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不是让你抓住内心的完美,而是去掉内心的障碍

 树洞书社 2024-05-13 发布于江西

什么是“修行”?

修行,修行,我们需要把“修行”两个字拆开来看,这就得出了“修”和“行”两个重要的概念。

“修”就是修正、调整,即纠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它强调对自我内心和外在行为的改变和调整,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或修养水平。

“行”则指的是践行、行动。它强调在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心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外在行为的跟进,达到“知行合一”。

“修行”是将“修”和“行”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修炼、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态和思想,以达到一种高尚的、超越个人欲望和局限的精神境界。

关于修行有很多人说要吃苦,要守戒,要怎么样,这其实还是起了分别心,真修行不一定要刻意做什么,只是要觉照当下你在做什么,苦也罢,乐也罢,都是修行的一部分。

只是痛苦给人的感受更大一点而已,这是化身本身所具有的肉身障碍,法身和原来一样是没有变化,它不受眼耳鼻舌身意外六门,也不受色受想行识内六意门所影响,它本身是如如不动,清净如来的。

所以修的结果就是让法身在化身中行圆满报身佛。

修行,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修好自己的德行,往里面一点讲就是修自己的心,于念念中,见诸相而不乱,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才能自成佛道(这里所说的佛道就是开悟的意思)。

师父说:修行本质在行,在心,修也是行的一种,重在知而行,去觉照觉察过往所做的事迹好坏,有无修正之处。

比如你要改自己的习性,首先要从心上修改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得到净果。所以修的是一个菩提心,行的又是一个菩提愿。(身口意三业:一个是身体的造作,一个是言语的造作,另一个就是心里的思想造作。)

儒家说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修炼自身言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修行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国家和社会。

佛家说修行,每个人都有前世的业报和今生的果报,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摆脱命运的轮回。因此,佛教修行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禅定,通过念佛、禅坐等方式来净化内心,达到解脱的目的。

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众生是佛,是指众生都有佛性,是未觉悟的佛,不是说众生就是佛,这是两回事。

打个比方,佛性就像一个金矿,但金矿并非是金子,只有提炼后才是金子。提炼前,就是黄色,可能连黄色都看不出,跟金子毫无关系。纯度不高的时候,更见不到金色,甚至可能是黑色。

所以有佛性不代表就能见佛,无明就是杂质太多,见不到佛性,见不到佛性就是众生。

当我们内心认为自有佛性,就不加以修行和持戒,也就跳入有和无的执着,众生皆有无佛性就陷入了佛的不二对面,当你意识中有佛性和无佛性这本身就陷入对有的一种执着。

实相是不管有还是无,依自性而为,按心平行直而动。内心不以有还是没有作为评判或者标准,只是如是精进修行,这样一切方得无碍。

每个人内心都有佛的因子在,你修佛就显菩萨相,不修就不显菩萨相,不因外界改变而改变的一种自然属性。

所以有佛性不代表人人都能证得菩提和佛果,需要在长期的习性上加以历练,努力修行自己不符合道的身口意三业。

所以众生唯有经过漫长的修行,去除无明,才能了达佛性,成就佛。

虽然无明烦恼的心念有无数,归纳来说莫过于贪、瞋、痴三种。因三毒而障碍我们成佛,故行者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一切的烦恼皆由贪、瞋、痴所起,而此三毒又从何来?《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执着所产生的。

《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说道: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

而自性妄执皆因无明所起,何谓无明?《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为不觉;不觉即是愚痴。以十二因缘中叙述,众生的生死轮回,全因无明所致,故当转“无明”为“明”。又当如何转?

《涅盘经》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故行者当依诸佛教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身处何地何时,都不忘修自性如来,却又不执着于修成自性如来,这就与佛无二,是真如来。如是能得解脱,得涅槃寂静。

道家说修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道家修行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平静,通过修炼身心和自然和谐共处,达到道的境界。

三家虽对于修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平静。儒家修行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佛门修行注重内心平静和慈悲奉献,道家修行注重自然和谐和平静修养。


为什么要修行呢?

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德行相貌,只是因为受到贪嗔痴慢疑的遮蔽而不能照见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

因为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被妄想分别所障碍,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迷惑了,看不到事实真相,心里就有烦恼不能保持正念,嘴里就会说出一些伤害人的话不能保持正知,行为也就不能保持正行,所以才要修行,从而回归到我们本自具足的本性。

最高境界的修行是无善无恶,无住无念,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修行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是一生的事,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


因此,“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哲学或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与追求,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修行,不是让你抓住内心的完美,而是去掉内心的障碍。不是成就完美的自己,而是做更好的自己。

修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局限性,领悟更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修行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烦恼,从而培养耐心、宽容、智慧等优秀品质,使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修行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以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视他人的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修行是静心思考和体悟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平静和安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修行,修的是自己,自己的佛、自己的道。

欢迎同路修行:

征集一个了解终南山隐士的旅行搭子


当你以十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规则;
以三五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胆识;
当你以1年为周期,就会相信天赋;
如果你以天为单位,什么也看不到,就只能寄望于运气。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只想做赚钱的事,却低估了那些值钱的事。

丞子YI

《佛陀在世间》作者

《孔子假如生活在现代》作者

樊登读书濂溪区运营责任人

树洞书屋搭建者

  零售58元一本,活动价三本100元感谢你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