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阳救逆之重要代表方剂——四逆汤!学习它是什么原理!

 hnesygy 2024-05-14 发布于湖南
四逆汤,中成药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用于治疗心肾阳气外脱引起的厥证,可缓解冷汗自出、四肢厥冷、精神衰惫、面色苍白、腹痛、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等症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引起的休克患者,也可以服用四逆汤。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逆汤的经方原理。

、四逆汤适应证

《 四逆汤汤方》
【出处】《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6g干姜6-9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5-10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1)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2)太阳病误汗亡阳。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心肾阳气外脱引起的厥证,可缓解冷汗自出、四肢厥冷、精神衰惫、面色苍白、腹痛、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等症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引起的休克患者,也可以服用四逆汤。
【用法用量】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医方集解】
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❷、经方方义学习
方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寒浮干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火热之附子为君药。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炙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四逆汤证原有下利,今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阴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参汤急救。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❸、药性分析

《本草备要》—附子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调贴足心者。入八味丸内,亦从地黄等补阴)。

《思考中药》——附子
附子性状及家族成员
附子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部入药,它有很多块根,有点像马铃薯,只不过,马铃薯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而附子则是新生的块根附着在老块根上,所以叫附子。标准的附子是一两一个。
附子这种植物,是通过块根繁殖的,种下去一个附子,上面长出植株,这个种下去的附子就成了乌头,热性更足,药力更大,就像作种的那块老姜,姜是老的辣嘛。乌头周围附着生长出新的块根,这就是附子,药力小一些。有的根,边上没有长出侧根,那所有的药力都在主根上了,药力最大,就叫天雄。它们都是剧毒的。
其实,附子、乌头、天雄都是一类药,只是长根的部位或方式不一样。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乌头与毒酒
乌头是锥形的,个头比较小。附子更偏圆一点,当然最好是平底,而且上面的皮上有脐状的东西,在炮制的时候把皮和脐去掉。附子是一味气味俱厚的药,跑得比较快,能通行全身,无处不到,走而不守。
附子是有剧毒的,因为其性大热。我们看电视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赐给某爱卿一杯毒酒,喝掉了以后马上腹痛,然后七窍流血而死。人们都说古代的毒酒是鸩酒,把鸩鸟的羽毛放在酒里搅一下,一杯鸩酒就做成了。其实这是一种误传。最常用的毒酒,都是用生乌头泡的,泡得比较浓。因为它是大热走窜的,又能入血分,借着酒性,药力更猛。喝下去以后人全身的血液都被鼓动起来,心脏马上就受不了,然后血热攻人五脏,外在表现就是七窍流血而死。七窍都是属于阳窍,是阳气发泄的地方。“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其实不仅仅是上注于目,而且是上注于七窍,当你五脏之中血液沸腾,往往往上涌,从七窍流出来。这是毒药发生作用的原理。

如何解附子的毒
喝了乌头毒酒,基本上人就完了,药力太快太猛,来不及救了。如果中了附子的毒,还有救治的余地。怎么办呢?
附子大热,我们用寒药来平它,或者用甘草来缓它,因为寒就可以清热,甘就能缓急。寒药如黄连、犀角,黄连大苦大寒,犀角是灵物,最能清阳明的热,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当气血涌动的时候,阳明首当其冲,必先保住。黄连能清心火。犀角也能清心热,二味同用,对心脏是一种保护。这时候情形十分危急了,先保心脏。过去,解附子毒的方子就三味药:黄连、犀角、生甘草,煎汤。甘草能解百药之毒,还有甘缓之用,能让毒性发作别那么迅猛急速。
还有,用黄土水也可以,因为土性平和,万物归土,黄土最能解毒。黄土,北方很少见到,南方才有。南方的土,在表的一层是脏的,发黑或者发灰,往里面一挖就是黄土了,取出来,用水搅和匀了,然后让它沉淀,等它完全沉淀以后,上面的那一层水也叫地浆水,能解很多毒,比如说毒蘑菇的毒、水蛭的毒,也可以用它来解附子的毒。

附子温通五脏
温通五脏也是用炙过的附子,一般用生附子的情况比较少。用在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附子确实是一味非常好的药,有类似于激素的作用,当然不能把附子等同于激素,但它们有相似之处。它能够兴奋五脏,让五脏在瞬间变得坚强。
附子跟人参一起能强心,这就是参附汤。有时候为了取它的力性,就用生附子,这是起死回生的一个方。人快要死的时候,用人参“回其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用附子回欲绝之阳,把那一丁点儿快要消失的阳气给拉回来。
附子同白术是强脾的,所以有术附汤,就是一味白术加一味附子。在很多其他的方子里也会有附子和白术,比如说理中汤。白术是健脾的,配附子则能强脾,能够让脾阳或者脾本身各方面的功能迅速增强。
附子同麻黄一起用就会强肺。我们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例。麻黄开肺气,加上附子就能够开肺气、回肺阳,同细辛一起又能强肾。我们抛开《伤寒论》,抛开一切对这个方子的解释,光从药上面来解释麻黄附子细辛汤,都很好理解。当然强肺强肾不仅仅是同麻黄、同细辛,同麦冬它也可以强肺呀。麦冬是一味补肺的重剂,它偏于润肺,清肺,是一味寒凉的药,跟附子这个热药在一起,寒归寒,热归热,这也是相得益彰的配合。附子与肉桂同用也会强肾,同白芍一起又能强肝。

附子的运用与善后
但毕竟附子在《神农本草经》的下品,它是一味大热的药,不能乱用,用错了或者用得太久都不好。大热伤血也伤气,伤血就会导致血瘀,伤气就会导致痰。我们经常讲气血痰瘀,气血是生理状态,而痰和瘀是气血不行所致,是病理产物。所以,用附子往往是这样的:当时有效,后患无穷。刚开始用的时候,真是非常有效,起死回生,或者让病蔫蔫的人马上精力无穷。但是当时有效并不意味着以后一直这么有效,而且以后还会产生很多隐患。用了附子以后,必然要用大量凉润的药来善后,就像打完一场仗,咱们要打扫战场,安抚百姓,要做一系列的善后工作,这也是治病的时候要注意的。
中国历来讲有道、有术,二者是不一样的,道是无边无际的一个东西,术是一两个绝技、绝活,附子就相当于一个术,需要善用它,要把它纳入到过道中来。而且,附子属于下品药,相当于一个小人,我们更不能能重用它,用它一定要趋利避害。
《本草备要》—干姜、黑姜
燥,回阳,宣,通脉生用辛温,逐寒邪而发表。炮则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辛则散,炮则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止血(炮黑止吐衄诸血,红见黑则止),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亦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此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也,忌用表药寒药。干姜能入肺,利气:能入肝,引血药生血,故与补阴药同用。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
引以黑附,能入肾而祛寒湿,能回脉绝无阳(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同五味利肺气而治寒嗽(肺恶寒)。燥脾湿而补脾(脾恶湿),通心助阳而补心气(苦入心),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脉络。治冷痹寒痞,反冒下利。多用损阴耗气,孕妇忌之(辛热能动血。王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枣辅之。东垣曰:宜甘草以缓之)。母姜晒干者为干姜,炮黑为黑姜。

《思考中药》——干姜
干姜性状
干姜是温脾的。干姜不是把鲜生姜晒干,而是用母姜做成的。把生姜种到地里,它旁边又会生出很多新的生姜来,原来的那一块就成了母姜,非常老。把母姜放流水里浸泡三天,把它的燥热之性泡掉,然后刮掉皮,再晒干,就是干姜。
为什么要把皮去掉呢?因为皮主散,而我们要取干姜的温性去温中焦,要温而不散。干姜守而不走,想确保干姜的这个性质,就要尽量把它往外散的性质去掉,所以要在晾干之前把它的皮去掉。实际上,干姜守而不走的性质比较弱,因为气味大的东西一般都能走,味厚的一般往往能守,干姜是气味俱厚,所以它能守能走。只不过跟附子比起来,它守的性能强一些,去掉皮,可以增强它守而不走的性质。
如果把干姜炒黑,那就是炮姜,有点发苦,没有干姜的大热,性质平和一些,守的力量也更强一些。炮姜人营血,一般用来温补的药里会用到炮姜。
总体来讲,干姜入脾胃,逐寒燥湿。寒与湿往往是相随的,脾为湿土,得温则运。如果脾得不到温,湿就不能化,寒仍是寒,脾被寒湿给困住,脾阳就不能升起来,人就会产生脾阳虚的各种症状:打不起精神,食欲不振,脉缓,大便溏泄。当温了中焦,逐了寒以后,湿也会化得更快一些。
干姜不仅仅是人中焦的。它可通行六经,人心、肺、脾、胃、大肠、肾,主要是以归中焦为主,既然归中焦、归脾胃,那么脾胃跟大肠他们联系比较紧密,它也能人大肠经。它会兼顾上下,所以它跟五味子一块就能温肺,跟人参一起就能温胃。

理中汤
用干姜有一个典型的方子,就是理中汤。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凡是中焦虚寒,脾不能健运,导致呕吐啊,拉肚子啊,甘至上吐下泻的霍乱,都可以用理中物。如果再加上附子那么就是附子理中汤,力度更大,五脏的虚寒它都能温煦,即使五脏没有寒,吃了理中汤,在热力的作用下,人也会特精神。只是理中汤不能乱用、久用、误用。如果干姜之类的热药误用,或者久服误服,就会伤阴、动火,还会损目,让人的眼睛坏得特别快。
所以,理中汤虽然是常用的一个方剂,但需要准确辨证,谨慎使用。

干姜的常用配伍
干姜跟白术经常一起用,能够燥湿补脾。干姜同当归、白芍一起,因为当归、白芍是入肝的,能柔肝养阴,加干姜,能够给当归、白芍这两味阴药以温度,让它们人气而生血,使生血的力度更大。干姜跟高良姜一起,叫两姜散,是温脾的。凡是脾经有寒的可以用干姜和高良姜来温。当一个人既有中寒又有气滞,脾气凝滞不运,我们用干姜、高良姜更好,而没有必要用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药味多、性子烈,而且人参、白术补气易壅,没有理气之用。两姜散就不一样。高良姜是略微有点发红,入脾胃经的血分。它非常香,给人一种燥烈的感觉,但它的性质其实非常平和,不但能温中,还有一定理气和温通的作用,给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比较少。这一般是中焦虚寒经常用的一个方,只有两味药,会合到其他方子里来用。

《本草备要》—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所有的处方要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使用

并结合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周期变化裁定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