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道医学:天人合一道解脾经三阴交第十六

 李抿志 2017-04-26


三阴交,别名太阴穴,《内经》中并无此穴名,最早出自《黄帝明堂经》。《黄帝明堂经》约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年间,为最早的中医腧穴专著,可惜在古代已经遗失,但此其中一些内容后世诸多医籍中。



《黄帝明堂经》中云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至古版《孙真人千金方》卷二十九: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足太阴交。后代引用的早期医书《葛氏方》:灸三阴交穴使阳道衰弱,此穴在内踝上八寸

最早三阴交位于脾经内踝上八寸。《灵枢经脉第十》里脾经循行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而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在厥阴肝经的循行里,肝经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整篇内经原文,没有肾与肝脾二经的交会,只有肝脾二经在内踝上八寸相交。

因为古代《黄帝明堂经》佚失,后世《外台》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并同时把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穴位主治归于内踝上三寸之太阴穴并且《外台》首先解释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现代有医家考证,所谓三阴交之三阴可能是太阴,因为内经中足太阴脾经为三阴,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交会于厥阴穴,所以此穴称为三阴交。故三阴交应是上内踝八寸

而关于内踝上八寸的三阴穴最早主治为:主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而现代脾经上这个部位是没有穴位的,已经被遗失了。这个穴位在古代主治下肢疾病,并没有涉及到全身。那么内踝上三寸这个部位古代到底有没有穴位呢?其实也是有的,此穴出自于《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中封是肝经经穴,上四寸刚好是内踝上三寸部位,现在所谓的三阴交穴。也就是说现在所谓三阴交穴实际上是足太阴脾经的本穴因为卫气篇主要讲十二经标本,而此穴据一些医家考证原名太阴穴《内经》里,穴有根、有本、有原。本者,体也。体,从人从本。这个穴实为脾经的本体之穴是以名为足太阴穴。经脉之根、本、原三穴在临床中各有其作用和主治机理,这个在我们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道医研修课程里有非常详细讲解,此处略而不谈。本穴是本经经气结聚之大本营。《灵枢卫气篇》里说: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而今天讲的还是现在脾经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实则为太阴穴。此穴位于下肢,为脾经经气最盛之穴。脾为五行之母,尤其是足三阴之厥阴肝木与少阴肾水,皆受脾土之地气而生。所以此穴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足三阴经之交会,但与足三阴三经关系是很大的。但此穴的古代医书主治功能,混合了内踝上八寸三阴交的主治功能,所以在主治上还需要临床实际主治疗效为准

后世三阴交又名太阴、下三里、承命,前面说了太阴才是此穴本名。足太阴脾经本穴。脾经根穴是隐白、原穴是太白,都是言西方金,唯独此本穴才是太阴。

最刚开始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穴主治非常简单。而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后世因为理解为足三阴之交会,所以用来主治足三阴经肝脾肾的疾病,发展到后世治疗的疾病达几十种。并且大多数的主治疾病在临床上都有不错的效果。其实从中医理论来讲,足三阴在脾经上的确会有一个交会点。这个从伤寒论体系能看出来。

脾土在《周易》为坤卦,坤卦三爻皆阴。乾卦为天,乾卦三爻为阳,分别表示三阳体系,也就是说三阳来之于乾天,乾为诸阳之父;而坤卦为地,坤卦三爻为阴,三阴爻分别表示三阴,而三阴体系来自于坤土,所以坤土为诸阴之母。《周易》里,坤为地在人为腹,乾为天,在人为头,所以我们能看到足三阴在腹部这个坤地交会。至于内踝上三寸的这个三阴交,从自古的经脉循行体系,确无交会的记载。但是这个穴为太阴脾土本穴,以太阴为穴名,是可以担当坤卦为三阴之母的。

我们身上还有个与太阴阴阳相对的穴位,知道是什么穴吗?是太阳穴。太阴与太阳在古代本身就是阴阳的代表。那么太阴穴可以为足三阴之母,临床上能主治很多足三阴经的疾病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古人认为这个太阴穴为三阴之母,是以理解为三阴交会,才把内踝上八寸的三阴交给移到了太阴穴。

其实这个穴位不是很好讲,因为不能全部的直接引用古代三阴交的针刺文献,古代的文献主治大多是从三阴交会这个角度去应用的。从现代针刺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三阴交与足三里,可以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从而能治疗单纯性的消化不良。从这点看,这个太阴穴有很好的健脾气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不升,还可以配合中脘穴。《针灸大成》以此穴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腹寒、食后吐水等脾胃虚弱不及的疾病,此穴脾经经气汇集为本,是以能补脾土之虚。

胃阳不足可以太阴穴配伍足三里,从阴引阳,以助胃阳不足。

如果偏脾虚不足太阴穴配伍中脘

脾虚湿盛,可以配伍阴陵泉同用健脾化湿。

脾阳不振之腹泻,可以太阴穴配伍神阙穴艾灸,往往灸到病除。神阙也是腹部脾气最为厚重之穴。脾经上有中脘、下有太阴穴、中有神阙,为脾土之气在天、在人、在地之聚集处。如果三穴同灸,可以点燃整条脾经的阳气。大都穴虽然是脾经火穴,却只是脾为土,土藏火的穴位。治疗脾胃不足的疾病,用灸法比较多,以火能生土也

实验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三阴交可以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并可使急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增加,有很好的促进利尿的功能。《图翼》三阴交主小便不通浑身浮肿,先补后泻”;《针灸大成》主小便不利,又主小便遗”;《千金方》主大小便涩。三阴交是个对小便有双向调节的穴位。现代三阴交单穴应用里,有治疗产后尿潴留,双侧平补平泻,得气留针,有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小儿遗尿单穴应用也有很好的作用此补土以制水也。脾经阴陵泉也有同功。按此穴主治脾病身重,身重是什么原因?湿太多,脾虚不运,水湿留于肌肉之间。补土以制水,可以配伍阴陵泉同用。阴陵泉土中水,脾土专水湿之穴。

因为古人认为三阴交是足厥阴肝、太阴脾、少阴肾经三经交会,所以认为三阴交善于治疗血症。因为肝主藏血疏泄气血,脾主统血化生气血、肾精主骨髓生血。但是前面讲过这个穴是太阴穴,其实并非三阴交会。那能不能治疗血证呢?从临床应用看,这个穴位的确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调经止痛的作用。包括我用这个穴位当丹参、赤芍、丹皮类的活血凉血药物应用,在肝病血瘀症瘕、妇女痛经闭经、厥阴包与肝瘀热阳亢、高血压痰、下肢水瘀互结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善于调治腹部血瘀的疾病。因为脾为坤卦,坤为腹。(注:女人为坤体,太阴为本,以血用事,可能是此穴能主治血症的原因。)

古代医家总结此穴善于调治妇科经带胎产诸多疾病。妇女为太阴之体,以太阴为本,行脾土化生万物之母德。凡女子月经法月象,而在中国阴阳文化里,月为太阴之精(日为太阳之精),此穴名太阴,太阴之气所聚,故能主治月经之疾病。凡女子之月经、胎前产后诸多妇科病症,大多与足三阴关系最大。

脾主统血,此穴为脾经本穴,可以治疗诸多病因引起的脾不统血或女子崩漏,脾虚型可以配伍血海、气海同用;瘀血导致血不循经可单用此穴,《千金方》三阴交主血崩---女子漏下赤白及血,灸五十壮;如若心肝血热迫血妄行此穴亦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以配肝经大敦以藏血、脾经隐白以统血

凡女子痛经、闭经,属于血瘀等实证者,可以泻此穴,寒证者以灸,气血亏虚等虚证取。《玉龙经》: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适用于脉口大人迎之实证痛经。临床上此穴主痛经闭经一般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血虚或者血瘀型痛经,也可以用当归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另外有医家以此穴埋线,言长期刺激可以促进性腺活动,调节内分泌平衡,促使卵泡成熟,诱发排卵,提高妊娠,有效率约为百分之二十五;对多囊卵巢综合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至于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行,三阴交配伍合谷穴,促进宫缩,有类似临床上桂枝茯苓丸的疗效。

古代泻三阴交、补合谷能堕胎(脾为土主化生、养育万物是为母,泻此太阴穴则土气外泄,何能生养胎元?补合谷,合谷在手部对应下腹部,为阳气外达之穴,补此穴则胎儿从阴出阳而产门开。按现代临床针刺研究,二穴配伍明显促进子宫收缩能堕胎)但如果没有妊娠,二穴配伍有帮助身体排出子宫内瘀血,疏通闭塞的作用。三阴交为太阴脾经本穴,位下,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上,二穴一上一下,一本一原,一太阴一阳明,表里相通,阴阳相配。那么是不是孕妇就不能取三阴交呢?如若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在辨证基础上是可以用的,但不能用泻法,而补法或艾灸可行,现在临床研究,妊娠七到八月时胎位异常者,艾灸三阴交可以矫正胎位。

《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此太阳、阳明表虚不能卫而逢风寒则咳嗽,可以配伍肺俞穴;补合谷有实卫气而卫外的作用,有引导阳气外出达表的作用。

再看三阴交对男科疾病的临床作用。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经脉皆上结于阴器,而后交于腹部任脉,会于曲骨、中极、关元。也就是足三阴经脉、经筋皆上行男女生殖器官。足三阴之气又聚于腹部任脉,任脉者,总任诸阴,为诸阴之母;而督脉,总督诸阳,为诸阳之父。从十二经脉包括五行来说,脾位中主生四方而为诸阴之母。而任脉总任诸阴,与脾为诸阴之母,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通的。

任脉主什么呢?最关键的就是生殖。任脉起源于腹部太阴坤土之地。任者妊也,为怀孕之母亲。而腹部为足三阴之气从足走腹之聚集处,因为三阴皆秉气于太阴脾土之气。所以太阴脾土对于男女生殖系统关系很大,非独肾主生殖。

三阴交主治男科之阳痿、梦遗失精、阴茎痛足三阴之气结于阴器,故男子阳痿不振与肝脾肾三经相关。肝主阳痿,是因为阴器为宗筋,而肝主筋,筋之湿热则缓而不收而痿软,肝经相火炽盛则阳强;肾主生殖,主前后二阴,故肾之虚实亦主阳痿;而太阴脾经气虚,也会引起阳物无力而痿软。故临床人参健脾益气有非常好的振阳起痿的作用。以人参外敷太阴穴,有非常好的健脾疗效。脾虚阳痿早泄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当然,内服效果更好。人参古又称地精,地为太阴嘛,三阴交本名太阴,脾经本穴,与人参同气相求啊。

《百症赋》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千金方》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此穴既可治疗尿遗不禁,又可治疗梦遗失精。

另外中医杂志里有医家治疗荨麻疹,以三阴交双侧针刺强刺激,留针半小时,期间行针二到三次,一般一到二次就获痊愈。

肾绞痛,可以三阴交配太溪、肾俞同用,疗效非凡。三阴交为脾经之本,而脾土主腹,对于腹痛有一定疗效

其它的你们参考大众经验吧。下一个穴位讲脾经合穴——阴陵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