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尚拙”与左宗棠的“尚时”

 谷山居士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周日,听了一个讲座,是张宏杰教授谈曾国藩的拙诚精神——“结硬寨、打呆仗”。     

      张教授所著的《曾国藩传》,就是从笨拙精神的角度,诠释曾国藩如何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

图片

      对于曾氏的“做慢事”“做笨事”的尚拙理论,我不仅有所知,而且一直在践行。正因为如此,我既知“尚拙”之难,更佩服像左宗棠这样因时而变,终成就大业的人。

       我很惊讶,张教授在谈曾国藩时,居然只字未提左宗棠,毕竟在他《曾国藩传》中有一节谈曾左之间的交往——“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在他《曾国藩正面与侧面》中,更是有一章写曾左之间的事——“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于是,提问环节,我就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请从“拙诚精神”的角度评价曾左二人。

       结果,张教授阐述的是曾国藩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其做法也是符合他所说的“拙诚精神”。

        也许是我的意思没表达清楚吧。

图片

       在我看来,曾国藩“尚拙”(坚持不懈地下笨功夫),左宗棠“尚时”(强调人生在世,因时而动)。

       有人将左宗棠的人生三境界概括为:少年择高处立,中年就平处坐,老年向宽处行。这就是“尚时”哲学最鲜明的表征。

      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往往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于是他认为是因为一开始基础打得牢,等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

       左宗棠,14岁参加人生第一次科举——湘阴县试,就得全县第一。第二年参加府试第一场获第二名,正准备一鼓作气再考两场拿下秀才功名,却因母亲病故,三年后父亲又离世,前后守孝六个年头,不能参加考试,因为时运,他白白浪费了六年。待到守孝期满,左宗棠借钱捐(买)个秀才,直接参加乡试考举人。但这次考的就没那么容易了,试卷竟被湖南的考官批为“欠通顺”给拿下,因为名额增加才侥幸录为举人这其间的曲折,让他又一次体验了时运的力量。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随后的六年间,他进京会试三次不中,最郁闷的是第二次会试本已作为湖南第十五名录为进士,因照顾地区平衡需减湖南一名,左宗棠因年龄最小被拿下。他一气之下,归乡务农了。

      所以,左宗棠的科举之路,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时运”。

       左宗棠41岁,他出山了作师爷,一直到1860年。这年,左宗棠49岁。也就在这年,他跑去协助曾国藩一起办理军务,从此人生就开挂了。1861年,左宗棠因为军功,被曾国藩推荐成为了浙江巡抚,这可是跨越阶层的一大步啊!过去是个师爷,一眨眼功夫就成了封疆大吏。1862年左宗棠带领大军攻克了金华、绍兴等地,第二年顺利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左宗棠又拿下了杭州,加太子少保,赐黄马褂,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清朝的柱石大臣。这一年,左宗棠53岁。

      所以说,从49岁到53岁,短短4年时间里,左宗棠就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师爷,变成了清朝的封疆大吏,和曾国藩平起平坐。

     从外人的角度看,这是左宗棠的能力强。但在左宗棠本人看来,就是“时运”。因为如果太平军没有起来闹事,或许左宗棠这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了,不要说封疆大吏,恐怕做师爷都未必有人请。

      也许正是左宗棠这种特殊经历,使他的两句教导我们要“因时而变”做人名言,影响力就很大:

     1.卑贱时锋芒毕露,富贵时谨小慎微。

     2.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时,不被人嫉。

      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他的对联——“观书要高著眼孔,作事须守定心知”,视为一种因时而为的劝诫或自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