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昵称5466805 2019-10-20

「高考」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高考复习

小编的话

本周我们将为同学们介绍新的内容——文言虚词,虚词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虚词,从而使得同学们在日后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

一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在全国卷中,并没有单独考查虚词的题目,往往融合到语句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

复习文言虚词,要做到两点:

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明虚词的实指意义和虚指意义。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读wèi,虚指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读wéi,实指义为“制定”、“做出”。

掌握虚词的推断方法,准确、快速地翻译语句中的虚词。

二 真题指引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掌握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编者根据近三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阅读的翻译题考查出现的虚词频率,罗列并解析。

2016年全国卷I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解 析

(1)也:表判断,不译;而:表转折,译为“但是,却”;之:代词,代指前面的“不赴”“必使亲临”的做法。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其:人称代词,指代曾公亮。

2016年全国卷II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解 析

(1)其:第一个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那”;第二个作人称代词,表示“自己,自身”;而:表示转折,“却”。

(2)之:代词,指代前面的“雁矢”;于:介词,表示“向,到”。

2016年全国卷III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解 析

之:代词,他。

2015年全国卷I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 析

(1)之:作代词,指代前面的“苟立异性”;

(2)与:作介词,表示“和”;之:作代词,代“太子”。

2015年全国卷II

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解 析

何:疑问代词,表“什么”。

2014年全国卷I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解 析

(1)其:代词,指“国家”;也: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焉: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

三 知识归纳

由近五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可以看出,在18个虚词的考查中,出现比较多的当属“之”(10次)“其”(8次)“而”(5次)。现将这三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总结。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①不如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客之美我者,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五)与“其”有关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连词

1.表并列,译为“而且”“又”(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表修饰,译为“着”“地”。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代词

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复习】主创团队

「高考」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