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课《哈姆莱特》课件及教学设计

 昵称503199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学习目标:

1. 体会文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 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3. 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的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 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前往伦敦谋生。他先是在伦敦剧院门前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导演、编剧。他给世人留下了37 部剧本、2 首长诗、154 首十四行诗和一些杂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生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17 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哈姆莱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也最负盛名,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莎翁悲剧的特点: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相关背景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思想文化上的运动。因为它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所以历史上称它为“文艺复兴”。其实它并不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影响甚远。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提倡“人性”“人道”以及“人权”,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形成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莎士比亚出生在1564年,逝世于1616年,在此期间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异常混乱和无法遏制的贪欲。

故事梗概: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层次,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①第一部分:国王听取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汇报”,心怀鬼胎,指使奥菲莉娅进一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正疯癫。
②第二部分:哈姆莱特识破试探,故意自言自语,装疯卖傻,令奥菲莉娅痛苦万分。
③第三部分:国王的疑虑进一步加深,波洛涅斯自告奋勇,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并谋划把哈姆莱特派去英国。

2、本文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的?

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

手法链接

延宕

戏剧用语,指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作者将矛盾各要素加以融合与选择,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发展受到抑制或干扰,从而使情节运行达到暂时的缓和,事实上却加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也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术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莱特的独特行为。

揣磨人物的形象特点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富有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得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迟疑、忧郁、孤独。
      他既是一个身负为父报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的王子;又是一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克劳狄斯

诡诈,阴险,奸恶,无耻

波洛涅斯

他极具政治眼光和抱负,趋炎附势,奸诈圆滑,迫于对权利的向往和恐惧,最后选择了向邪恶妥协

奥菲利亚

​她美丽善良,天真纯洁,但身处闺阁,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包围之中,自身脆弱被动,无力反抗世俗,被父兄利用为抱复的工具。

深入探究

1、造成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主观: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另外,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客观: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身上寄托着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理想。
◆哈姆莱特的毁灭,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2、哈姆雷特复仇的悲剧结局的有什么意义?

1、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2、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疾呼理性和秩序来统治世界。

语言特点

① 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哈姆莱特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词汇的丰富和生动。如哈姆莱特关于生死问题的著名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② 运用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比性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③ 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本文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欲绝,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以下为课件预览,共20张pp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的话,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点赞,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知道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