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意拳七步丹田功

 pyb5599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意拳站桩功 2024-05-10 11:24 北京

鹰之按语:
  久想介绍七步丹田功,虽然意拳并不谈丹田,但是从丹田功却可以看到意拳的来路,意拳与形意拳、心意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此篇中“闸丹田”中的两手抱球的意念,与意拳站桩的意念就是完全一致的。
  王芗斋先生在创意拳时,吸收了多个拳派的精华,摒弃了套路等招式,让拳学锻炼更精炼,用站桩、走步、试力等相对简化的方法,通过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来达到锻炼内力的目的。例如,七步丹田功中的手足动作都是内部功法的外化,是通过有形的动作做内力的导引,而王芗斋所传的拳法则尽可能将动作简化到几乎无存,纯以意行。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锻炼方法,难言孰优孰劣,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习练。
以下是马琳璋先生的“心意拳七步丹田功”的内容:
  从前,对于心意拳的内功,特别是丹田功的修炼是秘而不宣的,顶多只在极少数人中间传流。今天,为了真正弘扬心意拳,故将从前秘而不传的功法介绍出来,以飨学者。

图片

1,调息
心意拳的每日练功,按照古人的“子前午后”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时间最好在一天的早、中、晚三遍练功。不论在什么时间,练功之前一定要先作调息。调息,顾名思义是“调整呼吸”的意思。心意拳练功的—呼一吸为一息。调息是在练功前,先用口向外吐气七口,是鼻吸口呼,吐故纳新,吐出胸腹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的空气。做完吐气以后,改为鼻吸鼻呼,最好36次。等呼吸调整均匀以后,心平气和了,即可以做以下七步丹田功法了。
2,入静
练功前的入静很重要,这是练功养气的第一步。古人说:静生气。即练功只有在入静以后才能生出气来入静时要做到神光内敛,意不外驰,杂念不能生,超然於物外。此时炼功者的身体就像与天地融为一体,物我不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练功者两耳似听非听,听而不闻;两眼似看非看,视而不见;于此状态,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感觉。《六合心意拳古谱》上说:“心要定、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净后无物,无物才行气;行气时绝象,绝象后必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通;神通万物有归着。”
入静时两眼要尽量微闭,是心与眼合也。意念集中在两眉中间的印堂穴(也叫祖窍穴)。
注意:有高血压的练功者不能意守印堂穴,防止血压上升。可以进行周身运气(有的叫做贯气法)
3,呼吸
心意拳的呼吸有几种,我在拙作《心意拳真谛》一书中已经有介绍。练习心意拳内功时,基本都用顺呼吸,即自然呼吸。
(1)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用肺呼吸,它是用鼻子吸进气,肺部扩张,腹部平伏,呼气时肺部平伏,小腹凸起。
(2)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就是用腹部丹田呼吸,即吸气时直接将气吸到腹部,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缩。
(3)反呼吸:也叫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心意拳一般都采用鼻吸鼻呼的方法。当功法练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有反呼吸,到最高层时也可以有体呼吸。
练习心意拳七步丹田功一般开始阶段都是用鼻呼鼻吸,也就是自然呼吸。配合动作是动作伸展时为开,吸气;收缩时为合,呼气。这种练气养气的方法在心意拳中也可以叫做“开合功法'。
为了让学习心意拳的人对气在体内的行走路线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将气在体内的顺行路线介绍如下:
吸气时,头向前昂,身体向前折曲,气的运行路线是气从鼻吸进,过鹊桥,下膻中,到下丹田,至睾丸,然后导引过会阴,长强,上命门,夹脊,上玉枕,百会穴,再按任脉下行,下膻中到下丹田,经身体督、任二脉行走周遍,此为一小周天
在练功中,炼气运气时,有的人可能气冲不上去,可以眼向上视,提肛收腹,舌顶上腭,则气可以过关,这是关窍。
呼气时,头往后伏。
心意拳的呼吸,是吸为虚灵劲,呼为实劲。因此在实用时一定要掌握好气的呼和吸。
4,贯气法
当入静意守一会后,内视祖窍穴,心意拳就是心与眼合,要守一会。可以意领气,向下降气、贯气,气下行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尾闾微收。两手掌心向下,五指叉开向前,虎口相对,从上往下按。身体同时随手掌下按,往下屈膝,慢慢下蹲,将气降到两脚的涌泉穴,最好入地三尺。当感觉气降到不能再降时,再由两脚涌泉穴顺两腿而上行,身体也随之站起。当气行到两胯的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气到会阴穴。用尻尾骨处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会上升。可由身体的后面督脉上行,过命门经夹脊直上玉枕,过玉枕到百会穴守一会,当再运气行气时,气从泥丸往下再降到印堂穴,稍停一会,由印堂下行至喉头,从身体内任脉直走过心窝到绛宫穴,经中丹田再到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由下丹田往上,要提肛;气复经夹脊、玉枕上泥丸穴。依此路线气再到中丹田,静守中丹田,此时,只收气不出气,气伏丹田。如此练习贯气以后即可准备练习丹田功。
七把丹田功的具体练法
第—把:竖丹田
身体自然站立,然后微蹲,两脚距离同肩宽。先调息,等气息均匀缓和以后,以意领气,将气沉于丹田守一会,再将气从(下)丹田(气海)上运至上丹田(印堂)。在向上运气时,两手掌掌心朝上,五指叉开向前,手和身体随气的上升而上升。当身体升到不能再升时(此时已经恢复原站桩立式),两手翻掌,掌心向下,虎口相对,十指朝前,手掌和身体随着下落。意念也由上往下,落至中丹田(气海),两手要呈鹰爪抓劲,要扣气,不呼也不吸,停住意守一会。
这样手掌和身体一起上下:上升时身体直立,成站桩直立形,手掌心向上,虎口均向外;下落时两腿微曲,成半下蹲姿势(如骑马式),手掌心向下,两虎口相对。练此势要丹田随手掌和身体的上下起落而升降,如此反复练习,36次为—把结束。
说明:也有的人在练竖丹田功法时是单手,注意在做单手的一升一降时,一定要注意两掌的对称和均衡如先上升左手,左掌心向上,引气上升,而右掌一定要俯掌,掌心向下,两掌成阴阳对称式。并且在左掌上升的同时,右掌往下右捋按才行。然后再做右掌上升,左掌往下捋按;不管哪手上升或者下捋,都要五指叉开,这样气力才能到指梢(指为筋梢)。无论单手还是双手,一定要升起时身体直立,下降时身体下蹲成骑马遵裆式。
第二把:搂丹田
身体直立,开左脚向左一步,站立时两脚距离与两肩同宽。两手翻掌,掌心朝上,虎口均向外,十指均叉开,由两胯旁向上托起,吸气。引气上行到百会穴,然后引气猛然下降。气下行时要沉肩坠肘,松腰松胯,尾闾回收。当气下行,两手翻掌心向下,虎口相对,十指叉开均向前,随气下降而作下按。
做搂丹田时要二手如钩、从上向下做搂的动作,身体下蹲,两腿屈曲。以意领气,气由两腿下行直到两脚涌泉穴。当气降到两涌泉穴时,由涌泉穴顺两腿向上行。身体也随气的上升而慢慢逐渐站立起。当气随手走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里收气聚到会阴,稍停一会,气再由身体前面向中丹田汇聚。然后再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过两耳后高骨继续上行到泥丸宫,从泥丸宫再下行,过鹊桥再将气归入中腹部丹田。当气到中腹部丹田时,两手指成勾,用手从外往里搂气(也可从上往下搂),但均要出手如钻,回手似钩。身体随搂气往下蹲,逐渐成骑马步。36次为—把结束。
如是两手往前搂时,手掌有前插的劲意;回搂时两手十指如勾,像钩子勾人一样。区别搂丹田和竖丹田,注意是两手从上往下为搂;两手从下往上起为竖。
第三把:坐丹田(又名蹲丹田)
站式同前。仍从气伏中丹田不动,身子已经下蹲成骑马式。身体下蹲时,两掌下按,用掌按时,其气下行。气在意念引导下行到下丹田,再顺两腿下行直到涌泉穴。当身子已经不能再下蹲时,两掌也不能再下按了,气也不能再下行时,身体慢慢直立站起,两掌同身体一齐上升,此时以意领气,由涌泉穴顺两腿上行,直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里收,气过会阴穴回升到中丹田。
如果继续练习,身体再由上往下,降气;身体上升,手掌成勾抓力而起,身体恢复成站立式,吸气。如此反复练习,36次为一把结束。
第四把:(1)闸丹田
此步功法,是吸气养气在中丹田,守住不动,聚气伏气。练时两腿微屈半下蹲,头顶项竖,下颔里收,闭唇叩齿,舌顶上颚,两眼微闭;两掌掌心向内,十指叉开微曲,掌心内含,虎口均向上,两掌如抱一气球,抱在腹部丹田两旁,不紧不松。紧了手中气球会挤破,松了气球会飞掉。这样,扣住气在丹田中,就像闸门闸住水一样,蓄而不流;有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感觉,这样自然会将真气聚在丹田处。此式是聚气和伏气,气只收不放。
第四把:(2)开丹田
盘炼法:站式同闸丹田。两手掌心相对,手背向外,由小腹两边向外慢慢展开,外展时吸气,当感觉身体内吸满气以后,两掌掌形不变,再从外向里合掌,合时呼气(身形手形均不变)。这样用两掌开合的方法,来调剂身体内部的气的交流,以达到益气养气的目的。36次为一把。
练习此式,两手掌展开,就像打开闸门一样,身体由以意领气,将聚伏在丹田的气用意向身体四肢和周身散发,气自会溢贯全身,自然全身无处不到。这样将聚伏在丹田的气向全身发散,也就是开丹田。
有的练习者是将闸丹田和开丹田放在一起炼,实际此两式就是心意拳的运气大开合练气法。
第五把:砸丹田
我在《心意拳》一书中已经介绍了“心意拳内功功法”其中第5式名叫“击丹田”其实也就是砸丹田。心意拳的每一手一式都有很多种练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目的仍在丹田功法,是为练气养气而已。
此步功法是练习前几步功法,身体内部有了一定的内气充实以后,再对自己的丹田进行进一步的锤炼。练时取直立站式或者半下蹲式均可。
现以半下蹲式为例:马裆步蹲好,两手攥拳,分别置两腰部。先出左手,向左外抓取,就像从空气中抓气一样,手运到身体左前方时,由掌攥成拳,拳眼朝外,用拳的根部向自已的腹部左侧捶击;接着出右手,反掌向右外抓取,也是像从空气中抓气一样,当手运转到身体右前方时,右掌由掌攥成拳,拳眼朝外,用拳根部向自己的右腹部捶击。这样两拳反复捶击腹部,自然会捶击力震动丹田;锻炼日久,自然丹田气足,内功坚实身强力壮,功力大增。36次为一把。
记住:每次捶击小腹丹田时,手向外抓时要用力吸气,捶时要鼻中喷气,这样可以锤炼身体抗击打的能力。
第六把:射丹田
当以上几步功法练习—段时日,身体内部的气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感到内气充盈,周身气力越来越大时,可以作射丹田这步功法。
盘炼法:立正站好,左肩领前,左足向前进一步,落地后屈膝成箭步,右足在后,腿挺直,这在心意拳中叫“华柱步'。两手成掌,掌心向下,十指叉开向前,左掌放在左膝内侧,右掌按在裆部。练时全身合力吸气,两掌用掌根撞击小腹丹田处,再向前抖击,呼气,是为射丹田。意在将丹田之气向前射出,就像向前将箭射出—样。36次为一把。
第七把:养丹田
心意拳既然是内外双修,阴阳互补的上乘内家拳法,其内修、内养就要在养丹田上下功夫。此步把功法,不光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为了增加内功功力,实战时用于自卫,与敌相搏而取胜。平时内养则用于健身强身,延年长寿。因此,不能片面地理解养丹田这步功法的真正意义。
盘炼法:立正站好,开左足向左方,两足掌微内扣,距离与肩同宽,十趾抓地,足心内含。然后身体微微下蹲,两膝微屈,尾闾中正,头顶项竖,下兹向里微收,闭唇叩齿,舌顶上颚,虚胸实腹,神态自然。两手掌掌心向上,虎口均向外,十指叉开向前,由身体两侧胯际向上托起,托起时意在两手大拇指,谷道上提,吸气;两掌直托起到头顶前方,意存百会穴,守一会。变双掌掌心向下,虎口相对成圆,如抱一气球,从头顶前上方往下按,下按时意在两手小指,一直按到丹田气海处,呼气。然后两掌一直抱在小腹丹田处不动,不再注意呼吸,意在丹田处养气。此时要两眼似闭非闭,意守丹田,由意守而入静,由静而入定,由定而心安,由心安而神宁,神宁而清净无物象,无象则觉明,觉明而神通万物。万物归为一元,这正是心意拳的养丹田内功的绝好方法。

阅读 5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