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心理学小史(1)|心理学与哲学

 天下无双 2024-05-13 发布于山西

warning!

*本篇及后续文章并不属于历史学“研究”的范畴,

如发现专业性不足、理解错误的问题,实属必然。*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般被认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拿2022年一减,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已经有143年的历史了——但是孕育于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却已经存在长达2500余年。

这也不外乎艾宾浩斯(1850-1909)会说: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见1908年《心理学纲要》一书开卷语,网上流传着艾宾浩斯

1910年“说出”这句话,显然有些令人费解)

我们要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去谈143年的西方心理学历史和体系,那么首先就不得不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长达2500年的孕育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西方哲学。

图片

01


漫长的过去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源头,乃至西方哲学的历史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几乎不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但在谈及他们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谈及在他们之前的自然哲学思想。

哲学家们一开始思考的是有关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比如说泰利斯的水本原;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德谟克里特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将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视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家,比如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认为是本原,巴门尼德则将“存在”视为本原。

(这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世界本原差异,在后世发展演变之后愈演愈烈,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两大阵营。)

我们可以简单将自然哲学归纳为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宇宙的本原是什么”的哲学。这在苏格拉底看来并不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他转而开始研究人类本身:研究伦理问题,探索关于善、美和正义的一般意义。换言之,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图片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明确地将灵魂和肉体视为从根本上不同的东西。他的学生柏拉图则继承和扩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认为人性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灵魂所处的理念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而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投影。

图片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说到“马”的理念的时候,“马”的理念本身独立于各种马,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是永恒的;而当我们说到某一匹具体的”马“的时候,它是流动的,会死亡的。

从柏拉图的思想开始,这个世界被彻底的进行了二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形成,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且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直言不讳:

整个西方2000多年的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脚。

古希腊三贤的最后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如今的天文学、物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乃至心理学上均有涉猎。他的《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甚至”形而上学“这一概念,也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文稿《物理学之后诸卷》。

图片

形而上的翻译,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换言之,形而上学几乎等同于哲学,即是第一哲学,是对一切存在、一切现象的原因和本原的研究。

02


自然科学心理学的二元论

大体上来说,西方哲学就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就是二元论哲学。本体论是有关物质和意识的二元论;伦理学是有关善良与邪恶的二元论;认识论是有关表象与本质的二元论;逻辑学是有关实相与谬误的二元论。

时至今日,关于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仍然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整个西方的科学体系几乎都扎根于二元论的思想。今天的科学牢牢占据着客观和实相的位置,一切问题都需要被限制在客观上可测量、可验证的范围之内——主观是不真实的,是导致谬误的元凶。

在这143年的心理学史当中,为了实现心理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变,可测量、可验证和客观性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自然科学心理学借鉴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客观的视角研究人,这也不意外行为主义对于”意识“这一领域的抛弃,转而将研究转向了”行为“。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的科学化产生了心理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对立。

如果我们简单描述一下有关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二元对立。唯心主义者会认为“有关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本身便是思想的产物,所以意识是第一性;而唯物主义者则会强调,思想也仍然离不开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所以物质是第一性——这可以看作如今自然科学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上偏重的哲学基础。

总的来说,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如今正导向一个危险的局面: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科学化研究使得其与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结合过于暧昧不清;对于行为的简单研究很快遭到了心理学家们的抛弃,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新行为主义指出了一条可操作、可证实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道路,新的新行为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学习理论,并且强调了社会对学习的重要影响——社会学的影响开始体现在其中。

03


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二元论基础

从词源上看,今天的心理学(psychology)实际上源于古希腊语中灵魂(psyche)一词。网上流传王小波有一句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见在我们一般的理解当中,一个粗分之下就几乎等同于肉体和灵魂了。

有关灵魂和肉体的分别,本质上也是二元论。我们今天在说“我的身体”的时候,实质上就已经在把“我”和肉体分离开来,我(观察者)对于肉体(观察对象)的状态在进行评价。而这个想法进一步衍生,还有“我的灵魂”,此时又有一个“我”(观察者)要对灵魂(此时便成为了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评价——用一个很拗口的话来说,就好像“我知道我此刻正在思考我是什么”。这样往往复复,作为观察者的“我”究竟是谁,似乎变成了一个谜。

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造成了我和环境的二元分离,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分离,我和非我的二元分离。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等等人文科学心理学所工作的对象,就是处理由主观和客观二元论造成的有关“自我”的二元分离。

图片

回到143年前,心理学选择了科学而抛弃了“形而上学”,科学心理学由此诞生。在随后的自然、人文取向上的不同,心理学又分成了自然科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心理学。自此两者渐行渐远,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疏离。

但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科学与非科学本身也是二元论。当我们在试图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讨论心理学所研究的意识和行为时,这源自古希腊的有关“灵魂”的学说,是否又被二分成了理性部分的灵魂和非理性部分的灵魂?这也许是值得警惕的。

下期文章预告:抛弃了“形而上学”的心理学

*本文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西方心理学史》《意识光谱》等

---------------------------------------------------

4月9日-4月10日,明塾·培元第三模块【西方心理通识】开课。李明老师将会沿循着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道路,将这143年的西方心理学,以及背后2500年的西方哲学为大家娓娓道来。这一模块的参考书目是《西方心理学史》或者《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至于培元为什么要设置这一模块,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有一句很诚恳的话:只有研究历史,我们才能知道文化与社会力量怎样铸成人们的态度,这些态度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心理学。我们对心理学的历史起源研究越多,我们对当前心理学的理解就越多。

我们明天见。

关于培元

心理执业胜任力两年制培养计划:明塾·培元

明塾·培元开课一个月后,大家都在干什么?

【明塾·培元】第一期助教成长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