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场大队第一任书记的精神财富

 黄之中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原吴江县八坼公社农场大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全县响当当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张国祥更是远近闻名的好书记。


图片

▲原吴江县八坼公社农场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国祥像(江南布衣提供)

张国祥,1933年5月出生,18岁开始当农场大队北1队队长,1956年8月入党,1963年7月至1974年9月担任农场大队党支部书记,1974年10月到1975年7月被调到八坼公社工业公司任副经理。1975年8月继续担任农场(创)大队(村)党支部书记,直至1987年2月病故。

张国祥在担任农场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常常告诫大小队干部: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书记女儿回忆说:“60年代中期,乡下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到处都有,邻居们吃了上顿无下顿的事,十分普遍。生产队是按人头统分口粮的,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我家两个大人,三个孩子,相对来说粮食比较宽裕,所以时常有隔壁邻居来向我们家借米下锅,我一直不同意父亲把自家的粮食借给邻居。我爸对我说'只要我们家里有米,就不能让邻居们挨饿’”第二生产队的倪某金和倪某弟等邻居都到张书记家中借过饭米。

脚踏实地抓关键,无怨无悔管份外


图片

▲原农场大队农技员、八坼小学退休老师倪泽明(江南布衣提供)

原农场大队第二生产队倪泽明,谈到张国祥书记时,激动地说,他1961年从吴江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因一直被父母娇生惯养,虽然出身在农村,但和城里的小青年没有多大的区别,很难适应干农活,农田的田埂也走不稳,别说参加生产劳动了。张书记知道他的实际情况后,1961年10月,给他安排了生产队会计的工作,1965年又把他调到大队农技员的工作岗位上。倪泽明说:“在我当大队农技员的4年时间里,每逢双季早稻开始浸种催芽的时候,张书记总是在晚上,叫我和他一起到各个生产队去查看催芽育秧的保温工作。其实每个大队都有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大队长,但张书记为了确保不误农时,坚持自己到现场,并且队队跑到,不会遗漏一个的。”

倪泽明介绍:“1970年,农场小学需要一名代课老师,张书记又想到了我。感谢张书记的推荐,才使我有机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2000年1月,我从八坼小学光荣退休,我能有今天,同样不能忘记我们的好书记张国祥。”

带头号召队干部和社员为受灾村民捐款安家



1971年12月,农场大队老三队陆家港自然村因有人乱扔烟头引发大火,生产队的20多间猪棚和生产队长徐献春家的三间草棚,全部都烧光了。张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召开大队党支部全体会员会议,共同商讨如何让徐献春有个家的问题。会上他带头号召全体支部委员捐款,然后发动各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共同献爱心。张书记的邻居,时任农场大队老三队队长陈根炳回忆:“我们生产队年终分配的余支户,每家每户捐5元,有会计统一扣款捐赠,帮助徐家解决燃眉之急。”70年代初的5元人民币,如果按同比猪肉价来计算,就相当于今天的600元左右了。

照顾困难户是工作职责,拒绝受礼受贿更要率先垂范



原农场大队第三生产队杜员吴桂生,家庭比较困维,大队党支部为了照顾他家,在1972年把他的儿子优先安排进队办企业,吴桂生为了表示感谢,特地托人从上海买来几条牡丹牌香烟,送到张书记的家里。张国祥先是给他讲了一番道理,然后坚决地把礼物退了回去。

带领群众苦干的最好办法就是身体力行


1974年腊月,农场大队准备围垦山荡河,由于当时的排水设备只有两台老式的抽水机,近800亩的山塘河水全靠这两台机器24小时连续不断地排水。为了保证进度,也为了让负责打水的机工回去与家人过个团圆年,张书记带领全体大队干部,除夕夜的年夜饭就在山荡河的船上简单地将就一下,以便彻夜看护这两台抽水机。

图片

▲农创村门楼(基础就是70年代挑出来的山荡大坝)(江南布衣提供)

没有凭权力,多占一票一证


农场大队成了吴江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后,计划经济中好多紧缺商品,只要农场大队需要,上级单位基本上都能满足。计划经济时代,城乡青年结婚的时髦货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都是有钱难买的紧俏商品,那个年代,谁家拥有一辆凤凰和永久牌自行车,远比现在拥有一辆奔驰轿车更有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张书记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家和亲戚朋友从中谋私利。

为救女青年沈四英一命,借用县委的吉普车和司机



1974年某月,原农场大队北一队19岁的女青年沈四英,患上一种叫流行性出血热的疾病,全身肿胀,当时由夏根宝用拖拉机送到平望医院时,患者整个身体已经肿得连衣服都脱不下来,只能用剪刀剪掉,医生检查后,告诉病人家属,已经没有办法救治了。张书记得知这一情况,把沈四英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通过多方打听,知道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生可以医治这种疾病。

张书记特地赶到县政府,找到了县委主要领导说明情况后,以农场大队党支部的名义提出借用县政府的吉普车和司机,把沈四英急送上海华山医院救治。由于张书记的当机立断,沈四英在上海华山医院医生的精心医治下,逐渐恢复了健康。

我们通过电话与今年69岁的沈四英取得联系,问她张书记向县政府借车送她去上海看病的事还记得吗?沈四英感动地回答:“怎么能忘记,我的命就是张书记帮助抢回来的,没有张书记,我早就不在人世间了。”

政府的精神奖励可以独享,但金钱的奖励要共同分享



1975年,张国祥因工作出色,受到吴江县政府的嘉奖,县政府给他发了700元奖金。张书记认为政府的褒奖,是党组织对个人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亦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的鞭策。至于这700元的现金奖励,自己不能独吞,作为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能干出点成绩,这也是一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他把这700元现金在党支部会员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

为解决贫困户大龄青年的婚姻,制订倾照顾和优先安排政策


图片

▲原农场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王某生妻子王菊英(江南布衣提供)

70年代中期,农场大队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大龄男青年找不到对象,张国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大龄青年能结婚成家,张书记真的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了。

原农场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王某生,4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患者有智力障碍,奶奶年事已高,家庭条件十分贫穷,加上王某生这个小伙子,属于不议事的那种老实人,到了26岁还找不到对象,而且像王某生这样的男青年,全大队还有不少。张书记一直把这事记在心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找到了解决贫困家庭大年龄男青年找对象的“灵丹妙药”:凡是农场大队的大龄男青年,如果能找到对象结婚成家的,新娘子一律优先安排到大队丝织厂上班。张书记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农场大队党支部遂即作出此决定。短短两年时间,农场大队有8名贫困家庭的大龄男青年,凭借这一优惠政策,找到了对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拆旧房建新村,为村民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70年代初,农场大队7个生产队276户农户中,有65户村民住在草棚里,因为陆家港自然村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从苏北迁徙过来的。为了彻底解决社员们的住房困难,大队党支部决定:把分散在全大队的旧民居,统一规划、统一改建成新型的村民小区。大队党支部专门派人到华西大队学习取经,根据华西大队的做法,结合农场大队的实际,制定了如下决定:大队以每户提供(折合现金500元)的建房材料补助,新村建设规划在陆家港自然村,新房由村民自建。1975年,农场大队旧村改造工作正式开始,分散在全大队7个生产队拆下来的旧房材料,都是靠村民出早工、开夜工用农船搬运过来的。在全大队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978年底,为期三年的新村改建工作如期完成,276套新房全面竣工。65户常年居住在草棚里的村民和邻居们一起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农场大队因此开创了吴江县农村旧房改造的先河。

图片

▲1975年 农场大队建成楼上楼下的新村集居区(江南布衣提供)

集体经济壮大后,想方设法让村民从中得利



1980年《农创大队人均分配达到322元》全县第一的水平,集体经济在不断壮大。面对大队日益增长的集体积累,张国祥一直在琢磨,如何让社员们来共同分享集体经济的硕果。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黑白电视机刚刚流行之际,先富起来的农创人,争先恐后地购买黑白电视机,以此来改善乡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张书记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惠及每家每户的优惠补助政策,即农创村民购买黑白电视机的,以家庭为单位,凭购机发票,每户补贴100元。这个政策一出台,深受村民的热烈欢迎,短短一年时间内,农创村民基本上都享受到了这一优惠。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张国祥生前再三告诫支部一班人:我们要做群众信得过的大队干部,千万不能搞特殊,千万不要多占集体便宜。张书记不仅没有沾权力的光,有时候还要做“倒贴书记”。原八坼镇镇长石兴中说:我们镇上的领导到农场大队指导工作,中饭一般都是在张书记家吃的,这么多年来,张书记在饭菜招待上,倒贴不少,他自己从来也没有开口要大队补贴过。一尘不染、廉洁奉公,张书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脚踏实地抓关键,无怨无悔管份外



原农场大队第二生产队倪泽明,谈到张国祥书记时,激动地说:“他1961年从吴江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因一直被父母娇生惯养,虽然出身在农村,但和城里的小青年没有多大的区别,很难适应干农活,农田的田埂也走不稳,别说参加生产劳动了。张书记知道他的实际情况后,1961年10月,给他安排了生产队会计的工作,1965年又把他调到大队农技员的工作岗位上。”倪泽明说:“在我当大队农技员的4年时间里,每逢双季早稻开始浸种催芽的时候,张书记总是在晚上,叫我和他一起到各个生产队去查看催芽育秧的保温工作。其实每个大队都有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大队长,但张书记为了确保不误农时,坚持自己到现场,并且队队跑到,不会遗漏一个的。”

倪泽明介绍:“1970年,农场小学需要一名代课老师,张书记又想到了我。感谢张书记的推荐,才使我有机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2000年1月,我从八坼小学光荣退休,我能有今天,同样不能忘记我们的好书记张国祥。”

农场大队的集体经济富裕到可借款给八坼公社信用社度过难关



原农场大队第三产业生产队陈金兴介绍:“1976年年底,八坼公社信用社要应付各个大队的年终分配,资金一时难以周转,信用社周主任想到了农场大队,特地赶来向张书记请求借款,承诺一周之内立即归还,以帮助信用社度过急需资金的难关。”

荣誉面前不骄不躁



由于张国祥带头苦干、奉献在前、防微杜渐、清正廉洁,多次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1976年12月10日到17日,《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张书记作为吴江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代表,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确,

1977年8月24日,张国祥被八坼公社选举为出席江苏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大会的先进代表,并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2月,农创大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获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亲笔签发的人民政府嘉奖令。

积劳成疾患上尿毒症


1985年初,张国祥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实在支撑不住了,去上海华山医院就医。检验结果让大家十分震惊:尿毒症,已经严重到必须换肾才有生存希望的程度。上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都十分重视,吴江县委决定:派出于孟达县长和八坼镇镇长石兴中,专门负责张书记的治疗事宜,最后因找不到配对的肾脏资源,张国祥于1987年2月20日不幸病逝,享年54岁。

图片

▲2024年3月22日,《农创村志》组召开张国祥书记事迹座谈会(江南布衣提供)

张国祥为农创村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987年,张国祥病故时留下的集体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有48.5万元,固定资产有1850万元。应收应付款相抵后,应收款4万元。原农场大队出纳会计张寿昌,在张书记病逝以后,公开向村民亮出家底:“这笔钱,可供全大队村民吃三年,绰绰有余。”

回顾张书记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农创(1977年由农场大队改为农创大队)村党支部形成了既闪耀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又有他个人独具特色的一种精神:爱民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这就是农场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国祥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END

      责编:王秋蕾

      美编:徐   剑

     审核:王来刚

     图片:江南布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