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再探

 循天园 2024-05-14 发布于广西

2021年5月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举办了周超凡学术思想研讨会。本人在会上做了题为“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初探”的学术报告,“医药圆融”成为周超凡的身份标志。周超凡一贯主张,对一个问题要长期、持久、反复地从不同角度去钻研琢磨,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其中蕴含着周超凡的治学理念与方法,也是本文对周超凡学术思想再探的缘由。

什么是圆融

圆融为佛教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意思为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楞严经》卷十七:“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苏轼《答子由颂》:“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圆融是本性,表现在个体上是思想、胸襟与胸怀。圆融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周超凡为人处世与学术研究,践行了“圆融”二字。

为什么要强调医药圆融

中医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为医者只有懂医识药、医药圆融,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毕竟医靠药治,药给医用,医药圆融,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否则,医药分离,苏轼《石恪画维摩颂》所担忧的:“挟方储药如丘山,卒无一药堪施用”的情况就会发生。

从字义看圆融。《说文解字》:“医,治病工也”“药,治病草也”。医与药两者有共同的目标对象——疾病,医药一体,无二无别,故言医药圆融。

从关系看圆融。《子华子·北宫意问》:“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惠民局本草诗签·蒋溥序》:“医者意也,药者瀹也;先得大意,后以药物疏瀹之,此可谓善言医者矣”。可见,药因医而功显,医以药而建功,医与药殊途同归,故言医药圆融。

从临床看圆融。清代谭金章《诚书》:“医之知药性,犹主将之识兵,必明顺逆险阻,而后战胜攻取”。临阵如临敌,用药如用兵。医和药有时不能独立地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需要配合,故言医药圆融。应该指出,这里的“药”是广义的,包括医生采取的各种治疗方法。

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医药融合,理法方药才能浑然一体。

如何实现医药圆融

医药圆融是自主创新的先导,独立知识产权的源泉。纵观中医发展史,无论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的刘河间,还是医药皆精的李时珍以及“阅书五千卷”的徐大椿、“拜师十七人”的叶天士、医林改错的王清任等等,无一不是医药圆融的典范。周超凡的成功同样源于医药圆融。

从观念层面看,要有柯韵伯所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的观念。周超凡无中西医门派之偏见,主张医药一体,力主东西方文明互鉴,中西医学互补互动,一切以延长人类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为核心。所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如此方能“信手拈来皆是药,随心所欲都成方”。

从知识层面看,必须知医晓药,博极医源。孙思邈:“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至若道听途说而言医者,岂不深自误哉。”此说必须引以为戒。周超凡的学习工作经历是他具备医药圆融所需的知识体系。

从方法层面看,要重道尊术,道术互参。《史记·外戚世家》:“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传千古,要以道驭术,以术弘道。周超凡长期从事中医治则学研究,这是把握中医的大道;而开展的基于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中药功效归纳,则是对“术”的弘扬,实现了道术互参。

从实践层面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周超凡坚持“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把所学所思所想运用到临床实践之中,使医药圆融思想观念植根临床,接受实践检验。

医药圆融的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涵盖人类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观念等。医药圆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医药圆融提供了一种相对彻底的理论,能促进中西医药互鉴融合,能达成中医西医、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共识。

宋代张镃《俯镜亭》:“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医药圆融可以破除一些无谓的争论,没有狭隘的“私亲”观念,方可“为天下榜样”。明代李贽《续焚书·李善长》:“其不私亲,以为天下榜样,亦大昭揭明白矣。”此之谓也。

元代戴良《丹溪翁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意思是说读书人若精通一门技艺,把爱己的仁爱之心推及众人,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也犹如做官一样。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从事医学行业,光有理论、理念而没有技术是不够的,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精于一艺”才有“以推及物之仁”的能力。

佛学“专业技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研究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很难。韩愈在《答李翊书》提到的:“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可作为医药圆融的指导思想;要遵循《论语》:“发乎情,止乎礼”原则,以自己内心的情感为出发点,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遵循科研原则与行为礼仪规范,真实有效表达。(于智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