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方寒热并用,补泻兼行,适应病症极广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4-05-13 发布于四川

究明研用要点:由于少阳三焦是联系表里上下、五脏六腑之枢,津气升降出入之路,小柴胡汤结构又系寒热并用,补泻兼行,所以此方用于临床也就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若从三焦论治,则上焦气郁津凝的咳、悸、昏、眩,中焦津气逆乱的食少、呕逆、便秘,下焦气郁津凝的疼痛、尿少,皆能治之。

以此方进退化裁,可治气郁、津凝、液阻(黄疸等)、失血等症,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故是和解少阳的总方。正如清代医学家章楠所谓:“仲景分六经病证,各有主治之方。如桂枝汤、小柴胡同为和剂,而桂枝专和营卫,为太阳主方;柴胡专和表里,为少阳主方,以其各有部位深浅不同也。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腑,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故为少阳之主方。”

辨析适应病症本方的临证应用,仅《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载即有19条之多,后世又将此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内容极为丰富。陈潮祖教授博纵古今,并结合自己的运用心得作了符合临床实际的归纳、解释,很有参考价值,兹整理于后,以广其用。

《伤寒论》第96条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反映了五脏上下表里各部症状,若不联系手少阳三焦分析,势必很难令人理解。

《伤寒论》第97条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此条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平素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二是寒热往来是邪气与正气相搏,正邪纷争的病理反映。三是“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是指肝胆与脾胃相连,肝胆有邪,可以引起腹痛和呕逆等脾胃病变。是仲景论述本方证病机及胆胃不和的条文。

《伤寒论》第99条指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颈项强而身热恶风,似桂枝汤证,胁下满则非桂枝汤证矣!故用此方和解少阳,流通津气,柔和筋脉。方中甘草、大枣,当作缓急解释。

《伤寒论》第100条指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方所治腹痛,病在胆胃,疼痛部位当在剑突或肋缘下面。初起难分寒热,可先用温中补虚、柔肝缓急的小建中汤,从中焦虚寒、肝木克土论治;不效,再用本方清热利胆,开郁行津,缓急止痛,从胆经湿热论治;若寒热错杂,可用柴胡桂枝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肝藏血,血室即指肝脏。肝胆同居,用此方疏利枢机,可使内陷之邪仍从表解,其血不结,寒热如疟状可愈。此条示人以脏病治腑之法。

《伤寒论》第229条指出:“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大便溏,小便自可,说明二便通利,二便通利而发潮热,胸胁满不去,自是气郁津凝于胸胁使然,故用本方疏通少阳津气。

《伤寒论》第230条指出:“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便秘的机理甚多,热盛伤津,肠中燥结,舌苔黄燥者,可用承气汤类寒下;寒冷积滞,肠失传导,舌质淡嫩者,可用温脾汤类温下;阴虚肠燥,燥结不通,舌红少苔者,可用增液汤类润下;此证便秘而见苔白,是津凝不布之象,既非寒下之所宜,又非温下之所对,润下更在禁例,投小柴胡汤疏畅三焦津气,使津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庶无燥结之忧。这种便秘以三五日一行,经年如此,别无所苦为其特征,胁下硬满则是使用本方依据。

《伤寒论》第266条指出:“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胁下是肝胆部位,胁下硬满而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自是少阳病无疑。

《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指出:“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无论何种黄疸,只要兼见腹痛、呕吐,均可暂用本方疏利三焦,通调胆经。

《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条说明只要病机属于邪在少阳,见到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不必悉具。

综合仲景使用小柴胡汤条文,有胸胁苦满的9条,呕或干呕的8条,腹痛或胁痛的7条,不欲食的6条,往来寒热的4条。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痛或腹痛,呕或干呕,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此外,眩晕、项强、发热、潮热、发黄、头汗、咳嗽、心悸、小便不利、不大便诸征象,偶亦有之。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