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这天我被儿子气哭了

 lenbercong 2024-05-13 发布于浙江
作为一个以亲子内容为主要话题的博主,娃上四年级后我却越来越少写关于育儿的文章。

一方面因为孩子更加独立,家长的参与度直线下降,另一方面就像工作陷入瓶颈期,我似乎走进了妈妈这个角色的舒适区,难有新的感受分享。

然而昨天发生的事情忽然让我意识到,母亲这个职业是一生的挑战,曾经的养育经验与感悟在面对新阶段新问题时还是会捉襟见肘。


昨天上午观观在家写语文卷,我出去买菜,回来发现他居然没写完,而且还在看pad。他解释说有几道题太难,写不出来,就先上兰斯网站看英语书。似乎挺合理。

过了一会儿再去看他,还没写完,pad倒是合上了,正在充电。

“为什么要充电?”突然冒出的疑问让我鬼使神差地把pad打开,看到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电量。

“我好几天没充电了。”或许是这句画蛇添足的解释,和他略微发虚的语气引发了女人神奇的第六感。

我直接点击设置,查看电池使用状况,发现了他的秘密:一天之内,偷偷玩了四十多分钟游戏,看了一个半小时浏览器。

事情败露,他试图从我手里抢过pad掩饰错误,却徒劳无功。

我冷漠地质问:这两天都是这样是吗?趁看书的时候搞别的。

他沉默没有辩驳。
瞬间,心就很凉。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凭借莫名其妙的感知戳穿他的偷偷摸摸。

第一次时,我非常震惊。这还是以自律出名,有着强烈规则意识,懂得延迟享受的我儿吗?难道从前的一切都是错觉吗?

平静下来后,劝慰自己,抵抗电子产品本来就很难。偷着玩还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次时,我淡然很多,他的反应却没怎么变,依旧是抱着被子把脸藏起来哭。

我重新设置了延时使用密码,以保证他晚上睡觉时不用惦记。

那次我还帮他分析了他口中的难过,其实包含了自己做错事的愧疚,对妈妈生气的害怕,还有可能要应对惩罚的担心。

他说愧疚占了66.66%,害怕占33.33%,最后的0.01%才是担心。


我一直觉得上次的危机处理还是挺成功的,没有过分指责,还教他正视错误,不要害怕犯错,但也要学会自控。

然而不到两周,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个频率着实打击到了我,而且它还发生在母亲节。

失望和委屈让我无法压抑怒火,吼了他两句之后回到厨房做饭。越想越气,眼泪噼里啪啦地掉。倒不是觉得这件事有多严重,主要是因为信任崩塌而难过。

本来下午和朋友约好带娃去参加她组织的亲子沙龙,可是我的亲子关系刚刚经历重大考验。

我不想理他,并做好自己去的打算。不过蚂蚁出面做了和事佬,最后观观还是跟我出了门。

下午的活动进行得还算顺利,他主动上台,爱发言的表现让我有点意外。

在别人面前我们俩维护着平静和谐的表象,但上午那件事依然像跟刺一样插在心里没有拔除。


回程路上我还是忍不住问出:之后要怎么办?我不想过分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但是也无法完全相信他可以做到自我管理。

他的态度有些逃避,最后哼哼唧唧说,不想做约定,因为自己很可能做不到。于是我又生气了。

吃晚饭时看到桌上他昨天在学校做的母亲节礼物:一小瓶水星星,上面还有张卡片:

Mum,I hope you can be healthy. I love you.

眼泪又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原来当妈妈也有很多无力时刻。

可是再无力,再想放手,也不能像跟情侣生气一样闹消失,搞冷战。

吃完饭帮他准备“小小烹饪家”的食材,一边打下手,一边拍照,完成劳动作业。然后匆忙出门赶去古美公园看“世纪晚霞”。

前一天小红书上就有预告,5/12江南会有一场“世纪晚霞”。结果阴了一天。傍晚时太阳忽然出来了,密布的乌云也变成了云霞的铺垫。

在众人的期待中,夕阳落幕,晚霞上场。美是美的,但似乎配不上“世纪之最”的冠名。

“大部分失望只因预期太高。抛开设想,才能更关注当下。”我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语双关的感叹。


和蚂蚁在外面又逛了一圈才回家,我们讨论了很多。他最后说的一段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带团队最大的体会是,难的事情,不能只提要求,而是要给予帮助,降低执行的难度。”

这个心态不错,无论做领导,还是当家长,提要求往往让自己和对方变得对立,提供帮助,一起解决困难才能统一立场,实现共赢。

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可以happy ending了么?Sorry,并没有。

回家后我发现放在主卧充电的pad已经被拔了电源。这个细节又挑战了我的神经。

Pad电源是你拔的吗?”
“嗯。我去看看。”
“不是一周不能用吗?你看什么?”
“我想看看做了什么设置。我没有动别的。”

我已经懒得再和他纠缠。他也心虚地转移话题:“今天我自己睡。”我不置可否。

他可能害怕这样状态下的睡前卧谈会变成一场批斗大会。


转折发生在他关灯睡觉之后。也许是夜晚的安静过滤了白日的浮躁,我忽然想到下午活动时老师提到的“看见孩子”。

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自己的失望和挫败里,觉得过了一个失败的母亲节,可我有没有想过他是什么感受呢?

一换位代入,我才意识到他其实也过了糟糕的一天,除了错误被揭穿的狼狈,还要活在时刻担心妈妈生气发飙的恐惧里。

想到他偷偷观察我眼色的小心翼翼,用无所谓不在乎来掩饰不安的装模作样,一下子就很心疼。于是我决定不能让他带着这样的情绪结束一天。

我打开房门,黑暗中他听到声音,一下子坐起来:“怎么了?”

“我想来陪陪你,不说话,只是抱着你。”

感受到温柔,他也贴上来,喃喃地说:“不发怒的妈妈真好啊。”

问了几遍我才听清,“我刚才听成了不烦人的妈妈真好。”

“是发怒,不是烦人。妈妈才不烦人。”

静静抱了一会儿,我说:“你今天过得很提心吊胆吧。”

只听这句他就开始抽泣。

“妈妈刚才换位思考你的感受,想到其实你也很难过,心情一直上上下下的,我不想你带着这样的心情睡去。”

他哭得更凶了。

“今天这件事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后再讨论。就像你爸说的,抵抗诱惑这件事太难了,妈妈不应该只是提要求,而是要帮助你一起面对困难。”

他边哭边点头,我也红了眼眶。


这场斗智斗勇的撕X大战最后竟是煽情的开放式结尾,我也是没有料到。

它让我深刻感受到,养娃既能带来“还要啥自行车”的满足感,也会有“还能离是咋地”的时刻。

友情可以撕裂,婚姻可以解除,唯独血缘无法斩断。自己生的娃无论好坏都只能认。与其因为落差生气,不如学着接纳去爱。

最后想说,问题更多的青春期,请来吧。谁不是在一次次失望和挫败里学着坚强呢?(考题:这句是哪部剧里的台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