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3年广州象岗意外发现古墓 出土重要金印 揭开南越王之谜

 泽霖文史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1983年6月9日,广州象岗山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个工人挥舞锄头正在作业时,意外间碰到了硬物——一块异常平整的大石板。工人向四周扩展,挖开土层,发现这里是由几块大石板铺就的,从石板之间的缝隙可以看到,石板的下方黑漆漆的,有一处地下的空间。

其他工人闻讯赶来,纷纷猜测这里可能是防空洞。也有人猜测是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军火库。在大家的议论声中,这名工人找来了撬棍,想要撬开石板进去看个究竟。

就在这时,工地的负责人邓科长赶到,连忙制止了工人的冒失行为,并立即联系的当地的文物主管部门,说明了情况。考古人员闻讯后随即赶到,对现场进行了保护,并打开手电筒,顺着石板缝隙向内探看,竟见到了一件大铜鼎和一些陶器。从形制上推测,铜鼎颇似汉代的,所以初步推测,这里极有可能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员们喜出望外,但同时也发现了新情况。手电光还照到了一扇倒塌的墓门,这意味着这座古墓很可能已经遭受过盗掘。这让考古队员们原本欣喜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尽快摸清墓室内的情况,同时避免古墓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考古人员决定连夜冒险,从墓顶的裂缝处进入墓室一探究竟。因为裂缝十分狭窄,不能容多人通过,且并非常规的发掘程序,孤身一人进入墓室,还是非常危险的。

面对这种情况,考古人员黄淼章并未退缩,在队友的协助下,进入了这座地下冥宫。漆黑而阴冷的环境,让人不自觉产生了瘆人的寒意,但黄淼章还没顾上紧张和害怕,就被眼前所见的一幕惊呆了。

映入他眼帘的,是墓顶和四周墙壁上精彩绝伦的壁画,东西耳室里的各式铜器整齐地排列着,还有焕彩如新的铜编钟以及彩绘漆钟架,整齐地停放在那里,仿佛逝者刚去不久的样子。

黄淼章根据经验判断,这座古墓的随葬品保存如此完好,古墓应该是没有被盗扰过。这对于一名考古工作者而言,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回到地上后,黄淼章将墓室的情况告知了其他队友。这番调查让考古人员们喜出望外,同时一个巨大的谜团也开始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如此规模的墓葬,如此规格的随葬品,墓主人会是谁呢?

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猜测,认为这座古墓极有可能就是找寻已久的南越王墓。但真相总要等到正式发掘后才能揭晓。

经过两个月的周密筹备,考古人员们于8月25日,开始了对该墓的正式发掘。人们满怀着希望,向前稳步推进着发掘工作。一件件珍贵文物虽然被清理出土,大家久悬的心却迟迟放不下,因为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快一个月了,能确定墓主身份的关键证据还未出现。

直到考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进入主墓室,见到了墓主的真身。众人在墓主遗骸上发现了刻工细腻的螭虎钮“帝印”玉印、“泰子”金印和“泰子”玉印,以及墓主的私人名章“赵眛”玉印。这些玺印充分证明,这里的确是他们找寻已久的南越王墓。

据史书上记载,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成秦王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南越国正式建立,定都番禺,赵佗成为第一任南越王。第二代南越王则是僭越称帝的赵胡。

墓主赵眛是谁?《史记》和《汉书》中都未见过对“赵眛”的记载。“赵眛”的出现与史书记载不符,难道是史书记错了?眼看就要揭晓的谜题,又让众人疑惑起来。

直到9月22日,下午快收工时,考古人员在墓主的左腹大玉璧上,又发现了一件金黄色的物件。只见一位队员细心地剔开旁边的泥土,轻轻地拂去灰尘,一条造型奇巧的金色小蟠龙立在四方台上,豁然跃入眼帘。金光闪闪,光华夺目。

“啊!一枚龙钮金印!”他禁不住低声喊了出来。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紧盯着他手上的这枚金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可是最终揭晓墓主之谜的最关键证据。

随着这枚金印印文“文帝行玺”的显露,象岗汉墓主人的身份终于被确认,他就是赵佗的孙子,第二任南越王——文王赵眛。史书上多以“赵胡”称谓的南越文王,与赵眛是同一个人。这也成为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个经典案例。

迄今为止,赵眛墓中已出土包括金印、玉衣等珍贵文物1万多件,为汉代南越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南越文王墓的发现,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