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湿胃苓汤】

 醒真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除湿胃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歌诀:

除湿胃苓厚朴苍,陈泽赤苓猪苓尝。木通肉桂草灯心,白术防风滑栀襄。

组成:

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

用法:

水二钟,加灯心二十根(1.5m),煎八分,食前服。

功用:

清热除湿,健脾利水。

主治:

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方义:

本方即《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加栀子、木通、滑石、防风而成。方中以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肉桂)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栀子、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少佐防风散肝舒脾,祛风胜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

运用:

本方主治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外蒸肌肤所致的皮肤红斑,水疱、渗液等症。辨证要点以红斑,水疱半纳呆、腹胀为主。

治疗脾虚湿蕴,气滞的蛇串疮,以局部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饮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滑为主。

加减化裁:

疼痛明显,日久不退者,加化瘀通络之品,如郁金,元胡索、乳香、没药、丹参;壮热严重者,若侵及目睛时,可加羚羊粉0.1-0.15g冲服;若热象较著则加板蓝根、双花、土茯苓;湿较著者加车前子、茵陈、薏米仁之品。

使用注意:

若以火盛为主者,则不宜用。

附方:

【胃苓汤】

组成:甘草5g,陈皮5g,官桂3g,泽泻9g,猪苓9g,厚朴9g,茯苓9g,苍术9g,白术9g。

功用:温化寒湿,健脾利水。

主治:小伤湿停食,脘腹胀满,泄泻,小便短小,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

出处:《丹溪心法》

重要文献摘要

《金鉴》:“主治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参考资料

[1]  彭怀仁 · 《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7册》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年

[2]  宋爱莉,柳长华 · 《外科常见病实用方》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年

[3]  何宇声 · 《临床常用方剂歌诀》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