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随笔】马广生/古代烧烤漫话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4-05-14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散文随笔展台



——微刊总第2401——

  古  代  烧  烤  漫  话  
 
PART-01 
  烧烤,是今人一项悠闲的饮食活动。但是,炙烤可不是今人的专利。 

  在人类祖先还没有发明出鼎、簋、甑等具有蒸煮功能的炊具之前,肉类烹饪无一例外都是用火烤。不过原始的烤肉,只是将肉直接吊挂起来烧熟而已。直到人类懂得了用盐,以及后来香料和糖的使用,烤肉才变得愈加美味。

  古汉语中,没有“烤”字,用得最多的是“炙”字。《说文》曰:“炙,从肉,在火上。”“炙”是会意字,即肉在火上烤。古时负责烧烤的厨子叫“炙人”。商周时期,肉的烤法开始多样化。《诗经》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诗中的燔、炮、炙,实际上是兔的三种吃法。

  燔,《礼记集解》中曰:“加于火上曰燔。”即直接放在明火上烤。炮,“裹物而烧谓之炮”,很像今天“叫花鸡”的做法。炙,“贯串而置于火上”,类似今天的烤肉串。《孟子·尽心下》中有“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孟子是说,细切的肉烤着好吃。成语“脍炙人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礼记·曲礼》“进食之礼”中有一条“毋嘬炙”,是说吃烤肉时,不要狼吞虎咽。从这两段文字中看出,先秦人不仅喜欢吃烤肉,而且把吃相上升到礼仪高度了。

  到了汉代,烧烤的食材已十分丰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汉代竹简上面记载着当时的炙烤原料,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鸡、狗肋肉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个绿釉汉代陶烤炉,上面的沿口两枚签上分别串了四只无翅蝉。这表明当时人们也在品尝烤昆虫的美味。汉代帝王对烧烤更是爱不释手。《西汉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常具此二炙(鹿肚、牛肝),并酒二壶”。徐州铜山东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石中间刻有人在案上切肉,右边一人在炉边烤肉串。他左手拿着肉串,右手持扇子扇火,与今天室外烧烤摊上的动作几乎一样。汉代的烧烤炉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1969年,西安出土有一个方形的汉代铜烤炉,炉子分上下两层,底部有数条条形镂空,下层为浅盘式四蹄足底座;上层用于盛炭火,下层用于承接炭灰,方便清洁。南北朝时期,烤串在民间很盛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炙法》中记载了牛、羊、猪、鸡、鱼、蛎等不同食材的21种腌渍、调味和火候的掌握方法,人们争相仿之。

  唐代烧烤日臻完善,对用什么木材都有人研究。孜然是烤肉的灵魂。唐代以后,孜然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唐代名医昝殷在《食医心鉴》中记载野猪炙、鸳鸯炙等多种烧烤食谱。据他研究,它们可以用来治某些病。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有烤牛肉的句子:“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宋代冶炼技术发达,铁锅得到普及,炒菜的崛起抢走不少烧烤的风头;但烧烤依然为宫廷御宴中不可或缺的菜品。《东京梦华录》记载,宫廷中,仅炙子骨头(烤羊肉)就有烟熏、火烤、炭煨、石烹四大烧烤技法。当时,民间夜市上流行一种美食,名曰“旋炙猪皮肉”,是把猪肉皮放在炭火上烤着吃。南宋诗人辛弃疾有词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据说这个“八百里炙”就是烤牛肉。

  明清时,烧烤风气不减反增。《明宫史·饮食好尚》载:“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在清代,烤肉已进入到富人的家宴中。杨静亭在《都门杂咏烤牛肉》中写道:“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到了康熙二十五年,京城大街上就有小贩沿街叫卖烤肉了。清末时的“满汉全席”中多了“挂炉山鸡”“生烤狍肉”“片皮乳猪”等烧烤一类的菜肴。《红楼梦》中有描写大观园里的烤肉的情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不可不提的是,这一时期,烤土豆和烤玉米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成为国人舌尖上的美味。

——————本刊架构——————
  
文学顾问:贾平凹
学术顾问: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指  导: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社  长:方晓涛

执行社长:陈志越

总  编:曾令琪

执行总编:周晓霞 万郁文

副  总  编:胥树东 李顺治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