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城文苑】郭效生:神武堡探寻

 砚城文苑 2024-05-14 发布于山西

神武堡村

神武堡是明代镇西卫一个很重要的军堡隘,而神武镇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行政机构。
明永乐版《山西通志》记载:神武堡,在岢岚州北八十里,周围二百四十丈(约800米),高二丈五尺(约8.3米),壕深一丈五尺,巡铺十二座,四面八门,其近小堡五座,各周围一百数十丈,高一丈六尺,壕深一丈余,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筑,镇西卫屯军居。
永乐版《山西通志》
以上《山西通志》指明 “神武堡,在岢岚州北八十里”,根据方位与距离判定神武堡在五寨境内,而五寨境内现今没有发现神武堡残存堡墙及壕沟,也没有传承有序地口传历史,因此神武堡是一个迷!它究竟在哪里?大家不得而知,现在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里开始探求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五寨为神武由来已久,《朔州志》记载,神武“北魏置郡,隋置县地”,《读史方舆纪要》“隋改尖山曰神武,属朔州”,明确指出隋朝时改尖山县为神武县!五寨县东雪山寺出土的后唐天成四年(929)《东雪山寺创置碑》已经证明了五寨为后唐神武县。
神武尖山
《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载:“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隶朔州,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
清乾隆版《五寨县志》记载:神武镇口在县南五里薛家口,南山两峰屏峙,中开路径,县入南山非此莫入。不知镇设何时,山麓断碑,有重熙号,想是辽时所设,今无可考矣!神武川发源于此,而流汇于清涟。
大福禅寺残碑
五寨东雪山元代皇家寺院大福禅寺残碑记载“宣授朔州林牙大崇禅福寺住持兼住武州东雪山大福禅寺义山长老智湧……功德主神武镇管山宣差田智能”、“神武镇三圣院、观音院”,上述信息表明元代五寨变为神武镇。
五寨东雪山大明弘治十八年所立的《古大福禅寺碑记》也记载了神武镇。“夫雪山者,乃古圣之阶基也,雪者四季长存于雪,山者万壑归于此山,神武镇泥涟河据在西矣,故名东雪山也”,说明 明代五寨仍有神武镇。
清乾隆版《五寨县志》记载:神武桥在县南五里,神武镇口神武川水,清涟河合流处。
清乾隆五寨县令秦雄褒曾经写有《神武镇口》诗歌:“山尽水奔泻,泉浚水岐漫;并入一流中,曲绕杏花岸。村舍两三家,开门花历乱。汩汩声幽清,鸟鸣复相唤”。
清乾隆五寨县令秦雄褒还写有《神武川》的诗歌:“清涟方浩涌,神武又成川;一隙潜涌穴,殊流交合漩;潆波冲岸柳,澄影绕村烟;寂寞荒郊地,人称小有天”。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神武县在五寨境内历史悠久,从隋唐直到辽复武州初期均为神武县,重熙九年复武州后不久神武废县,并为宁远一县,一直到金元时期五寨地仍然称为武州,领宁远县,到元朝时期,才有神武镇的记载,说明神武废县后,神武县变为神武镇了。
五寨县前所乡旧堡(乡人也称破堡)村坐落于清涟河东岸缓坡台地,地处西雪山余脉尖山峰与中雪山余脉南峰台(也称镇口山、南山、笔架山)之间,中间为清涟河谷,即五寨沟。
五寨沟
五寨沟为南北通行古道,中间店坪村为行路客商过夜休息之村落,该道南通宁武、忻州,西达岢岚、吕梁,东连神池、朔州,北带河曲、偏关、保德,尤其是旧堡村扼五寨沟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兵家必守之地。
旧堡村是不是过去筑过堡城,后来才叫旧堡或破堡?从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上说旧堡村历史上筑堡城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推测旧堡村就是过去的堡城。
那么旧堡村有没有遗迹呢?经笔者走访该村八十二岁的老支书桑枝老人,他回忆说:解放前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村中还留有十余丈残存的城墙,下面还砌的很高的红砂石墙基,他和孩子们还爬到上面玩耍,到解放后,城墙就没有了;此外,村人还传说过去村中还有官楼;2023年在村里搞集中供暖时,村民还挖出过红砂石的墙基。这足够证明旧堡村在就是过去的一个堡城!
旧堡究竟是什么名称的的堡城?是不是传说中的神武堡?需我们认真的推敲。
清乾隆版《五寨县志》的记载:“神武镇口在县南五里薛家口,南山两峰屏峙,中开路径,县入南山非此莫入”。  
明代《古大福禅寺碑记》也记载:“神武镇泥涟河(今称:清涟河)据在西矣”。
以上史料指明了神武镇的方位,现今薛家村在旧堡村南,两村现在连为一体,均在清涟河东岸,既然薛家(口)村为清代神武镇口,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旧堡就是历史上的神武镇,也是历史上的神武堡。
神武堡不同于五寨境内的其它堡城,特别之处在于神武堡附近还有“小堡五座”,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的小堡?对研究古代军事战略战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根据神武堡附近的地形考量,认为神武堡地处五寨沟口狭隘处,其南面为五寨沟自然生态区,有芦芽山原始森林、荷叶坪高山草甸,被人们称为“华北明珠”。
荷叶坪
宋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对这一带的重要性有这样的记载:“火山、宁化之间,山林饶富,財用之蔽也。自荷叶坪、芦芽山、雪山一带,直走瓦籚坞,南北百余里,东西五十里,材木薪炭,足以供一路,麋鹿雉兔,足以饱数州”这段话不仅记载了这里的富庶,更是说明这里林木繁茂、动物成群。
尤其是这里天然的牧场,丰富的水资源,还有那“娄烦骏马”……因而这里成为历代少数民族觊觎之地,而最核心的地区就是芦芽山、荷叶坪至五寨沟口;其北面是开阔的神武川平原,纵横百里,一览无余。如果仅仅凭借小小的神武堡,守护五寨沟、芦芽山这大片的森林和重要的通道,显然是不够的。
大明朝廷深深记得这隐痛!当洪武大帝建立大明王朝之时,这里还很不安定,朱元璋虽然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建都,但他坐卧不安,最担忧的还是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因此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来到这里剿匪。
元总宗四大王凭借这里山大林密隐匿其间,结寨南山常寇武州内陆,直到洪武六年明王朝才将这股残余势力剿灭。洪武七年,明王朝在这里设置镇西卫。
永乐十一年在镇西卫筑神武堡、五佛堡、三义堡等六座堡城。而唯神武堡最独特,不同于其他堡的是神武堡周围还置“五座小堡”,形成神武堡的一体军防体系,它既可以牵制和分散更多敌人,又可以有充足时间快速从神武堡调集大量的兵力,共同抵抗大股敌人的进攻,要想攻破神武堡,必先攻破五座小堡,才可能攻破神武堡,足见古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芦芽山
今寻找“五座小堡”,均无遗迹,从“近小堡”看,今旧堡村周围有五个自然小村,分别为薛家村、张家村、葛家村、周家村、李家口村。清乾隆版《五寨县志》记载:薛家口、张家口、葛家口、周家口、李家口离治(五寨城)五里。五个村都叫“口”,不难理解口即关口。
分别坐落在旧堡村南、东北、北、西北周围,而且距离旧堡均不足一公里,五个村围绕旧堡呈半圆包围之势,加之旧堡村东面为山,西面为山与河,是自然的防护体,想必五口即“五座小堡”。从军事防守上说,建五个小堡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测五个小堡随着历史的推进,演变发展为现在的五个自然村了。
千百年过去了,残破的旧堡诉说着神武辉煌历史,它究竟是明永乐十一年筑堡?还是永乐十一年在前几代的基础上重筑?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神武的历史很悠久!事实上神武堡与南山北齐长城相连接形成一体,似乎它的历史更早,需我们进一步挖掘才能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郭效生,毕业于忻州师院中文系。爱文史,敏求古,好钻研。纳于言,琢于文。精于地方史研究,尤爱家乡风土人情。为文崇尚朴实无华,平易踏实。

联系我们:微信号156986671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