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7):一文搞定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操作

 leeechen64 2024-05-13 发布于重庆

推荐阅读:

(1)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新时代教育的璀璨明珠

(2)如何把握大单元教学中“大”的深刻内涵?

(3)全球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4)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5)中小学实施大单元教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6)大单元与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情境、大项目等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七章  
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完全攻略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完全攻略”,即是对整个教学单元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设计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这通常包括确定情境性任务目标、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了解学情、确定单元目标等步骤,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当前中小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常见的几个模板:
模板一:
新课标(2022版)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2022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基本信息
年级学科:[填写具体年级与学科]
主备人:[填写主备人姓名]
授课人:[填写授课人姓名]
教材版本:[填写使用的教材版本]
二、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1.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名称

▪ 本单元的主题名称是根据内容精心提炼的,旨在明确学习方向。

2.单元概述

▪ 这个单元的核心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单元主题]进行的。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与该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或技能]。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科的基础和关键点,是[学科名称]这门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课时划分

课时一:初步了解,建构框架。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探讨[第一课时主题],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建立基础框架和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二:深入解析,加深理解。在学生对主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将进入[第二课时主题],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讨,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课时三:拓展应用,提升能力。通过[第三课时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时联系

▪ 这三个课时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围绕同一个[单元主题]展开,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从引入、深入再到拓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梯式的学习链条(学习流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1.学情分析
▪ 学生基础: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此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将对他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 兴趣点:通过前期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对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单元主题]的知识,并希望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应用。因此,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挑战点:尽管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感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某些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或者某些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将提供充足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
3.学习条件支持

▪ 设备支持: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设备器材和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满足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等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 环境支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宽敞、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室布局合理,桌椅摆放整齐,通风良好,采光充足。此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学习区域,如阅读区、讨论区、实验区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 资源支持: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网络平台。这些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学习软件等,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的需求。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四、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1.单元学习目标
(1)知识与理解

▪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具体列出的单元核心知识点]。

▪ 学生能够清晰解释这些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2)技能与应用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熟练运用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具体列出的相关技能],如[技能一]、[技能二]等。

▪ 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展示其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学科的长期学习动力。

▪ 增强学生的[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课时学习目标
(1)课时一

▪ [第一课时具体学习目标],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第一课时核心知识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 通过[第一课时具体活动或任务],检验学生对该课时的学习成果。

(2)课时二

▪ [第二课时具体学习目标],如“学生能够在理解[第一课时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第二课时核心知识点],并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应用”。

▪ 通过[第二课时具体活动或任务],评估学生对该课时的学习进展。

(3)课时三
[第三课时具体学习目标],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单元核心知识点]和[相关技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通过[第三课时具体活动或任务],检验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效果。
3.目标解析

▪ 对每个目标进行具体描述,明确达成目标后学生应展现的具体表现,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例如,对于“知识与理解”目标,可以通过课后测验、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准确掌握核心知识点并能解释其应用;对于“技能与应用”目标,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问题解决任务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度、课堂互动、学习日志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变化。
五、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
1.课时一
(1)任务设计

▪ 任务名称:[课时一任务名称]

▪ 任务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本课时任务后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如掌握[具体知识点]或能够完成[某项技能操作]。

▪ 任务内容:详细描述任务的具体要求,包括需要完成的练习、实验、讨论等,确保学生明确任务目标。

(2)学习活动

▪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展示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主体活动

▪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法,分享思路并相互学习。

▪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操作实践,如进行实验、完成练习等。

▪ 反馈交流: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 总结活动:教师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2.课时二
(1)任务设计

▪ 任务名称:[课时二任务名称]

▪ 任务目标:在课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具体能力],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 任务内容: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学习活动

▪ 导入活动:回顾课时一的内容,并引出课时二的学习主题。

(3)主体活动

▪ 知识拓展:介绍与任务相关的拓展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

▪ 独立思考:学生独立分析任务要求,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 小组协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任务成果,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

▪ 总结活动:教师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新知识的应用。

(3)课时三
(1)任务设计

▪ 任务名称:[课时三任务名称]

▪ 任务目标:整合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任务内容:设计综合性任务,如综合性实验、跨学科项目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活动

▪ 导入活动:通过案例或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主体活动

▪ 任务解析:教师详细解析任务要求,确保学生明确任务目标。

▪ 方案制定: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完善。

▪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如进行实验、调查研究等。

▪ 成果展示与反思:学生展示任务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 总结活动:教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应的复习和拓展任务。

六、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一:基础巩固型作业

▪ 内容: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习题、填空、选择题等多种题型。习题内容紧扣单元核心知识点,难度适中,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 目的:通过完成基础巩固型作业,学生能够检验自身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业二:综合应用型作业

▪ 内容:本作业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设计、调查报告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目的:通过完成综合应用型作业,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作业评价

▪ 评价标准:作业评价将遵循明确、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巩固型作业,将重点关注学生的答案准确性、解题步骤规范性等方面;对于综合应用型作业,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将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包括参与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思路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将重点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包括答案准确性、报告质量、项目创新性等方面。通过综合评价,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
1.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的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课堂互动的质量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细致回顾,教师应能够识别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足够有效和吸引人等。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的反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将学生的反馈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反思中识别出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进措施:

▪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采用图示、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对于需要实践应用的知识,可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实验。

▪ 优化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增加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 加强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 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积极寻找和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升级,确保教学资源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八、单元教学结构图构建

在构建单元教学结构图时,我们应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以确保教学设计的清晰度和有效性。该结构图应全面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课时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关联。


▪ 学科核心素养:位于结构图的顶层,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单元学习目标:直接关联于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明确了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 核心问题串:是连接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设计的桥梁。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学习活动设计:基于核心问题串,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应涵盖预习、新课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等多个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 学习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相对应,设计合理的学习评价任务。这些任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提问、测试、作品展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课时数:在结构图中明确标注每个学习活动所需的课时数,以便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构建这样的单元教学结构图,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貌,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该结构图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附录:
模板二:

模板三:

本文所选的三个模板大同小异,在本质区别不大。它们都具备如下优点和特色:

一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模板从单元基本信息、学习主题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到反思性教学改进和教学结构图,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闭环,确保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是强调育人价值。在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中,模板强调了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使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是考量学情分析与环境。模板要求设计者进行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开放性学习环境,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目标导向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部分要求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

五是活动设计指向性强。学习活动/任务设计部分强调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

六是评价设计多元化。学习评价设计部分提供了两种方案,既可以针对具体任务/活动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单元整体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是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单元作业设计部分要求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及长周期作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八是反思性教学改进。模板要求在实施后填写反思性教学改进,这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九是教学结构图直观清晰。单元教学结构图部分通过图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课时数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结构和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