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阴阳转换秘诀

 醒真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学习中医,先要感受阴阳。阴阳是古人观察宇宙天体变化,从中总结出来的抽象概念。虽然抽象,但是只要我们把阴阳具体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水果是抽象概念,但是我们只要说橙子,就立刻明白水果这一概念了。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在跟师学习的时候,老师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在野外进行的,老师让李东垣先观察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体会温度、湿度、亮度的变化,这样再提升到抽象的阴阳概念时,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多观察自然,久而久之就可以捕捉到阴阳在每一个具体事物中的影子。

咱们就拿白昼和夜晚举例,白天太阳照耀的每一寸大地,都沐浴着日光,温暖、明亮、草木欣欣向荣,人的心情也随之愉悦、欢快;到了夜晚,静谧袭来,清冷、暗黑,倦鸟归巢,人的心情也变得沉静、安稳。

这就是对阴和阳最最朴素的解释,一点也不玄妙,非常的生动。所以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太阳和类似太阳的能量带来的变化和特征都归为阳,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以及一切事物的表现都可以归为阴。

现在我们再来看教材,“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其实你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出很多例子。然后你再把阴阳的概念运用在人体,比如功能和器质就是一对阴阳,其中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是阳;脾胃有形的脏腑器官就相对为阴。

认识阴阳,不是为了割裂的去看待两者,而是要明白阴阳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掌握了阴阳之间的关系,看病时才能逻辑清晰,疗效精准。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这个意思是说,不要认为阳就是阳,阳还可以继续分阴阳,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白天中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午中接近正午的时候,就是阳中之至阳,而清晨时分就相对属阳中之阴。总之,道理就是如此,可以无限细分,不可胜数。

阴和阳不是绝对的,相对于夜晚,白天就是阳,但相对于一个艳阳高照的白天来讲,乌云密布的白天就算是阴天了。

这一个关系在人体,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阴阳虚实的情况。有人说她上火了,那么这个上火是因为阳太盛了呢,还是由于阴变少了,从而导致阳相对于阴而言显得亢盛了呢?

所以,以后再有人口腔溃疡,你就要好好辨别一下,这个火的虚实。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这个关系也很好理解,你宅在家里一整天,同一个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变成了夜晚,从阳转为阴,一觉起来,又从夜晚变回了白天。四季的更替也是如此,春夏秋冬,阴阳更替。

在人体,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情况非常多,阳虚的人久了,阴寒在体内积聚,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形成把阳气格据在外的病情,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等一系列阳热之证,但其实是因为体内阴邪太重。还比如气虚的人,水湿内停,停聚久了反生湿热,这也是阴阳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我们总说治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固护津液,不能过分的开泄,导致津液丢失太多,大汗亡阳。津液为阴,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必要物质,有津液的滋养,脏器功能才能正常,才能源源不断的化生能量,人才能表现出各种生命体征。

而同样,感冒误治导致阳气衰微,脉沉微,四肢厥冷,此时即使有充足的阴液物质,但是由于阳气太弱,不能够把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人的生命也就同样岌岌可危。所以为什么此时必须赶快用些温肾、扶阳、补气的药物,帮助人体接续阳气。

以上是阴阳之间几组最最主要的关系,把这几对关系把握好,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你就会养成辨证去看待问题的思维。当然了,中医基础理论,不可能看一遍就搞定的,你需要反反复复理解,从古籍到教材,来来回回的看,平时没事儿了就多观察自然,观察四季,时刻记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再把你的体悟应用到人体。

二、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向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再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

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例如:

  •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联系运气学说、季节、时节、日期节律等探讨了不同疾病、病位等的用药,阐述了用药的奥妙。在如今普遍采用大方的情景中,揭示中医用药的一种思维路径,值得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