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99篇 《伤寒论》脉法5

 同人王皓宇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伤寒论》的第一篇是辨脉法,辨脉指的是如何通过辨别脉象反映的人体疾病现象。第二篇是平脉的理论,讲的是如何在临床中应用上述理论。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用现代的视角看,人体的脉搏就是血液(水分)和热量的综合体。热量是推动血液(水分)的动力,血液(水分)是隐藏包含热量的载体,两者相互发生作用。通常来说,如果血液中水分偏多(湿气多),则会导致血液中红血球相对变“稀”,则血氧浓度就会不足,很容易出现疲惫等疾病。如果人体血液水分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内热等症状。
人体的气血运行模式受到气候变化和呼吸的影响和左右。譬如,春天,天气开始温暖湿润,人体的气血从体内流向体表,在乍暖还寒的状态,有冷热两种力量左右,所以出现弦脉。秋天,外界变凉,但身体还有内热,就会出现浮脉。冬天天气寒冷,气血就向体内内收,出现沉脉。夏天天气炎热,气血就会运行加速,脉象有力。
人体的脉象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譬如愤怒、恐惧、饮酒等,变化也很快。
寸关尺的脉象对应相应的脏腑,寸关尺的强弱快慢实际上反映的是气血流经各个脏腑的状态。譬如肾虚,暗含的意思可能是气血流经肾脏的较少,所以尺脉自然很沉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肾脏包容和处理的血液量不足,对人体整体运行的支持也就偏少。再譬如:左关脉洪大有力,对应的肝脉,暗含肝系统里可能有内热郁结,反映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则体现到肝系统对人体整体支持不足
人体的血液(津液)伴随着热量流经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皮肤,通过脉象就能反映出相对应脏腑是血液(津液)不足、还是热量不足?当人体生病后,脉搏就会变快、变慢或者变浮和变沉。这些现象很容易使中医师在临症时迷惑不清,中医师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定力”是确保临床能准确辩证的关键。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人体健康状态的下的基本准则。如果脉象不相符,则说明有疾病出现。人体的气血伴随呼吸出入按照时间规律循环周身。根据两个胳膊手腕的“局部”便可以观察到人体“整体”的气血变化。
如果感受风邪,则脉象就会出现浮而虚(自然界的风邪会加速蒸发消耗人体的津液,皮肤肌肉的津血被消耗后就会出现浮而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紧(寒邪会导致收缩牵引),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肾脏净化血液的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多余的水分沉积在体内),急弦的反映了胃和小肠有水饮(胃如果有过多水分直流,肝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水反),动脉反映了身体有(内热郁结在局部导组织酸化就会产生疼痛),数脉反映了身体有内热(脉搏跳动过快)
如果与病症不相对应,必须了解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不同
健康的状态就是“中间和平和”的状态,脉搏太过(过分有力洪大)是病态,不及(过分沉弱)也是病态。病邪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通过脉象分析一定能找到根本原因。通过脉象结合问诊、观察仔细分辨在病位是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查推断脏腑的盛衰。
中医的知识,一定是适合传授给善于思考和聪明的并且坚守正道的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搏跟随呼吸之气的出入而行。初按脉搏时,脉搏来得快去得慢,这是因为吸气慢、呼气快,叫做“内虚外实”;初按脉时,其脉来的慢,去的快,这是因为吸气快、呼气慢,叫内实外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高明的医生,通过察颜观色就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
如果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严重,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这是因为,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证的特点,表证脉应该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证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如果病人自诉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阴证而见阳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所以知道疾病将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很厉害。第二天医生到了病家,见病人朝墙安然入睡,这表明热已经退了(内热会导致病人烦躁)。此时,即使脉象还未趋调和,也可以断言疾病已经痊愈。
吐过病人朝墙而睡,医生来后,并不惊坐而起,却盯着医生,说话吞吐支吾、欲言又止,给他诊查时,却吞咽唾液,这是病人假装生病。假如病人的脉象正常,医生就可故意说这个病很重,应当服涌吐药及泻下药,并须针刺、艾灸数十、数百个穴位,以吓唬病人,这样才能痊愈(中医的心理疗法)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医生诊脉时,病人打哈欠的,这是没有病(人体有病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打哈欠是一种松弛的状态)。医生诊脉时,病人呻吟的,这是有病。如果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风病指的是津液损伤);摇头说话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人体有疼痛的话,通常就不愿意说话);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人体的气不足,身体就不能被充盈起来);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好象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这是脘腹影响到心的疼痛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所谓的伏气病,就是指是在某个时刻冻到、热到或者坐月子没坐好留下的病。这种病必须时时留意观察,注意及时发现病人,以便尽早治疗,拖的越久,通常越难治疗如果病人以前得过伏气病,就应该及早诊查。
伏气病如果遭遇新的疾病的“叠加”就会导致“雪上加霜”。譬如腿部有伤,再来一次打击通常会引发旧伤。譬如一个人脉象微弱的,出现咽喉疼痛剧烈,好像创伤一样,这通常不是喉痹证。病人说:咽喉的确疼痛。虽然如此,现在又想腹泻。实际是腹泻导致的水分流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