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44 “益者与”之问

 阳谷人说论语 2024-05-13 发布于山东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里地方的一个少年,做宾主间传话的差事。有人问孔子:“益者与?”孔子回答说:“我见他坐在成年人的席位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益者与”是他人有困惑而向孔子求教。具体是什么意思,各注家的释解不尽相同。为求其答案,我们先来理解孔子的回答:“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这一答言,杨伯峻与杨逢彬皆译为:他不是……的人,而是……的人。将其中的“者”理解为“……的人”。此处因为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当然可以推知:前文之问“益者与”必然是就“人”而发出的疑问,即“益者与”中的“者”也必须是指“人”。两杨正是如此注解“益者与”的。杨伯峻释为:是个求上进的人吗?杨逢彬释为:是个好孩子吗?但“益者与”中的“者”是在指代人吗?

“者”作代词,指代人、事、物、时间、地点等,须有一个前提,即“者”前必须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动词性词语,从而组成“者”字结构。这类句子在古汉语中太过常见,故无需列举。而如果“者”前面用的是名词,那么“者”是起引出判断的作用,这样的用法与“者”字结构无关。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这里的“者”是代词,指代主语陈胜,以引出下文对该主语的判断。在此原则下,如果“益”是名词,“者”就不能译为“……的人”。

在“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中,“求益”无疑是动词性短语,“益”是“求”的宾语,是名词,因此,“益者与”中的“益”没道理就成了动词。杨伯峻将“益”训为“求上进”,杨逢彬将“益”训为“有益于人”,自然都能形成“者”字结构。但将“益”训为动词,那“求益”又该如何训释呢?

钱穆先生不知是否看到了其中的矛盾,所以他在注解时就避开了这一陷阱。他将“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译为:并不想求长进,只想速成一个大人。钱先生不将“者”理解为“……的人”,而将其理解成没有实义的助词。这样,“益者与”中的“者”同样也被视为无实义的助词,“益者与”就可译为:有益处吗,能长进吗等。钱先生如此释解本章,应该是认识到了“益者与”之问的真实义涵其实是在问少年做传话的差使能否使其有所长进。而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少年并不以学礼为目的,所以孔子认为少年的行为表现出其并不是在追求长进,不过是在追求尽快成为一个成年人罢了。

总之,由于“益”的名词性质,本章中的“者”不能构成“者”字结构,而应看作是无实义的助词;“益”是名词,可译为有益或有长进;“求益”则是力求进步之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