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大学者一区文章(IF=15),童年不良经历加速衰老,女性尤其明显

 妙趣横生统计学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过程,并不总是稳定地按时间顺序进行。加速衰老是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和死亡的公认危险因素。在各种衰老指标中,端粒长度(TL)是一种应用广泛且可靠的指标。TL缩短似乎反映了与衰老相关的氧化应激负担的累积和衰老相关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增加。
最近,一些研究调查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之间的关系,但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的对象在性别结构上存在差异,男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固有的差异都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另外,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理和社会因素作为可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又同时与生命早期不良经历和衰老有关,可能介导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之间的关联。
因此,研究者提出了疑问,期不良经历是否与生理衰老有关,如果是,性别是否会改变这种联系,而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是否会介导这种联系呢?
对此问题,浙江大学刘足云研究员课题组使用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B)的142 872名成年人的大样本,在Top期刊《Advanced Science》(一区,IF=15.1)在线发表题为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的原创性研究
研究结果证实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缩短之间的性别差异期不良经历与女性的TL较短相关,但在男性中不相关,并提示了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原文PDF获取方式:本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原文”

研究设计

本研究纳入了英国生物银行(UKB)中142872名参与者,旨在检验:

  • 期不良经历是否与TL相关;

  • 性别是否改变了这种联系;

  • 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是否在这种关联中起中介作用。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者用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HRS)的数据集验证了结果。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缩短显著相关
童年期不良经历(身体忽视、身体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除情感忽视外,与TL显著相关,累积得分越高,TL越短,累积得分与TL的剂量-反应相关(P < 0.001)。
由于TL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团队还将TL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PRS)作为协变量纳入,进一步调整TL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的Model3中,这些关联没有变化。
此外,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与TL缩短的关联在所有不良经历中最为显著。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缩短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重点探讨童年不良经历与TL缩短之间的性别差异。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完全调整后的模型结果显示:
  • 在女性中,累积得分和童年不良经历的个体类型几乎都与较短的TL显著相关

  • 而男性中,只有身体虐待与较短的TL显著相关。

不良经历的累计得分和身体虐待与性别在较短TL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女性中,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部分介导了这种关联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不良生活方式指数(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不规律运动、身体质量指数)和精神障碍指数(抑郁、焦虑、失眠)在童年不良经历与TL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不良生活方式指数部分介导(4.1% ~ 18.5%)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女性TL的关系。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虐待(18.5%)和身体虐待(11.8%)。
  • 精神障碍指数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女性TL的关系中起5.1% ~ 11.2%的部分中介作用。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侵害(11.2%)。
总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童年不良经历与较短的寿命之间存在性别特异性关联;与男性相比,童年有不良经历的女性更有可能拥有较短的生命周期。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部分介导了女性的这种关联,特别是在身体和性虐待方面。这些发现强调了行为和心理干预在促进经历过童年不良经历的妇女健康老龄化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由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兼聘教授刘足云,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及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笑峰为通讯作者。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足云研究员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足云研究员团队致力于衰老及老年病分子流行病学(人体衰老精准评估及其应用)这一特色方向,提出表型年龄——Phenotypic Age计算模型,工作被临床实践指南、Nat Med等广泛引用。迄今,刘足云教授累计发表80余篇SCI收录论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高影响力期刊Aging Cell(2020,2021,2023)、The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2023)、PLoS Medicine(2018,2019)、BMC Medicine(2018,2019,202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6)、eClinicalMedicine(2022)、JAMA Network Open(2022)等发表论文近70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