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均数的进一步认识

 慢点数学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问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速度为40千米/小时,返回时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

多数学生的做法是(40+60)÷2=50(千米/小时)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道题:在五年级一班学生爱心捐款活动中,12名女生平均每人捐5元,2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5.5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5+5.5)÷2=5.25(元)吗?这样做显然不对。因为如果我们用这个平均数去乘总人数,得到5.25×(12+20)=168(元)。而女生捐款钱数为12×5=60(元),男生捐款钱数为20×5.5=110(元),捐款总钱数为110+60=170(元)与刚才算的总钱数168元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是的,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不清晰,本质不透彻造成的。

平均数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捐款数,就要用全班总钱数去除以全班总人数,即12×5+20×5.5)÷(12+20)=5.3125(元)。的确,这道题到这里也就处理完了。但个人认为,如再能加以变式进行探索,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可以把题目条件改为“在五年级二班学生爱心捐款活动中,五(2)班20名女生平均每人捐5元,2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5.5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该怎么做呢?这时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20×5+20×5.5)÷(20+20)=5.25(元)这时就可以很疑惑的问学生:这样计算的结果怎么和(5+5.5)÷2计算结果一样呢?是不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引导孩子通过对比发现这两题不相同的是:原来的题目是五(1)班有12名女生和20名男生,而这道题是五(2)班的男女生都是20名。于是他们就会产生疑问:是不是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相同时,就可以把两个平均数相加再除以二得到全班的平均数呢?此时就要进行引导: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后就会发现,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就可以把两个部分的平均量相加再除以二得到总量的平均量,当两部分的数量不同时,就要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来求平均量了。在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加权平均数的教学渗透,也为以后的平均数学习做好了基础

再回到开始时的题目,40千米/小时是去时的平均速度,60千米/小时是回来时的平均速度,如果去时和回来时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就可以用40+60)÷2来进行计算。显然,在这道题中,路程是不变的,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时间必然跟着发生变化。因此,就需要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来求平均不妨采用假设法,假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120千米,那么往返的总路程为240千米,总时间为120÷40+120÷60=5小时,则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40÷5=48千米/小时。

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有时候只需要向前走一步,便可以做到窥全貌的效果,形成了对平均数的系统化认识,从而实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