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经穴】人体十四经之:脾经的临床运用

 简单医行 2024-05-13 发布于云南

足太阴脾经(21个穴)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过第1跖骨基底后、内踝前,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躯干部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

编者按:

十二条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最重要的十四条经脉。


对于初学者,不管是用按揉刺激的手法,还是用针刺、艾灸,都需要了解这些经络穴位的基础性格,才能准确循经取穴。这个系列,就给大家好好捋一捋,使之尽可能成为初学者随时可以参考的工具书。

根据子午流注的概念,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肝经结束。前面讲了肺经、大肠经、胃经,今天我们进入脾经......

脾经,能治疗与脾胃相关的疾病,以及脾经循行线路上的痛症,如下肢内侧疼痛、厥冷、麻木等。而脾经,不仅仅只能治疗与脾胃、脾经相关的疾病。

由于足太阴、足少阴经脉与舌本相连,因此舌体上的问题经常在脾经上解决;足三阴经均进入小腹,均可主治妇科疾病,尤其是脾经的三阴交,更是女性的好闺蜜;同时,由于肾经在三阴交处与脾经交会,肾司二便,因此脾经也经常可以协助调理泌尿生殖系统的问题;脾经上的血海穴,与各种皮肤病关系密切......

一、脾胃病:

纳呆,呕吐,胃脘痛,腹胀,便溏,泄泻,水肿,痰饮,黄疸等。常用穴位为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阴经主治内脏病,足太阴脾经的绝大部分经脉病症都与脾胃有关。人的食欲状况是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失司,就会出现口淡无味,纳谷不香,食欲减退。阴陵泉主治“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就是取足太阴脾经穴位健脾益胃,增进食欲。

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病因十分复杂,《灵枢·经脉》记载足太阴脾经是主“心下急痛”,其络脉发病“实则腹中切痛”,是以急性、剧烈如刀割样疼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学的胃痉挛、急性肠胃炎(霍乱)、急性胰腺炎等。治疗时,可以选取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公孙,配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理气止痛。若因脾胃虚弱所致的胃脘痛,也可以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如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有人独取此穴治疗一例胃脘部疼痛长达20余年的病人,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针刺阴陵泉5次(隔日1次)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

腹泻一般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前者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以实证居多;后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木乘土,或肾阳不足,以虚证居多。临床上,无论何种腹泻,都可选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甲乙经》记载阴陵泉主治“溏泄,谷不化",就是属于脾虚慢性泄泻的情况。《甲乙经》谓隐白、大都、太白等穴主治“暴泄”,则是急性腹泻的特点。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气候变化、喂养不当、饮食过度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引起本病,病毒或细菌感染亦为本病致病因素。治疗时,可以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隐白出血,一般1次就可以治愈。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肠道系统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本病系由于精神因素导致肠道蠕动紊乱,中医辨证一般属于肝郁脾虚(木乘土),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若因便秘使用泻下药则容易导致腹泻,因腹泻使用收涩药则容易导致便秘。《甲乙经》记载地机主治“溏、瘕(腹中包块)、腹中痛”,与肠易激综合征十分相似。治疗时,可以在足太阴脾经从膝至踝的部分切按,寻找压痛点。由于本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因此还常常能够切循到皮下硬结,凡是硬结,都要将之按揉开。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提到化痰,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很少考虑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事实上,可取隐白穴主治咳喘、痰多,因为隐白穴有化痰之功。有人曾患重感冒,胸闷气喘,卧不得安,在隐白穴上仅灸治三次而获愈,在此启示下,独取隐白穴治疗13例痰湿阻肺证,取得了显著疗效。“病在脏者,取之井脾为生痰之源,针灸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可以健脾化痰,治疗痰湿阻肺导致的咳喘痰多,是取井穴治疗内脏病的最好体现。

脾主运化水湿,若牌失健运,水湿内停,积于肠胃则为肠鸣、腹泻;积于肝胆则为黄疸;积于肌肤则为水肿、体重节痛。《内经》谓“合治内腑”,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能促脾运,利水湿,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证,是利水要穴。笔者同事曾针刺阴陵泉,治疗一例水肿病人,出针后,不断有液体从针孔中渗出,持续约半天时间,水肿随之消失。

二、舌病:

舌根痛,舌体强硬或弛缓不收。常用穴位为太白、公孙、三阴交。

足太阴、少阴经脉与“舌本”(舌根)相连,而唯有足太阴脾经提及“舌本强”、“舌本痛,体不能动摇"两个病候,由此可见足太阴脾经与舌的关系十分密切。

案例三则:一病人,舌后根部疼痛4年余,持续性隐痛,时有刺痛并发,夜问尤甚。取双侧公孙穴,治疗5次后(每日1次),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可安静入睡。继续治疗10次后疼痛消失,3年后随访未复发。另一例女性病人,诉3年前丈夫去世,悲痛欲绝,数月后发现舌根硬,舌下似热水烫伤样疼痛,言语不利,屡治未效,取双侧三阴交穴,经3次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共治疗10 次而愈。此外,还有一例腹泻后舌体回缩不能自由活动的病人,以太白穴为主,配合足三里及近取穴廉泉穴,共治疗3次而愈。在这个病例中,腹泻与脾有关,舌体病变发生在腹泻之后,而取足太阴脾经穴位又能治愈舌体疾病,表明足太阴脾经与舌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这些病例表明,针刺足太阴经穴治疗舌根痛的效果十分显著,充分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指导思想

三、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妊娠呕吐;难产、胞衣不下、恶露不尽;不孕等。常用穴位为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大部分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及疲乏感,偶有晕厥及虚脱。根据病因可以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灸治疗痛经以原发性效果较好,继发性者也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足太阴脾经从小腹下部进入腹腔,从隐白至血海的许多穴位都可以治疗痛经,以三阴交、地机、血海最常用。阴经的郄穴主治血症,亦主治疼痛。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是治疗痛经的要穴。除了针刺外,还可以用手指按压地机,同样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临床上也可以循经切按,找出压痛等阳性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可能位于经典的穴位上,也可能是非穴位上,治疗时应当以刺激压痛部位为准,即《内经》所说的“以痛为输”。还可以建议病人自我按摩足太阴脾经在膝、踝关节之间的部分,方法是将两手掌心搓热,循经上下摩擦,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发热,甚至全身微微有温热感为度,每日至少1次。

崩漏是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为多种妇科疾患所表现的共有症状,如西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以经期出血时间延长、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的变化等为主。

中医认为崩漏主要由冲任不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理冲任。其中健脾最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如牌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则错经妄行,下注为崩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之效,无论文献记载还是临床实践都表明,针刺或艾灸隐白治疗崩漏,疗程短、止血作用明显、无副作用,停止治疗后维持时间长等,且操作简便。而灸法更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一般灸治1~3次即可,特别适合病人在家里自我治疗,值得提倡。

足三阴经均进入小腹,主治妇科疾病。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此穴既能健脾胃助运化,又能养血柔肝,滋阴益肾,是治疗脾、肝、肾三脏疾病的要穴。女性的生理特点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独取三阴交,或配合关元或足太阴脾经的其他穴位,可以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

如胎位不正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一般采用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效果显著。但也有人艾灸三阴交穴治疗胎位不正,方法是患者仰卧位,两腿伸直,取双侧三阴交穴同时施灸,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绝大多数病例经1~4次灸治后,胎位得到矫正。三阴交属孕妇禁针穴,对胎位不正者,艾灸三阴交后出现胎动加剧的现象,但没有发生因此而早产的病例,说明腧穴的调整作用一般都是双向良性的,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如有流产或早产史及妊娠不满5个月者,不予灸治。

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遗尿、尿频、尿潴留、淋证、肾绞痛;遗精、阳痿、不育等。常用穴位为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遗尿是指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病症,故又称“夜尿症"。在乳儿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排尿调节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此时出现反射性排尿,属于正常现象;到3~4岁,膀胱充胀感明显,出现有意识排尿,但夜间仍出现遗尿者则为病态。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肾和膀胱有关。尿虽贮存于膀胱,但其排泄和肾气关系密切。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不能固摄尿液,则出现夜间尿液外溢。针灸治疗遗尿症效果显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既可健脾土以壮后天之本,又可益肾水以固先天之本,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小腹部的中极或关元穴,一般经过3~5次治疗就能使病情明显改善,并且最终能够治愈。

尿潴留与遗尿症相反,是指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当膀胱充盈时不能随意排尿。中医称之为癃闭:小便量少,点滴而出为癃;若点滴不出,闭塞不通则为闭。它是多种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根据致病因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尿道括约肌痉挛,由炎症、创伤、盆腔、直肠或腹膜手术等刺激尿道括约肌而成;第二种为神经性尿潴留,因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如脑病、精神创伤及药物反应;第三种为尿路阻塞或尿路受压迫所致,如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针灸疗法主要适用于前两种尿潴留。临床多取漏谷、阴陵泉治疗尿潴留

肾绞痛,多为小结石向下移动引起肾盂、输尿管痉挛所致。临床表现是一种突发性刀割样剧烈疼痛,从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两大腿内侧、外生殖器放射,疼痛呈阵发性,一般持续数分钟,亦可长达数小时,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虚脱状态。《甲乙经》记载阴陵泉主治“肾腰痛不可俯仰”,与肾绞痛的表现十分相似。

五、皮肤病:

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等。常用穴位为三阴交、血海。

痒是许多皮肤病的共同症状,也是病人的主要烦恼,并且因为不能克制搔抓而加重皮肤损伤。中医认为主要与风有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脾主生血、统血,足太阴脾经的许多穴位都能主治皮肤疾病。

血海穴能活血祛风止痒,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湿疹等皮肤疾病。百虫窝位于血海穴上1寸,是治疗皮肤病的奇穴。事实上,在取血海治疗皮肤病时,必须在穴位及其周围切按,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此压痛点的位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位于理论上所确定的血海的位置上,而是稍有偏差。

荨麻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起病急,变化快,如风之善行数变。一般而言,独取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就能取得较好疗效。在治疗全身性的皮疹、皮肤瘙痒等症时,常常配合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组成治疗皮肤病的基本处方。三阴交、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主里、主血;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主表、主气,四穴合用活血祛风,表里兼治。

六、外经病:

下肢内侧疼痛、厥冷、肿胀、麻木等。常用穴位为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这些病症可能是局部的病变,也可能是脾脏疾病在经脉外行线上的表现。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为阴邪,其性下注,若长时间站立则水湿下行,表现为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曾诊治一例青年女性病人,主诉下肢内侧疼痛数月,经物理治疗无明显效果。望诊见病人白头发较多,询问得知平素月经量多、色淡,并且每次月经期间都感受风寒。这些表现都与脾虚有关,脾主统血,若脾虚不能统血,则月经量多;发为血之余,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月经量多,则发失所养而色白;月经量多,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故经期感冒。嘱病人每天按摩下肢内侧100次左右,以局部发热为度。经过两个多月的自我按摩,下肢局部疼痛完全消失,经期感冒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如果想从脏腑的角度,了解更多脾的知识,可以参考阅读:

脾胃强则国泰民安,有哪些实邪在影响脾?(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脾脏实证篇)

脾胃强则国泰民安,当脾虚了会怎样?(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脾脏虚证篇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经络入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