的形制,“簋”原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后世作为香炉之用。通体在天蓝色地上,用红、黄、绿、白、紫等色珐琅釉填饰两周缠枝番莲纹,枝叶漫卷,花朵饱满,上下排列有致。该炉虽没有款识,但其胎体厚重、器物成型规整、番莲纹饰布局疏朗、掐丝活泼豪放、釉色纯正、釉质细腻等特征,与宣德珐琅器特点一致,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典型器物。

寿命无限的化身——铜镀金无量寿佛

明(1368~1644年)
尺寸:高54、 宽33 、厚2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无量寿佛,又名长寿佛、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着智慧,意思是光明无限、寿命无限,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造像之一。藏传佛教中将阿弥陀佛具有的无量光与无量寿这两种神格分别制成两种造像来供奉,而且有佛装与菩萨装的区别。此尊为菩萨装无量寿佛造像。佛像头戴花冠,头顶高发髻,上身饰璎珞珠宝,下身着长裙,跏趺端坐,两手于脐下结定印,手捧长寿宝瓶。全身结构匀称,造型端庄大方,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之作。

福寿吉祥——青花桃蝠纹瓷瓶

清 雍正(1723~1735年)
尺寸:高39.3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身纹饰以桃树为主题,树上结桃实9个,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大中见秀——青花花卉纹贯耳瓷瓶

清 雍正(1723~1735年)
尺寸:高55.4、口径12.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瓶乃雍正官窑青花大器。贯耳瓶器形原仿汉代投壶式样,因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得名,流行于宋代,清代多有仿制。此瓶的双耳下设至瓶颈的中部,缠枝石竹、牡丹、菊、茶花、莲花纹集于一器,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纹饰繁缛,图案装饰性很强,釉面光亮莹润,玻璃纯净无瑕,质感强,是一件精致的宫廷陈设瓷器。

瓷有诗书画而雅——斗彩勾莲纹开光粉彩诗句花卉纹瓷瓶

清 乾隆(1736~1795年)
尺寸:高36.8、口径11、足径11.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颈部两侧各凸雕一红蝠衔玉磬式耳。颈部、胫部以斗彩绘缠枝花作为辅助纹饰。腹部呈八面瓜棱形,分别以粉彩绘牡丹、芍药、梅花、莲花四花卉,与墨彩书楷、行、隶、篆体书乾隆御题诗相间隔。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斗彩瓷器发展到乾隆时期,在青花双勾轮廓线内填以粉彩纹饰是较为普通的装饰方法,但以斗彩和粉彩分别作局部装饰合绘于一器为乾隆时新创工艺,它能使瓷器更显富丽华贵。此瓶通体彩绘精细,图文并茂,融诗书画于一体,为彩瓷中的精细之作。

釉下双彩争辉——青花釉里红龙纹瓷背壶

清 乾隆(1736~1795年)
尺寸:口径3.4、底径5.9×8.2、高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物为受西亚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形。此式瓶始见于明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德两朝,时称抱月瓶,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据《清档记载》,此壶已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通体以青花绘朵云与海水江崖为衬,以釉里红绘正面龙戏珠纹为主。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这是乾隆时景德镇督窑官唐英奉旨精心烧造的贡御之作,传旨中特别要求“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

大慈大悲的象征——粉彩观音菩萨像

清 乾隆(1736~1795年)
尺寸:通高28.7、底宽21.5厘米
首博博物馆藏

    观音菩萨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此观音高髻,头顶的小化佛是观音的标志。双手自然下垂,结印,并各持一枝莲。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斜披一羚羊皮,下着红色僧裙,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藏传佛教之中,观音地位十分显赫。该像瓷质细腻,粉彩艳丽,从做工及风格看,都具乾隆官窑特点。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载,乾隆曾多次降旨景德镇唐英,要求烧造各类瓷塑,但成功之作甚少。

新创玻璃工艺的杰作——花料螺旋纹玻璃瓶

清 乾隆(1736~1795年)
尺寸:口径11、足径7、高2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以白色玻璃为胎体,外套色彩相间的螺旋纹,有红、蓝、白三色。其做法是:先以白色玻璃吹制成形,再用烧熔的色玻璃棒在胎体表面自下而上旋转成纹,三色相间,绚丽明快,有回旋流畅,富有韵律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它由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的玻璃厂烧造,采用了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搅料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需要经过多次的吹制、缠绕、充气、粘合方可制成。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分布周边的上、下、右、左处,习称钱币式款。具有同样装饰的玻璃瓶故宫博物院仅藏两件,珍贵异常。

彰显皇家气派的艺术品----雕漆“三国演义”故事纹瓶

清(1644~1911年)
尺寸:底径22、高5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雕漆是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代雕漆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由于其造价高昂,多系皇家造办处产品。此件雕漆瓶造型古朴庄重,雕漆精细,整体满雕缠枝花卉,颈部对称开光,内雕花卉纹饰,腹部有并列圆形开光四个,分别雕有三国人物故事“千里走单骑”、“甘露寺”、“华容道”、“战长沙”,人物雕刻细腻传神,构图严谨,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堪称雕漆工艺的佳作。

风雅皇帝的文人情调——“乾隆宸翰”雕荷花石方印

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
尺寸:高15.2、印文长8.4、宽8.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宸翰”是清乾隆皇帝常用的一方钤盖在自己御笔书画上的印玺。昌化石质,质地极温润。阳文篆书“宸翰”,意为皇帝翰墨。该印依据材质表面的不同色彩,进行巧妙构思,精心布局,把南国水乡的迷人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个作品设计新颖独特,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属于乾隆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的作品之一。印体四周,山石间有多处当时人的题记,书法灵动,词句隽永,极富韵致。据题款知此印制作于乾隆十四年(1759年),取材于西湖景色。

祈福禳安——金累丝嵌宝石如意

清(1644~1911年)
尺寸:长33、最宽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之物,源于爪杖,即民间俗呼“不求人”。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目前所见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最多,质地有金、银、铜、珐琅、竹木、玉等。此时的如意已无实用功能,而是作为承载祈福禳安、吉祥驱邪等美好愿望的陈设品。在清宫中,如意备受推崇。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最华美的如意纷纷被贡入皇宫。此如意金累丝制,首部隆起成三台,中央嵌松石,柄嵌宝石、水晶,间饰麒麟、寿字及云纹,柄身两侧饰团寿及珊瑚暗八仙,背饰蝙蝠、云纹,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题材,象征万事如意。

护佑众生的智慧女神——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清(1644~1911年)
尺寸:纵125、横87厘米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藏

    唐卡是指以彩锻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是藏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多为藏传佛教题材。此唐卡为大白伞盖佛母,因其执物为大白伞盖而得名。据佛典记载,她具极大威力,能放大光明,能以佛的净德覆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她的护持。此幅唐卡上,大白伞盖佛母居中,身白色,三头,头上有小头,身体四周有无数手臂,每只手臂上又生一眼,手中都拿着法器;主臂的左手持有一柄白伞盖。脚下各种人物、动物是受其白伞盖庇护的众生。上方为其两种变化身,一为二臂像,一为八臂像,下方是她的三位护法神。整个画面人物线条工细绵长,动势优美自然,是唐卡中的精品。

 

 

汝窑青瓷盘(宋瓷之首,汝窑为魁)

万历皇帝随葬品——金翼善冠

清太宗皇太极的玉玺——篆文“天子之宝”

十二生肖

康熙赏玩款饕餮纹匏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